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CT扫描中气体入血的影像学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3-02-20,,,
,,,
(1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山东 青岛 266003; 2 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注射后入血产生气泡,是公认的静脉用药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护理工作者。在静脉用药时即使正常排气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气泡入血,产生安全隐患,特别是过量气泡入血后会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病人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增强CT扫描时气体随对比剂入血引起气体栓塞的可能性及气泡分布规律,并提出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10月,随机选择我院放射科拟行胸部增强CT扫描的病人371例,其中男192例,女179例。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于病人肘正中静脉处放置留置针,将高压注射器正常排气后与病人留置针连接,高压注射器型号为美国MEDRAO 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00(优维显)90 mL,流量3 mL/s。使用西门子公司Siemens Sensation Cardiac 64扫描仪行动脉期(30 s)和平衡期(1 min)两期扫描。病人取仰卧位,双臂举过头顶,自头侧向脚侧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参考值为150 mAs,勾选Caredose 4D,螺距为0.8,准直为0.6 mm×64 mm,层厚5 mm,层间距5 mm,重建方式B30f,浏览所得图像,记录所发现的气泡的直径、形状和位置。记录发现气泡病人的信息及随访3个月内是否发生与此次检查相关的肺栓塞现象。
2 结 果
本文371例病人中有107例(男60例,女47例)病人在检查后体内发现泡状、片状及条状等形态的气泡149个,其中泡状70个,条状61个,片状18个。气泡长径0.6~8.4 mm。每例病人出现1~3个气泡。肺动脉干出现气泡41例(气泡数48个),肺动脉分支出现气泡2例(气泡数3个),上腔静脉出现气泡45例(气泡数54个),右锁骨下静脉出现气泡18例(气泡数19个),左锁骨下静脉出现气泡9例(气泡数11个),右头臂静脉出现气泡4例(气泡数9个),右心耳出现气泡4例(气泡数4个),右心房出现气泡1例(气泡数1个),左心房出现气泡1例(气泡数1个),左头臂静脉出现气泡2例(气泡数2个)。按照气泡出现最多的4个位置分为:肺动脉干组、上腔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右头臂静脉组4组,气泡长径分别为(3.49±0.26)、(3.00±0.26)、(3.45±0.24)、(3.76±0.83)mm,各组间气泡长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动脉干组、上腔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右头臂静脉组产生气泡大小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2.97~4.01、2.55~3.44、2.95~3.95、1.84~5.67 mm。
2.2 不良反应
病人检查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3个月后追踪随访亦未发生与此次检查相关的肺栓塞现象。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动脉干组、上腔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右头臂静脉组产生气泡大小差异无显著性,即增强CT检查过程中,在身体不同部位静脉管腔内产生气泡的大小是没有差异的。4组产生气泡大小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2.97~4.01、2.55~3.44、2.95~3.95、1.84~5.67 mm。所有病人在检查完成后观察无明显不适,随访3个月也无明显相关临床症状,因此,增强CT检查时,肺动脉干、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和右头臂静脉管腔内产生的气泡大小在上述各自的95%置信区间范围内时,并不会导致气体肺栓塞或其他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3.1 护理操作中产生气泡的成因及减少气泡入血的措施
3.1.1易产生气泡的因素 ①因碘对比剂黏度大,所以在碘造影剂使用前将药物温度加热至37 ℃,可降低其黏滞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水在低温时比在高温时能溶解更多气体,当液体温度升高时气体会不断析出并生成气泡,而且温度升高越大,气泡越明显。②对比剂抽吸至高压注射器内,虽严格排气、规范操作,但仍会有微量气泡产生[1]。
3.1.2减少气泡入血的有效措施 ①穿刺前用2 mL空针吸取生理盐水2 mL后连接留置针,排尽留置针内空气,避免管腔内气泡入血。②高压注射器的连接管末端液体与病人的留置针内的液体凸面对接,将入血的气体量降到最低。③预实验及检查过程中注药时密切观察高压注射器压力曲线及病人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终止注药。检查注射部位及管道连接情况,排除危险因素后再次试注药。压力正常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注药及扫描检查,以保证病人安全。
3.2 增强CT检查前的护理准备
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MSCT),在肺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为保证增强CT检查的效果,应做好如下护理准备。①严格掌握适应证:在增强CT检查前,详细了解病人病情、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等,判断是否适宜行该项检查,如有碘造影剂过敏和重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等禁忌证或有严重的心肺疾患、肝肾功能衰竭等则不建议病人行此检查。同时,告知病人增强扫描检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让病人或直系亲属签署碘造影知情同意书。根据检查选择合适的造影剂,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才可行增强扫描。②选好穿刺静脉和留置针:碘对比剂为高渗透压液体且必须在短时间注入体内,外渗严重者可致局部组织坏死。静脉注射前根据检查部位、方法、注射流速和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留置针。成人使用20~22G留置针,24G留置针针头内径较小,通常适用于小儿。注射部位宜选择粗、直、富有弹性且易固定的上肢浅静脉,尽量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处[3]。
3.3 发生气体性肺栓塞的应对措施
肺栓塞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因工作中不慎如输液过程中更换液体时未排气,大量气体入血即可引起气体性肺栓塞,导致肺血管阻断。肺栓塞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症,医护人员需积极采取措施,挽救病人生命。
3.3.1急救措施 发生了急性肺栓塞,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利于及时抢救。迅速连接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仪,严密监测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尿量及意识的变化,作好记录并向医生汇报。立即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相关药物对症治疗,保持输液通畅,以免药物外渗延误抢救。减少搬动,休克者采取仰卧中凹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利于增加回心血量,保证体内重要脏器的血供[4]。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吸痰、高流量吸氧,维持有效呼吸,发现异常立即汇报给抢救医生,并做好记录。
3.3.2心理护理 肺栓塞病人发病急且大多有呼吸困难、低氧、胸痛等症状,并伴有恐惧心理和濒死感[5]。应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让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病情进展。同时安慰、鼓励病人,使其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3.3.3转送病人 病人病情和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在取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提前通知急诊室做好接收该病人的准备,并根据病情准备好抢救药物和抢救器材。转运前检查好各种管路,记录生命体征,由一名本科室护士和急诊医生陪同。在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保证病人在转运过程中无意外发生,到达急诊室后与护士做好交接班。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用药带来的微量气泡入血无法完全避免,本文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少量气泡不会对病人带来明显损害。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尽可能降低静脉用药的风险,规范操作,必须杜绝因工作失误造成大量气泡入血,形成急性气体性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切实保证病人安全。
[1] 刘亚军,白国刚,杨鹏. 静脉输液中微量气泡产生的原因分析与预防[J]. 医疗设备信息, 2007,22(10):108-109.
[2] 刘效波,刘金刚,刘立群,等. CT在肺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作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0,46(6):522-524.
[3] 张秀英,刘洪君. 高压注射器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及护理[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7,5(6):378-379.
[4] 陈敏华. 肺栓塞的急救与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32(16):2718.
[5] 李伟英. 肺栓塞症溶栓抗凝治疗中的护理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4(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