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牡蛎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2013-02-20段尔洪

饲料工业 2013年12期
关键词:催产池底幼体

■段尔洪

(大连金州新区海洋与渔业局,辽宁大连 116100)

岩牡蛎(Nippona.SEKI),又称“傻牡蛎”,是日本、澳洲等沿海一带生长的一种野生牡蛎种类。岩牡蛎为广温、广盐性种类,适宜水温15~30℃;适应盐度15‰~36‰,以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肉质好而著称。目前,岩牡蛎在我国的养殖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关于室内人工育苗的报道较少。本文就岩牡蛎室内人工育苗技术作一简要论述。

1 种贝

1.1 种贝的来源及挑选

从日本引进岩牡蛎种贝1 500个,平均壳高10~15 cm、平均体重大约为120~150 g/个。挑选其中外表无机械损伤、肥满度好的个体为种贝。由于牡蛎雌雄个体难以从外表辨别,所以只能混合暂养。

取回的种贝外壳较脏,所以要用软毛刷将其外壳的附着物去除,有的外壳上附有藤壶或小的牡蛎个体需要用小刀等将其去掉,以免影响种贝的生长。

1.2 种贝培育期间管理

1.2.1 种贝的培育密度

暂养期间种贝密度约为40个/m3。用双层网笼养于池底,每笼40个左右(暂养池为饵料培养池,每池大小约为15 m3),由于暂养期间投饵量和换水量都比较大,所以太大的水体会浪费饵料和水。

1.2.2 种贝培育的饵料投喂

种贝暂养期间摄食量较大,每天投饵4次,将水打浑为止,观察其池底不出现假粪即可,并且投喂蛋黄和螺旋藻补充营养。

1.2.3 种贝的培育温度和积温

种贝开始暂养时培养温度和室外海水温度一致,每天全量换水2次(早、晚各1次)。每次换水升温0.4~0.5℃,至18~19℃恒温一段时间后育肥,然后升至22℃恒温暂养至催产。在有效积温达到600℃以上时性腺成熟期,可进行催产。

1.2.4 种贝培育时间

种贝在四月中旬引进并开始暂养,一般在5月初性腺即可发育成熟(4月10日左右引进,5月6日催产)。

1.2.5 种贝催产

经过充分促熟后,镜检种贝的卵子发育充分成熟,精子活性良好便可开始催产。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气温在25℃以上时,中午11点左右开始用阳光直接照射种贝,大约2 h,然后用消毒好的网筐将种贝挂于装满25℃海水的培育池中准备产卵。

2 采卵

2.1 采卵时间

理论上讲,如果种贝促熟充分则0.5 h内雌雄个体同步排放。而一般情况大约要在2~3 h后才发现雄性个体先排放,而0.5 h后雌性个体开始排放。从种贝挂入产卵池开始由专人不间断地观察池中雌、雄种贝的排放情况。

2.2 采卵具体操作

雄性个体排放的精子如雾状,而雌性个体排放的卵子如烟状,仔细观察可看出颗粒状的卵子。在发现雄性个体排放后,用消毒过的长柄小口网将池中排放的雄性种贝挑出,放入消毒后的大盆或桶等容器中待用。

观察一个池中的卵子密度达到50个/ml左右的时候,将网筐移至其他培育池中继续产卵。如果发现池中精液不足时,可将挑出的雄性种贝挑大个体放入池中使其继续排放。一般一个池的卵密度不超过60个/ml。

在布卵完成的池中投入2 mg/kg的氟苯尼考杀菌,在其后的24 h内,每隔0.5 h搅池1次。因为牡蛎的卵为沉性卵,如果不搅动使其上浮且均匀分布则会使卵下沉至池底导致孵化率降低。

3 幼体培育

3.1 幼体选育

受精卵经过18~20 h后可变为D形幼虫,此时开始选育。正常来说,选育应用300目的筛绢网制成的大网框在池子上层进行拖网选育,选取活性好的上层幼体。而本次育苗试验因器材等原因未进行拖网选育,直接分池后进行幼体培育。

3.2 分池

将培育的原池加满水后用虹吸的方法将池水倒入傍边的2号池,边倒边搅动池水,使苗均匀分布以保证倒池后两池苗量基本相同,倒完后将两池各自加满后,2号池再虹吸至3号池,原池再虹吸至4号池。虹吸结束后将池水加满,此时4个池中的幼虫密度基本相同,且符合培育要求的密度(见图1)。

图1 分池原理

3.3 布苗密度

一般密度为12~15个/ml左右。密度过大会影响个体生长速度,过小则浪费水体和资源。但在要求提前出库日期的时候则可考虑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减小培育密度,其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密度为正常布苗密度时幼体的生长速度。

