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景激励: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不竭动力

2013-02-19刘红宁刘路华李静雅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愿景个体主体

★ 刘红宁 刘路华 李静雅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4)

愿景激励: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不竭动力

★ 刘红宁*刘路华 李静雅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4)

本文在探讨愿景及其激励作用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激励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愿景激励效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有愿景描述的清晰度,愿景实现的可能性,个人愿景与社会愿景的契合度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倡导愿景承诺与行为的一致,维持愿景的稳定性与多样性,促进愿景内容与时代发展的一致性等方法来实现。

愿景激励;自我实现;“双惟”实践班

1 愿景及愿景激励的理论基础

1.1 愿景与愿景激励的含义

“愿景”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以“共同愿景”的概念提出的。其含义是组织中成员发自内心的意愿,是具体的能够激发主体为其意愿自觉奉献的任务、事业或使命。《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其的解释是“所向往的前景”。愿景不只是简单的口号,也不只是虚幻的蓝图,它是愿景主体高度认同的、发自内心的未来期望和意愿,是具体的能够激发愿景主体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并形象展示了愿景主体将迈向何处的全面景象[1]。笔者认为愿景是愿景主体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对未来所勾勒出的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的图景,它具有指引性、激励性、可及性三个特征。愿景激励,是以愿景主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内驱力,不断地激励愿景主体为实现未来期望和意愿而不懈努力的激励方法。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2]。激励手段都是着眼于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以及如何实现对被激励主体积极性的调动为目的。愿景激励本质的反映了人们心理和行为作用的规律性,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1.2 愿景激励的理论基础

个体心理与行为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而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问题[3]。愿景激励是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为基础构建的激励方法。这种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其思想的核心是要使人人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这种原始驱动力是以一个人精神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它能够激发动机,进而引发行为。高层次需求的实现难度越大,其激励力量也越强,即需求层次愈高,其体现的自身价值也就愈高,激励的强度也就越大[4]。

2 愿景激励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分析

2.1 愿景激励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激励的实质过程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激励主体积极的行为反应。一个好的激励措施,必须包括:明确的激励目的;正确的实施路径;得力的操作方法;与激励措施相配套的、保障激励计划顺利实施的其他必备条件。从愿景激励的实质过程分析得出愿景激励的构成要素包括:愿景、组织或社会愿景、愿景主体、愿景实现路径、规章制度(外激励手段)等。愿景激励作用的心理过程模式为“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激发动机—动机引导行为—行为指向愿景”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个体的各种需求,各种需求引发个体学习的动机,动机支配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个体不同需求的,而这一行为刺激和行为强化了其原来的动机,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持久的强化学生对愿景实现的努力追逐。

2.2 愿景激励的作用分析

愿景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愿景实现的阶段性、过程性决定愿景激励效用的不显著性,愿景激励本质上的隐性使得人们对愿景激励效用的评价难度增加。然而对于愿景的真正向往,能充分发挥愿景主体对目标愿景的持久坚持和内省,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屈不饶的奋斗动力。基于自我实现需要的愿景激励在激励的强度和持久度上具有绝对的优势。

2.2.1 兴趣、爱好、需求的高度结合

在学生个人愿景构建的过程中,将兴趣、爱好和需求三者结合能够从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动机,点燃学生内心自我实现的火种,促使其愿景承诺与行为的高度一致,犹如核裂变一样不断的发光发热,发挥永久性和高强度的激励效果。

2.2.2 方向的指引

愿景是学生的未来画像,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预测,有了它就有了方向,方向的坚定是学生自信和奋斗的前提[5]。双惟实践班在愿景的基础上倡导“赢在终点”的价值取向,将学生自我实现视为一个终身的动态过程,愿景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面向未来,赢在终点。有了愿景方向上的指引,学生对未来的自我实现就更充满信心。

2.2.3 过程的激励

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的压力和挫折,不少学生会因此逃避困难,降低目标,偏离原有的方向。双惟实践班注重发挥愿景目标的持续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适时地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修正影响学生发展的不良因素,为大学生成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助推大学生不懈奋斗。

