APP下载

基于功能互等定律的单桩承载力计算

2013-02-28孙文怀范晓君谷超锋

关键词:试桩抗压单桩

孙文怀,范晓君,谷超锋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 450045)

随着我国桩基的广泛应用,单桩承载力的检测方法也迅速发展.在确定静压桩极限承载力方面,现行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第一类方法是通过对单桩进行静、动和静-动联合测试的试验来确定单桩承载力,称之为直接法;第二类方法则是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分别得出桩底端阻力和桩身侧摩阻力后,叠加求得单桩极限承载力[2-3],不需要对单桩进行试验,故称之为间接法.其中,桩的静荷载试验是公认的、最直接可靠的检测桩基承载力的方法,但其费时、费力、费用高,代表性不强;动测法简便、快捷、技术先进,在某些领域较为实用,但其适用范围有限,可靠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间接法一般比直接法较为简单,省钱、省时、省力,然而受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有些经验公式区域差异较大,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多是工程技术人员对某一工程经验的总结,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经验性特征.

为了简化单桩承载力的计算,笔者将根据竖向受荷时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规律,在荷载传递法的基础上,利用功能互等定律推导单桩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以郓城水岸新都住宅小区桩基工程为例,验证该公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1 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

采用双线性函数,将桩端传递函数简化成弹性-硬化模型,桩侧传递函数简化成弹性-全塑性模型[4],其简化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ul为桩周土弹性极限位移,mm;λ为桩周土抗剪刚度系数,kPa/m,可通过室内剪切试验来确定;ub为桩端土弹性极限位移,mm;k1,k2为桩底土不同阶段的抗压刚度系数,kN/m,可由现场荷载试验或土体固结试验来确定[5].

图1 桩-土体系的简化力学模型

荷载传递过程中,桩身在桩顶荷载、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等外力综合作用下发生沉降[6].从功能转化的角度分析,桩顶荷载所做的功克服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所做的功后,剩余的能量以应变能的形式储存于桩身之内,外力功转化为桩体的内能.根据功能互等定律,整个桩体在忽略桩体自重及桩侧土体压力对桩产生的影响下,可得

式中:Ep为桩体弹性模量;u为桩体某一截面深度的位移;S,Sb分别为桩顶和桩底的位移;Q为桩顶的荷载;Qb为桩底轴力,由桩底土对桩底的反作用力近似代替;τ为桩侧剪切力;a为桩侧表面积;L为桩的周长;A为桩的截面积;z为桩的截面深度.

将式(2)视为桩截面所有微单元i的叠加,用Ni-1表示单元i的顶面轴力;ui-1表示单元i的顶面位移;Ni表示单元i的底面轴力;ui表示单元i的底面位移.则式(2)可变形为

D1,D2,ξ,ζ表达式中的 λ 因地层而异,令Ni=Qb,ui=Sb,则可通过式(10)与式(14)来确定ui-1.再将ui,ui-1代入式(9)与式(13)中,计算出Ni-1,迭代计算至桩顶,即可计算出桩底位移所对应的桩顶荷载Q.若连续假定一系列桩底位移Sb,则可根据下式确定出相应的桩底轴力Qb.再按上述迭代法则进行迭代计算,即可确定出各系列桩底位移相应的桩顶位移S以及桩任意截面的轴力Ni.

利用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迭代计算,求解各桩底位移下相应的桩顶荷载Q和位移S.将各次迭代计算的桩顶荷载Q由(0,0)点引出以曲线相连,做出Q-S曲线,即可确定层状土中单桩承载力及桩身各截面的轴力.

2 实例验证

郓城水岸新都住宅小区桩基工程位于山东郓城县济董公路、金河东路、电厂路、金城街围绕地段.设计基础采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型号为PHC-400(125)管桩,设计桩长20 m,混凝土强度等级C80,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 000 kN.

根据郓城县工程地质勘察公司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勘察范围内,场地地层由第四纪全新统人工堆积层填土、全新统—上更新统冲积层粉土、黏性土和粉砂组成,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

表1 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1 现场静荷载试验

试验时对桩逐级施加竖向荷载,测定桩在各级荷载作用下不同时刻的桩顶位移,求得桩的荷载-位移-时间关系,用以分析确定单桩的极限承载力.

