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印戒细胞癌66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2013-02-20孙龙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00
孙龙(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00)
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类分化差、侵袭力强、进展速度快、转移性高的高度恶性肿瘤,肿瘤容易在胃壁内弥漫浸润性生长。我院2000年~2007年收治经病理证实的胃印戒细胞癌患者66例,现将其病理形态特征、临床特点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6例,其中男30例,女36例,男女之比为1∶1.2,年龄23~79岁,平均51岁,其中30岁以下4例,2男2女,就诊时2例女性患者已有卵巢转移,60岁及以上21例,30~59岁41例,临床表现有上腹部隐痛、腹胀、呕吐、纳差、嗳气、贫血、消瘦、呕血、便血、腹部包块等,2例年轻女性以卵巢肿瘤就诊,1例老年女性以阴道流血就诊。
1.2 方法:标本由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取材,经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病理特点:大体形态:病灶位于胃窦23例,胃角14例,胃体10例,胃底2例,贲门1例,胃窦与胃体同时受累12例,胃体与胃底同时受累2例,累及全胃2例。糜烂型9例,弥漫浸润型25例,溃疡型32例。镜下:部分肿瘤细胞胞浆富含黏液,核被挤压一侧,形似戒指。肿瘤限于黏膜层6例,累及黏膜下层9例,浸润肌层10例,侵犯全层甚至累及浆膜外纤维脂肪者41例。
2.2 免疫组化:CEA阳性66例(占100%),其中63例弥漫强阳性,P53阳性60例,CerbB-2阳性45例。
3 讨论
胃印戒细胞癌是起源于黏膜固有层中腺体颈部未分化干细胞的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低分化肿瘤。肿瘤细胞有5种主要的表现形式:①细胞分泌黏液但多不排出到细胞外,由于胞浆内黏液增多,细胞核被挤压到细胞的一侧周边,使整个癌细胞呈典型的印戒状。②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类似组织细胞样的小细胞,缺乏分裂活性;③细胞小并且呈强嗜酸性,但胞质内含有明显且微小的中性黏液颗粒;④有少量或不含黏液的小细胞;⑤退行发育的细胞有少量或无黏液。以上几种细胞混杂在一起,以不同比例存在,可呈带状或实性排列,也可形成花边状或纤细的梁状腺样结构,形成肿瘤的不同形态学表现。但50%以上癌细胞呈单个生长,很少形成管腔或腺管,部分3、5成群,没有明显的癌巢,呈弥漫浸润性生长。有时癌细胞坏死和破裂也能形成黏液湖。
李义清等研究发现[1],在典型的印戒细胞癌形成之前,常先出现大量的上皮样前期癌细胞,之后渐渐演化成后期的印戒癌细胞,显示了癌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多种生物学特征的变化。胃腺上皮异型增生可分为五个亚型:腺瘤型、隐窝型、囊状型、再生异型增生、球样异型增生。金行藻认为[2],球样异型增生是印戒细胞癌的癌前病变。本组中30例癌旁黏膜腺体有球样异型增生,球样异型增生细胞与印戒细胞癌细胞间有形态上移行,与文献报道相符。
胃印戒细胞癌癌细胞呈弥漫性生长、富于浸润性,是由于他们具有阿米巴样运动,特别是在胃壁的疏松部位(浆膜下及黏膜下层)常可以查到这种细胞现象并可见癌细胞从淋巴管游出的图像。癌组织多数无完整的腺管结构,炎性细胞少,黏液分泌多。虽然保持黏液细胞的分化结构特点,但以无极性的单细胞游离方式存在,细胞与周围组织亦无基膜不产生接触抑制,难以受到周围组织的限制,从而显示较管状腺癌浸润更强的单细胞生物学特征[3]。而分化更差的肿瘤细胞体积较小,只含少量甚至不含黏液,它们常位于黏膜深层甚至侵入黏膜下层、肌层、外膜,提示这类小印戒细胞更具有侵袭力。
印戒细胞胞浆中黏液可分为3种类型:肠型酸性粘液、胃型中性黏液及混合型黏液。多数为酸性黏液,少数为中性黏液,而同例印戒细胞癌组织的不同区域可见3种黏液。胚胎性抗原(CEA)在胃印戒细胞癌中呈广泛的强阳性表达,本组阳性66例,其中强阳性63例,提示CEA与黏液蛋白之间有密切关系。黏液性质属于CEA性癌性黏液,黏液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提示CEA的不均一性或印戒癌细胞向胃型或肠型分化的不同阶段,CEA特异性表达在临床的检测及相关性的研究,对胃印戒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
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中青年,尤其是女性,本组23~59岁共45例,其中女28例,男17例,而2例年轻女性就诊时已有卵巢转移。有学者认为胃印戒细胞癌有依赖雌激素现象[5],因此,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如有胃部不适,不要掉以轻心,应积极治疗,必要时行胃镜活检送病理检查。
胃印戒细胞癌在胃癌中恶性度高,进展快,就诊时部分已属中晚期,本组66例中早期胃癌15例,5年生存率为100%,中晚期胃癌51例,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41.2%。早期诊断和积极手术治疗可以提高其生存率[6]。
[1] 李义清,宋伯根,朱清岩,等.胃印戒细胞癌的形态发生、肿瘤标志及DNA定量分析的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2,21(1):17.
[2] 金行藻.胃黏膜活检中癌和异型增生的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9,15(3):254.
[3] 龚锦文,周丽雅.胃印戒细胞癌临床、胃镜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J].江西医学,2007,42(5):462.
[4] 谢丹,任尚申,马文旭,等.胃印戒细胞癌70例内镜、病理及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7,31(4):301.
[5] Yang XF,YangL,Mao XY,et al Pathobiological bethavio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and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a comparative study[J].World JGastroenterol,2004,10(5):750.
[6] 车向明,帆北修一,爱甲孝.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生存[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