2.2.4 理想的强化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着眼于大学生需要层次,去点亮学生的理想,激发学生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理想来激励自我,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根本、最持久、最有效的精神动力。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愿景主体自身努力所获得地阶段性胜利,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愿景激励的基础上逐渐缩短与明晰,这能无限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斗志,所以愿景就像一个兴奋剂,不断的绷紧我们努力向前的脑神经,激励我们自我实现。

3 愿景激励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

在愿景激励的实践过程中,少数学生并没有像我们所勾勒的图景那样不断努力,观察分析发现愿景激励作用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愿景描述的清晰度,愿景实现的可能性,愿景主体对愿景的认可度,个体的愿景知识和意识,个人愿景与社会愿景的契合度,外激励措施有效性,外在压力、诱惑对愿景的分化度等。

3.1 愿景描述的清晰度

对愿景本身的明晰化,是学生坚持自己向往的前景的前提,只有愿景本身的清晰可见,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方向性的指引作用,否则,其激励作用则无从谈起。

3.2 愿景实现的可能性

学生对于自己期望的东西所能感觉到的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其投入的意愿就越强烈,坚持到底的可能性更大。愿景实现的可能性是吸引学生为之不懈努力的关键,我们在构建自己的愿景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能力的实际情况及今后发展的可能性,在目标愿景可能实现的范围内极大的描绘自己的愿景目标。

3.3 愿景主体对愿景的认可度

影响愿景主体对愿景的认可度的因素很多,包括上述的愿景本身的清晰度和可行性,更关键的是愿景主体主观意愿的投入。主观意愿投入程度的高低决定于愿景主体对自我价值发挥的程度及可能性。美国心理学家费洛姆提出的期望理论指出,当行为者对某项活动及其结果的效用评价很高,而且估计自己获得这种效用的可能性很大时,领导者用这种活动和结果来激励他就可取得良好的效果[4]。所以学生主体对自身愿景必须具备高的认可度。

3.4 个体的愿景知识和意识

大学生愿景知识的缺失导致愿景意识的缺失,两者的缺失是当前用愿景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愿景教育,普及愿景知识,培养愿景意识是引导大学生建立个人愿景的前提条件。

3.5 个人愿景与社会愿景的契合度

社会是人类关系的组合体,人具有不可超越的社会性,只有在社会的基础上,个人的发展才有可能。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个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平衡关系,是个人的发展与未来社会趋势的接轨[6]。尽管每一个个体所生存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形成的个人愿景不尽相同,但是个人愿景的构建必须高度契合社会愿景。一方面社会愿景的内涵决定了个人愿景的内容,是个人愿景的建立的向导;另一方面只有个人愿景符合社会愿景目标,才有实现的意义与价值。否则自身愿景很难为社会所认可,其实现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减弱。

3.6 外激励措施的有效性

激励过程就是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愿景内激励效用的隐性化容易导致学生对自身努力结果的质疑,而任何对目标的质疑都会将我们的能量释放掉,这时就需要外激励措施的显性表现来维持个体的自信,剔除不必要的怀疑。“双惟班”在愿景激励的基础上,利用双惟学子证书(初、中、高级)和班主任座谈会等措施来激励学生。

3.7 外在压力、诱惑对愿景的分化度

愿景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努力过程的结果,不可能一帆风顺,由于承受力的有限性和诱惑的多样性,使学生容易将愿景的分化,或降低愿景目标的层次、或转移目标方向、或放弃目标愿景,这有赖于意志力和自控力等心理素质的锻炼。“双惟班”通过晨练,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4 促使愿景持久发挥激励作用的措施

4.1 倡导愿景承诺与行为的一致

我们意识到人类行动不可避免地要受保持一致的强大力量所指引,而这一力量的来源便是承诺,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我们以此为基础将自我的愿景以承诺的形式展现。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7]。定下愿景,把它写下来,然后以承诺的形式告诉大家,不论你的愿景是什么,有了这个愿景你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把愿景写出来能让人从心理上更为认同自己的愿景。对于愿景目标的宣扬,能让周围的人都参与到监督自己承诺在行为中的实施,可以防止自己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单方面撕毁承诺。这也是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效力原因所在。承诺与行为的一致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它们得是当事人积极地、公开地、经过一番努力后自由选择的。双惟“赢在终点”的愿景构建是建立在每个学生自身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认同“赢在终点”育人理念的前提下加入“双惟实践班”这一组织群体,主动做出承诺,在承诺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下能促使愿景对其自身行为的激励效用的发挥。