此次试验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用油压千斤顶配合精密压力表控制加卸载量,用百分表测量沉降.以郓城水岸新都住宅小区14#商住楼为例,对4#,31#,193#桩进行试桩试验,各试桩参数见表2.各试桩加荷分10级,每级加荷增量为200 kN,首次加倍,最大加载量控制为设计压力值的2倍,即2 000 kN,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2倍.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加卸荷均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中单桩竖向抗压试验来执行.各试桩Q-S曲线如图2所示.

表2 试桩参数

图2 各试桩Q-S曲线

由图2可知,各试桩在加载至预定荷载2 000 kN时,曲线变化正常.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规定,并结合该场地地质特征,此次试验取最大荷载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荷载,即4#,31#,193#试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均为2 000 kN.

2.2 基于功能互等法的单桩承载力计算

该工程试桩以粉砂作为持力层,桩侧和桩端土呈层状分布,结合工程地质资料,确定了各层的计算参数,见表3.

表3 试桩计算参数

由此可得桩底土不同阶段的抗压刚度系数k1=1.2×105N/mm,k2=1.0×105N/mm,ub=6 mm.

此次计算迭代步距li为1 m,同时将各岩土层的自然分层线作为迭代间断点,沿桩身划分了19个桩段进行迭代计算.迭代起始桩底位移Sb为0.25 mm,每一循环增加0.25 mm.利用推导出的承

桩底的荷载传递函数简化为线弹性-硬化模型,桩底土的抗压刚度系数k1可由弹性半空间上的刚性基础解答给出初值[7],即

式中:ν为泊松比;G为桩端土的剪切模量;r0为桩的半径.

对于长径比l/D<40的常规桩,当荷载沉降曲线发生明显转折后,桩侧摩阻力已基本完全发挥,此时荷载增量主要由桩端阻力来承担,即ΔQ=k2ΔSb.桩顶沉降值包括桩底位移和桩身压缩量,而在桩侧摩阻力完全发挥后,桩身压缩量为 ΔSp=ΔPl/(EpA).则有载力计算公式(17)进行迭代计算,求解各桩底位移下相应的桩顶荷载Q和位移S,得出Q-S曲线,即可确定层状土中的单桩承载力.

2.3 结果对比分析

将公式计算的Q-S曲线与实测的Q-S曲线进行比较,其中实测Q-S为3根试桩的平均值,如图3所示.

图3 Q-S对比曲线

由图3可以看出,在参数选取合适的前提下,计算与实测结果拟合良好.实际工程中以工程桩做静载试验时,一般未加载至破坏,而是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即停止,以最大加载量作为桩的极限承载力.该工程静载试验加载至2 000 kN,未出现明显向下弯折区段,也未出现第2拐点,没有达到桩的极限荷载.而由计算得出的Q-S曲线看出已明显出现拐点,试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值应为2 336 kN.可见,计算参数选取适当时,该算法可以很好地模拟静载试验,且能够较为准确地推算出桩的极限承载力.

3 结语

1)该算法以功能互等定律为基础,利用荷载传递法研究单桩的承载力,将桩端和桩侧土的荷载传递函数简化为双线性力学模型(桩侧土体选用弹性-全塑性模型,桩端土体选用线弹性-硬化模型)来研究层状土中静压桩的承载力问题,模拟桩的静载荷试验,推导出了一套简单、实用的计算公式.

2)结合工程实例,应用该算法进行单桩承载力计算,并与现场静载试验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参数选取合适的前提下,该算法可以很好地反演现场静载试验,且能保证计算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有关单桩承载力计算的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施建勇.考虑沉桩挤土效应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2]刘金砺.桩基础设计与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陈仲颐,叶书麟.基础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80.

[5]曹汉志.桩的轴向荷载传递及荷载-沉降曲线的数值计算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86,8(6):37 -49.

[6]江兴旺,邵江,周德培.层状地基土中桩的轴向静载沉降特性[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28(3):70 -73.

[7] Randolph M F.Science and empiricism in pile foundation[J].Geotechnique,2003,53(10):847 -875.

猜你喜欢

试桩抗压单桩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06/202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与研究
某超限高层试桩设计与施工关键问题分析
废旧轮胎橡胶颗粒——黏土的单轴抗压特性
排便训练前 先训练你的抗压神经
基于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分析研究
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判定方法在武汉某工程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ABAQUS软件的单桩静载试验数值模拟
舟山地区超高层建筑桩基础工艺探析
舟山地区超高层建筑桩基础工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