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热性惊厥245例临床分析

2013-02-20王益彬成泉江树生谢少君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儿科广东汕头515800

吉林医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热性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

王益彬,成泉,江树生,谢少君(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儿科,广东汕头515800)

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科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定义为发生在婴幼儿期的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曾有无热惊厥病史者[1]。热性惊厥常在发热开始的24 h内出现,多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短暂性全身惊厥发作,伴有意识丧失。大多数FC预后良好,但若FC反复发作,会增加癫痫的发病率,对患儿智力有一定影响,因此,预防FC反复发作至关重要。现将我院儿科自2011年1~12月收治的245例热性惊厥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12月共收治FC245例,均符合FC诊断标准[2],其中男135例(55.1%),女110例(44.9%);首次发作年龄6个月~6岁,其中6个月~3岁198例(80.82%),3~6岁47例(19.18%);首次发作体温≥38.5℃223例(91.0%),≤38.5℃22例(9.0%);单纯性192例(78.4%),复杂性53例(21.6%);基础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56例(63.7%),咽喉及下呼吸道感染76例(31.0%),急性肠炎13例(5.3%);惊厥类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206例(84.1%),局限性或一侧性发作39例(15.9%);发热24 h内出现惊厥212例(86.5%);有惊厥家族史46例(18.8%)。

1.2 临床表现:245例中,212例发生在发热24 h内。206例表现为典型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惊厥,表现为神志不清,双眼凝视,牙关紧闭,口唇发绀,口吐白沫,双手握拳,四肢阵挛性抽搐;39例表现为局限性或一侧发作。惊厥、抽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最短约30 s,最长反复1.5 h。

1.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3.3~21.3)×109/L,正常及减少者198例,升高者47例;CRP升高68例;血钠降低42例;112例行头颅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108例行脑电图检查,其中正常者39例(36.1%),临界或异常69例(63.9%)。体温正常后2周复查,正常42例(60.9%),临界8例(11.6%),异常19例(27.5%)。

1.4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由感染性疾病引起,均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常规吸氧、补液、抗感染,予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相结合,同时积极进行抗惊厥治疗。对正发作抽搐患儿,取头侧平卧位,用纱布包裹压舌板置于上下磨牙之间,防止舌咬伤,及时清理咽喉部分泌物,防止窒息。尽快建立静脉通道,首选地西泮0.3 mg/kg,缓慢静脉注射(安定不可肌内注射,药效比口服慢,吸收只有口服的60%)[3],速度为1 mg/min,注意观察呼吸、脉搏及面色改变。必要时15~30 min后重复静脉注射。若一时难以建立静脉通道或抽搐已自行停止者,予苯巴比妥5 mg/kg肌内注射,或水合氯醛50 mg/kg保留灌肠。惊厥频繁发作者可予甘露醇等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

1.5 预防措施:在住院期间及出院时对患儿家长加强教育宣传,使家长对本病有足够认识。小儿在高热时,尤其是在发病初期体温急剧上升时易引起抽搐。一旦发现小儿发热,在家时首先做好物理降温,口服布洛芬5 mg/kg退热处理,有条件要备用压舌板等急救物品,然后及时就诊。出院带药予口服安定片0.3 mg/(kg·次),嘱体温达38℃左右时口服。

2 结果

入院后予积极退热、控制及预防惊厥复发,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处理。仅2例再次发生惊厥。所有病例均无症状出院。平均住院日3.5 d。经随访或再次住院的有36例再次发作,占15%。

3 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多见于6个月~6岁患儿,尤其是6个月~3岁年龄段,6个月以下或6岁以上则较少发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婴幼儿的神经组织发育尚不成熟,神经元功能分化及树突轴突发育不成熟、髓鞘生成不完善,缺乏髓磷脂,脑组织代谢活跃,神经细胞的渗透性增加,脑组织化学成分、酶的活性及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动态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等因素造成惊厥阈值低,兴奋易占优势并易于扩散有关。当体温升高时就容易引起惊厥发作[4]。本组资料显示,男童多于女童,可能与男童大脑发育的成熟程度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低于同龄女童有关。诱发FC发作的基础疾病多为急性感染,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因其发病急,体温急剧上升时容易发生热性惊厥,故提示预防呼吸道感染对预防热性惊厥发作有积极意义。热性惊厥对近期小儿神经性系统有一定的影响,热性惊厥时由于强烈的电化学爆发,损害了脑功能,而脑电图是脑神经元群生物电的描记及放大,故FC后EEG大多有异常。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增多,少数有阵发性棘慢波、局限性棘波。2周后复查有60.9%转为正常,提示脑损伤多为暂时性,预后良好,较少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但由于热性惊厥对脑细胞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发作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者,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需引起足够重视。本组资料显示有42例出现血钠降低。吴清忠等发现并证实热性惊厥患儿易并发低钠血症,且热性惊厥发作次数与血清钠浓度下降程度有关,血清钠水平越低,热性惊厥的再发率越高[5]。故临床需密切关注血钠指标,及时纠正低钠血症,积极预防热性惊厥再次发生。

预防热性惊厥发生需做到以下几点:①向家长宣教本病的相关知识,使之对本病有足够的认识。做好院前急救,当患儿发热时懂得先退热处理,万一发生热型惊厥,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②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均衡营养,注意体格锻炼,增强小儿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上感流行季节应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③对已发热的患儿要积极退热处理,重视物理降温,松开衣裹,温水擦浴,药物可选用布洛芬滴剂或混悬液,剂量为5 mg/lg。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④药物预防:首选地西泮,在患儿发热体温达38℃左右时,立即给予口服地西泮片1次,剂量0.3 mg/(kg·次),8 h后使用第2次,若24 h后仍发热,原则上不再使用第3次(对具有多种复发危险因素的患儿可考虑使用第3次)[6]。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56.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1.

[3] 袁壮,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6.

[4] 蒋莉,蔡方成,张晓萍.大鼠不同成熟期大脑对持续惊厥的耐受性[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29.

[5] 吴清忠,张慧琴.小儿热性惊厥血清钠浓度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8):590.

[6] 田建堂.口服安定片剂治疗小儿热型惊厥复发100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1,7(4):70.

猜你喜欢

热性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
关于小儿热性惊厥,家长需要指导的9件事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测一测 你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