4.2 维持愿景的稳定性与多样性

4.2.1 愿景的强化

愿景的强化是愿景稳定的关键,主要包括愿景意识的强化和愿景激励措施的强化两个方面。首先,个体愿景知识和意识的缺失,是当前用愿景动态激励学生成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愿景教育,普及愿景知识,培养愿景意识,是引导大学生建立个人愿景的前提条件[5]。其次,激励强化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外界的强化因素可以塑造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对其以往所带来后果进行学习的结果。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各种措施,给予行为主体一定的强化激励,使其对愿景目标的坚持始终如一。

4.2.2 愿景的分享

愿景的分享是促使愿景稳定的一个重要举措,每个学生对未来情景的描绘大不相同,对于他人的愿景也不甚了解,这就容易导致冲突的发生和自我防卫习惯的泛滥。组织中个体关系的和谐,可通过个体愿景的分享、朋辈效应的有效运用来实现。通过分享个人愿景能有效打开各自的心智模式,减少自我防卫的发生,从而达到有效沟通,也同时强化了个体对自身愿景的认识。“双惟班”对同辈压力的运用有效减少愿景因外界压力或诱惑而改变的几率,同辈人对个体所施加的影响,会促使个体改变其态度、价值观或行为以遵守团体行为准则。

4.2.3 提倡愿景多样性

每个学生愿景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其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基础之上,因而学生主体的愿景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允许愿景多样性的存在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双惟班”正式应愿景的这一特点而生,它作为学生愿景激励效用发挥的平台,使个体愿景从无都有,从有到坚定,“赢在终点”的愿景设计作为学生个体愿景实现的方向引导,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结合了学生自身的实际与未来的可能性,极大限度的发挥了愿景激励的效用。并从学生主体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对应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与培养。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8]。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形成绝对竞争优势,并逐步凝练成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老师和朋辈中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成功人士或权威人士所表现出来内在气质为榜样,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的努力。尤其是朋辈之间的榜样,能够深深地刺激个体对自身行为的修缮,个体对其愿景的认同将会是异常的坚定,在不断缩短与榜样间的差距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愿景。

4.3 促进愿景内容与时代发展的一致性

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社会价值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贡献和意义。也就是说个人愿景的建立必须符合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人们的愿景都是建立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之上的,要使愿景激励效用的充分发挥,就必须在愿景的内容、愿景制定的方式及愿景激励的方式进行有效整合,以促使愿景内容与时代发展的一致性。一是愿景内容的整合。个人的愿景必须符合社会或组织愿景的方向,根据社会或组织愿景的内容构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独立性的愿景。二是愿景制定方式的整合。个体愿景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基础上,在结合当下组织或社会所倡导的目标来构建个体自身的愿景,而不是由某个个体或者少数人的愿景决定。

[1]赵文华,周巧玲.大学战略规划中使命与愿景的内涵与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 2006(13):61-64.

[2]许学梅,嵇东海,许方维.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 2009(21):116-117.

[3]张小永.激励理论的综述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04(6):48-49.

[4]蔡韦龄.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S1):86-88.

[5]刘红宁,章德林,康胜利.愿景教育:激励大学生成才的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4):40-42.

[6]肖瑛,武丹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待人的价值[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12):263.

[7]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第一版) [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出版,2010(9):67-80.

[8]刘红宁等.基于愿景激励的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江西中医学院“双惟”实践班为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6):69-73.

Vision-encouragement:theDrivingForceoftheCollegeStudents'Implementation

LIUHong-ning,LIULu-hua,LIJing-ya

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4

This article is base on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vision,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Vision-encouragement ,a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Finding the following main factors limit the Vision utility, such as definition of the vision, possibility of vision, the fit of personal vision and social vision, etc. Found in practice, the solutions of these problem can be mate one's words to his deeds,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nd diversity of vision, promote the vision content and consistency of The Times.

Vision-encouragement Self-realization "Shuangwei" Practice Class

刘红宁(195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和中医药产业研究。

G641

A

2013-09-20)

猜你喜欢

愿景个体主体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