3.4 培育温度

从采卵开始一直用25℃水温培育,水温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幼体正常生长。

3.5 换水及倒池

3.5.1 换水

培育池水深1.3~1.8 m均可。每天换水2次,早、晚各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20%左右。换进的水应在预温池内加热到所需温度后注入培育池,进水管口系厚布袋或高目数筛绢网进行过滤,避免敌害生物及杂质进入培育池。

如有条件,应在池底部加设55 mm口径的硬塑管进行换水,或用筛绢网箱换水,用虹吸法换水伤苗严重。

3.5.2 倒池

每隔5~7 d倒池1次。要倒入的池子事先用次氯酸钠全池消毒。每次倒池后泼洒2 mg/kg的氟苯尼考消毒,或用其他杀菌药物轮换使用以免使幼体产生抗药性。

3.5.3 筛苗

为保证幼体发育大小的同步性,可在倒池的同时进行筛苗。用180目和260目两种筛绢网制成网框。上层放180目筛绢框,下层放260目。将大苗和小苗分别放入不同池中培育,间隔一段时间后镜检,根据情况再次筛选。

3.6 饵料

幼体培育投喂的饵料为单胞藻类,主要种类有叉鞭金藻、扁藻及新月菱形藻。

3.6.1 叉鞭金藻

幼体选育后开始投喂金藻。金藻密度约为120万个细胞/ml。30 m3水体,幼体密度为15个/ml,开始时每次的投喂量48 L左右,后来根据幼体的生长及摄食情况逐量增加。幼体附着后的投喂量为200 L/(池·次),为最高投喂量,一直持续至出库。

3.6.2 扁藻

大约10 d后增投密度为70万个细胞/ml的扁藻,投喂量约为7个细胞/个幼体。根据幼体生长及摄食情况逐渐增加投喂量。幼体附着后的投喂量为160 L/(池·次),持续至出库。

3.6.3 新月菱形藻

在幼体完全附着后开始投喂新月菱形藻,投喂量为80 L/(池·次),一直投喂至出库。

4 附着基

4.1 附着基的处理

岩牡蛎幼体的附着基为海湾扇贝的贝壳,平均壳高5 cm左右。用0.5 m3大水槽加满海水后加入7 L左右的工业盐酸浸泡2 h以上,去掉壳上的脏物,取出后用干净海水涮3次后用水枪冲洗干净备用。

4.2 附着基的准备

处理干净的附着基为每捆10吊,每吊有海湾扇贝贝壳100片,将4吊系在一起对折后在中部用长绳系好准备投放到空池中,浸泡1 d后准备采苗。

在池的进水口及出水口侧的3~6排附着基数量应稍多于中间部分悬挂的附着基数量,因为幼体容易在这两个区域聚集。在下完一池附着基后应及时调整各个附着基高度,尽量使所有的附着基顶部高度一致,以免给换水带来不便。

4.3 附着基投放密度及投放时机

每天在镜下观察幼体发育情况,一般幼体发育到14~16 d左右时个体大小达到290~320 μm,开始出现眼点。在20 d左右时眼点出现率达到45%~50%左右,此时可投放附着基采苗。附着基的投放密度为6 000片/m3。在投放附着基的第2 d应向池内均匀撒入散的海湾扇贝壳3~4桶,称为“下底帘”以防止有的苗附着在池底。

5 幼体附着后的管理

5.1 布苗密度

此时的布苗密度不宜过大,一般以8~10个/ml为好,调整好池内的充气头的气量,如果充气量过大也会影响幼体的附着效果。

5.2 换水

在池内幼体尚未完全附着前,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以不露出附着基为准。直到观察池内幼体全部附着,此时可每天全量换水2次,在苗将要出库前要根据海上温度适当降低培育池内的海水温度,每次换水最多可降0.5℃。

5.3 其他

幼体在投放附着基后不倒池,加投新月菱形藻促进其生长。

6 讨论

本次育苗试验中发现,在幼体浮游阶段采用虹吸法进行换水,对幼体损伤较为严重,仅用筛绢网包裹换水管头进行虹吸换水,大量浮游幼体聚集于管口附近,浮游幼体与管口以及浮游幼体相互之间碰撞,对幼体造成机械损伤,影响幼体正常生长。

有条件的育苗车间可在育苗池底设置55 mm口径硬塑管进行换水,尽量减小流速,减轻对幼体的机械损伤。若池底无法设置硬塑管换水,则在换水时须在池内架设筛绢网箱,从箱内抽水,减少换水时聚集在换水口附近的浮游幼体数量,减轻机械损伤,保证幼体正常生长。

猜你喜欢

催产池底幼体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探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实验创新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高温天气水产养殖池塘如何防“底热”
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的生长特征研究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游白沙坡温泉
催产激素对尼罗罗非鱼人工繁殖效果的研究
泰山螭霖鱼全人工催产繁殖技术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