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探索研究
2013-02-26孙丽娟等
孙丽娟 等
摘要:解读高职“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以云南职业技术学院三个重点建设专业为例,从专业实体质量标准、工作质量标准和功能使用价值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的基本要素构成,建立和落实每一个要素的质量和评价标准体系,并对建立“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rpreted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y taking the three key construction in 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 for example, discussed its basic element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fessional entities quality standards, work quality standards and feature using value, established and implemented the quality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system of each element, as well as discussed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quality standards.
关键词:高职;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hool-based;professional;quality;standar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41-03
1 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起主导作用,是高职教育的落脚点,因此,专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抓专业质量标准建设,是对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监测”。由此可以看出,“关注质量,重视标准”将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专业指“包含学生教学、教师教研室和为教学所提供和准备的仪器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实体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认为,质量是指“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之总和”。质量与标准是紧密相连两个命题,要明确质量水平必须界定标准要求,质量问题本质上是标准问题。标准通常指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将标准具体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特征的指标体系。从“实体”的角度来理解专业质量标准内涵,笔者认为专业质量标准的内涵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体质量标准。专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主要体现的实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或特征。它涉及到与专业办学过程相联系的教学主体、组织、体系和教学活动涉及的诸多质量要素。二是工作质量标准。是指参与专业办学的利益相关者为了保证专业质量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它包括反馈和监控服务质量、政治工作质量、管理工作质量和机制保障质量等。三是功能和使用价值。指根据不同需要形成的对专业不同的功能要求,功能与使用价值的质量是相对于行业和区域经济的需要而言,一般是指专业的社会质量评价、专业绩效以及专业办学特色等。工作质量是实体质量的保证和基础,实体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功能和使用价值是工作质量和实体质量的社会体现。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为世界宣言》提出,“避免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专业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考虑不同层次的标准体系。专业质量标准包括三层面,首先是国家政策层面的标准,主要指我国各级立法机关、行政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中关于高职教育或者专业质量标准的对专业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其次是地方区域标准,指具有地方区域发展特点的具体的标准。第三是“校本化”研究标准。“校本化”是指“学校内部的”或“基于学校层面的”,指各级各类学校以国家法律、政策标准为统领,根据专业自身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校标准。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在规模和数量上迅猛发展,专业质量问题已经被广泛关注。教育部实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专业剖析、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特色专业评估》都对专业质量要素进行了不同的要求和描述,在高职教育的顶级层面对专业建设起到了规范和引领的作用。但不难发现,各级各类的专业评估标准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由上级主管部门针对高职的重点、特色或者骨干等专业而提出的,对专业质量内容要求上有所侧重,相关指标具有指导性,而对于那些在不同地域、类型和办学条件下的高职专业来讲,其“隐含的、内在的”特殊需求性体现不足。另外,在评估效果方面,虽然高职人才培养数据平台的相关动态数据为专业发展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但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声誉和利益出发,为获得各类评估理想效果,在参与各类评估工作中,仍然不排除“包装专业内涵、处理专业数据、夸大专业效益”等现象的发生,这是外部评估很难规避的一个问题。地处边疆民族省份的高职院校内部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培养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专业办学质量存在这一定的差距,部分发达地区成熟的品牌专业在边疆省份甚至出现了“招生难、就业难、举步维艰”的情况。因此,在高职学院内部如何甄别内部专业的办学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优化问题。高职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如何确定专业定位和专业发展目标,是决定学校是否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而根据高职学院的定位制定“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检验依据和保证。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由原来的云南省林业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2009年跻身于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行列。“立足林业,面向社会,为云南地方经济、行业经济和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学院长期以来的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在专业建设中,我院积极探索“校本化”的专业质量标准,并加强了对专业办学的过程监控和质量评测,对促进专业质量的持续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我院办学特点和基本定位,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教育部和云南省对高职专业建设的相关要求基础上,探索制定了“校本化”的《专业质量标准方案》。以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木材加工技术和林业技术三个重点建设专业为试点,按照“逐层递进”的方法,在专业实体的视角下,根据学院的专业指导思想,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际要求出发,结合专业设置特点,开发了相应的质量标准指标体系。从2010年开始,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我院“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Ⅰ级基本要素构成如下:
