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径路比较研究
2013-02-21王晓辉卢言琪
王晓辉,孟 涛,卢言琪,王 玥,程 惠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中医院脑病科,重庆 400080)
维持性血液透析作为晚期肾病患者的最常见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成熟,透析治疗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涉及对血管路径的选择,可以说血管路径不仅是血液净化的基础,更是长期维持性透析治疗患者的生命线[1]。可见,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径路的选择和建立,是进行血液净化的关键性工作,当前较为常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径路主要包括:人造血管内瘘(AVG)、中心静脉置管(CVC)、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三种。这三种路径特点各异,各有优缺点。对当前较常用的三种维持性血液透析路径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临床科学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随访资料完整患者,随访截止日期为2012年9月。本研究共有35例患者,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在49岁至77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1.5±9.2)岁。其中,CVC组12例,AVF组11例,AVG组12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比较方法:采用PASW Statistics 18对三组患者的首次开通率(通路建立到第一次出现并发症处理时间);再次开通率(路径建立到路径失去功能的时间)感染情况(血液感染或局部感染)等进行比较分析,以血流量达到300mL/min视为理想血管通路[2]。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2进行数据分析,组间采用t进行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6M、12M,24M,36M,48M 为统计周期,进行统计。
2.1 首次开通率情况:CVC首次开通率明显高于AVF和AVG(P<0.05);AVF首次开通率高于 AVG(P<0.05),见表1。
表1 首次开通率比较
2.2 再次开通率情况:AVG再次开通率高于CVC和AVF(P<0.05);CVC和AVF再次开通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再次开通率比较
2.3 感染发生率:CVC12例,累计开通152月,累计感染4例;AVF11例,累计开通127月,累计感染2例,AVG12例,累计开通242个月,累计感染3例。
3 讨论
采用中心静脉置管(CVC)能够选择的部位较多,透析无需逐次穿刺,没有动脉窃血和动静脉短路情况,对于血流动力学不会构成较大影响[3]。但发生堵塞和感染的危险性较高,持续低流量常常造成致透析不够充分[4]。在本组研究中,CVC组的首次开通率与再次开通率比较几乎没有差异,主要与CVC堵塞和感染有关。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具有血流丰富、安全性较高、使用寿命长、患者耐受性好等诸多优点[5],具备浅表静脉易于穿刺和动脉高血流量的双重优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径路[6]。但对于一些高龄和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条件有限,难以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7]。本组研究表明,AVF首次开通率高于AVG(P<0.05);再次开通率方面AVF组提升幅度不大,而AVG组则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在感染方面,本组VC12例,累计开通152月,累计感染4人次;AVF11例,累计开通127月,累计感染2人次,AVG12例,累计开通242个月,累计感染3人次。AVF最低,其次为AVG,再次为CVC。
我们应当认识到血管径路的日常护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反复静脉穿刺和置管很容易造成患者静脉壁损伤并出现疤痕[8]。而疤痕会对静脉匀称扩张和动脉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造成内屡血液涡流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局部血管内膜增生,造成血管闭塞现象,因此临床应特别关注血管保护[9]。
当前临床较常用的三种维持性血液透析路径虽各具优势,但综合考虑应首选AVF作为血管径路,如果患者血管条件限制,可采取AVG作为血管路径,降低CVC的路径选择。
[1] P Roy- Chaudhury,BS Kelly,M Melhem.Vascular access in hemodialysis:issues,management,emerging concepts[J].Cardiol Clin,2005,23:249-273.
[2] Roy-Chaudhury P,Kelly BS,Miller MA,et al.Venous neointimal hyperplasia in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dialysis grafts[J].Kidney Int,2001,59(6):2325-2334.
[3] Colville LA,Lee AH.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a hemodialysis unit[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6,27(9):969-973.
[4] Prabir Roy - Chaudhury,Vikas P Sukhatme,et al.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Dysfunction:A Cellular and Molecular Viewpoint[J].Am Soc Nephrol,(17):1112-1127.
[5] Yokote K,Take A,Nakaseko C,et al.Bone marrow-derived vascular cells in response to injury[J].Atheroscler Thromb,2003,(10):205-210.
[6] NKF-K/DOQI.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vascular access:update July 2006[J].Am Kidney Dis,2006,48:187-277.
[7] Jean Ethier,David C Mendelssohnet al.Vascular access use andoutcome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from the dialysis outcomes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8,23(10):3219-3226.
[8] 谭隆旺,贺斌,成友华,等.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J].放射学实践,2012,(7):24-25.
[9] Rajnish K Dhingra,Eric W Young,et al.Type of vascular access and mortality in U.S.hemodialysis patients[J].Kidney International,2001,60:1443-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