2.1 实体质量标准
①专业教育目标:市场调研;专业建设责任;专业人才规格定位;经济、产业、社会适合性;
②专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年度专业评审;
③人才培养方案。1)课程体系:指导思想;结构、地位、作用;与职业活动的联系;2)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执行情况;产学结合情况;3)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课改成果;教改成果;成绩评定;
④毕业生素质能力。1)专业知识技能素质:教学考勤;学生科技创新;学业成绩;获取知识的能力素质;2)综合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生涯规划;
⑤教学条件建设。1)师资队伍:专业团队(包括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成果;培训、教研情况;教学纪律;教学评价;2)实践教学条件:实验设备及使用;实验开出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3)教学经费:生均设备;专业建设经费;教学投入;4)教学资料:教材使用;实验实习指导材料;综合实训指导材料;专业教学图书;5)考试:试卷;试题库;阅卷;成绩分析;考试纪律。
2.2 工作质量标准 ①专业管理机制:专业带头人;专业委员会建设;②教学管理运行:教学管理计划;监控措施;人员配置;实施效果;③校企合作平台:制度;企行“能师”参与教学情况;校企合作建设成果;④专业综合教育:班风学风;团、学活动;竞赛获奖;专业社会实践。
2.3 功能与使用价值 ①毕业生状况:双证书获取率;开除退学情况;优秀毕业生;奖学金获取;继续教育;②学生就业:专业和职业教育;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对口就业率;年终就业率;③专业反馈: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社会评价满意度;④专业办学特色:治学方略;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3 取得的初步成效
在研究中,我们对学院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综合调研,发现“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定位、专业教师数量和实验设备条件”等问题是制约我院专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各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对专业质量的认识和判别尚存在一定模糊性。我们认真分析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特点,结合云南林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森林云南的建设目标和云南林业的八大产业体系,深入分析了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对专业剖析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制定我院“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指导性实施意见。我院立项建设的三个重点专业根据指导性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分别制订了各专业的质量标准,确定了“二维质性评价体系”。即:每个一级指标确定权重,对每个二级指标分别确定评价标准,采用“好、中、差”质性赋分法对专业质量进行了评价。在数量化指标评价中,组成了校、企、行人员参加的专业质量评价专家组,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工作平台的数据、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和就业数据;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三个专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工作的开展,对我院的专业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1 规范了对专业办学的要求 通过制定“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专业办学“有章可循,有准可依”,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使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步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在一定程度促进了专业质量的提升,为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本化”的专业的测评,各专业加强了对专业的调研和论证,适时修订了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努力改进了专业办学条件的不足。
3.3 提供了专业配置依据 通过“校本化”专业质量标准的检查和测评,及时检测了专业培养的现状和水平,发现了专业办学突出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子,找出了专业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的差距。为学院的专业“星级”定位、整合专业分布、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优势专业(专业群)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3.4 形成了对专业办学的“多方联动”机制 通过“校本化”专业标准的制定和专业测评,凸显了学院在“学生素质养成、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对口就业、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学院针对专业建设,建立了“多方联动”的相关机制,为专业质量建设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
4 问题与思考
4.1 标准的局限性 我院从“校本化”层面制订专业质量标准,受到研制者的研究和认知水平等多方面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体现的是高职院校对内部专业质量水平和未来发展的期待,现阶段如何把握好这种“期待”的合理内涵,还需要在国家高职教育标准的范围内进一步界定,因此,本标准在内容的具体性、合理性等方面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另外,专业教学质量的动态性决定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不仅随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还会因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调整。因此,如何保持专业质量标准的发展性和稳定性需进一步探索。
4.2 评价的客观性 在专业质量测评中,个别评价指标的权重要根据专业的不同价值取向有所侧重,在客观上造成了专业质量评定工作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各级权重确立的理论依据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从渠道上看,基于校内层面获得的数据虽具有一定可靠性,但是部分质量性状数据还需要通过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来量化,调查问卷的效度、信度和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技巧等影响了专业质量的客观反映。如何在学校层面客观地评价专业质量,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是研究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21.
[2]于慧,黄崴.关于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质量内涵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3]钟健.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的现实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
[4]陈寿根.高职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J].职教论坛,2012,(12).
[5]梁燕.高职专业质量标准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