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素问·移精变气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2013-02-19张利蒋维晏刘春援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寒暑心身疾病素问

★ 张利 蒋维晏 刘春援*

(1.人民日报社门诊部 北京 100733;2.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

论《素问·移精变气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 张利1蒋维晏2刘春援2*

(1.人民日报社门诊部 北京 100733;2.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

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精神情志的不稳定性和时刻可能受到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刺激而发生机体难以承受的变故而出现剧烈而过度的怵惕、思虑、悲哀、喜乐、忧愁、盛怒与恐惧,这些过度的情志一旦出现,就会扰乱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而使气机紊乱,气化失常,疾病(心身疾病)丛生。而且,因精神因素而产生的疾病,有时是药物所不能控制和治疗的。古人早就了解了这一点,除《灵枢·本神》中已详细论述了精神因素所致心身疾病的治疗要点与方法外,《素问·移精变气论》更进一步指出了心身疾病的非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理论;临床意义

《内经》注重精神养生,主要因为精神因素在人的生、长、壮、老、已各个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精神正常,则营卫通利,血脉流行,生命健康;精神紊乱,则营卫不通,血脉瘀滞,疾病丛生。

如《灵枢·本神》指出:“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歇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指的都是精神因素所致的病变,而人的精神又与五藏关系密切(五藏之精气是精神产生的物质基础)——“肝藏血,血舍魂”(肝藏魂);“脾藏营,营舍意”(脾藏意);“心藏脉,脉舍神”(心藏神);“肺藏气,气舍魄”(肺藏气);“肾藏精,精舍志”(肾藏志)(《灵枢·本神》)以上就是《内经》所谓人的精神因素在人的生长壮老中的密切关系,即精神因素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

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精神情志的不稳定性和时刻可能受到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刺激而发生机体难以承受的变故而出现剧烈而过度的怵惕、思虑、悲哀、喜乐、忧愁、盛怒与恐惧,这些过度的情志一旦出现,就会扰乱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而使气机紊乱,气化失常,疾病(心身疾病)丛生。而且,因精神因素而产生的疾病,有时是药物所不能控制和治疗的。古人早就了解了这一点,除《灵枢·本神》中已详细论述了精神因素所致心身疾病的治疗要点与方法外,《素问·移精变气论》更进一步指出了心身疾病的非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方法。现阐释与探讨如下。

1 《素问·移精变气论》原文思想

1.1 提出移精变气的理论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孔)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这段原文有三层意思:第一提出外避寒暑,内调精神的养生方法;第二提出治病原则为移精变气以转移患者精神,调整紊乱的气机;第三提出移精变气的具体方法:祝由。

1.2 提出疾病早期治疗的思想

“帝曰: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亥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邪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这段原文提出了疾病应当早期治疗的思想,即所谓“病至而治”,切勿“病形已成”而治。同时强调了治病应当结合四时阴阳而治之。并以“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则“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给予了论证,体现了《内经》治未病和因时制宜的防治原则。

1.3 提出“神”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大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这段原文强调了诊断病人色脉时,必须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闭户塞牖),仔细观察病人外在的精神状态和内在的脉搏运行状态,细致地向病人询问病情,了解他的喜恶情因,并遂其心愿。最后才能诊断其是得神还是失神,得神则病易愈,失神则病不易愈乃至死亡。

2 移精变气理论在心身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2.1 治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转移自然因素对心身的伤害

按照原文所说,人要不生病,首先要主动规避自然界之有害因素→虚邪贼风。如原文所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全元起进一步解释说:“古者巢居穴处,夕隐朝游,禽兽之间,断可知矣。然动躁阳盛,故身热足以御寒;凉气生寒,故阴居可以避暑矣。”就是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界之寒暑来调理自己的生活起居,这样,才不至于遭受自然邪气的刺激而引发心身之疾病。

2.2 治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以转移社会因素对心身的伤害

按照原文所说:“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臾),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全元起进一步解释说:“夫志捐思想,则内无眷慕之累,心亡愿欲,故外无形(臾),静保天真,自无邪胜,是以移精变气,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即是告诫人们,人生活在社会之间,心情时时要保持淡泊宁静,不要常常患得患失,不要与人攀比,不要羡慕别人看轻自己;也不要在社会上奔走求官以致劳累形役。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不要追求名利与权势而使自己劳累不堪而致病。时时处于一种安静淡泊、精神内守的意境里,任何疾病都不能上身。

2.3 移精变气:转移精神注意力,调整紊乱气机,保持精神内守

移精变气的内涵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顺应自然寒暑养生,防患于未然,即“阴居以避暑,动作以避寒”;二是早期治疗,即“至而治之”一有病就要治疗或加以注意;三是转移精神注意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多想些快乐的事情,不要整天想着那个疾病。

2.3.1 顺应自然寒暑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顺应自然寒暑养生,就是要根据自然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调适自己的精神、起居和饮食。如“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夜卧早起,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使志安宁,收敛神气……冬三月,早卧晚起,使志若伏若匿。”顺应自然之阴阳,则能保全身体之阴阳气血,使之平和而健康。

2.3.2 病“至而治之”

人食五谷杂粮,焉能不病?既病即治,方能万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文中指出病“至而治之”,就是告诫人们,一有疾病,就要立即治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而不要等到“病形已成”而治,那样则只能事倍而功半,甚至贻误病情而收不到疗效。心身疾病,更是如此,古代成语“杯弓蛇影”、“疑邻盗斧”,都是预防心身疾病的极好的例子,有病要早治,心中有了疑虑更要早早说出来,俗话说“疑心生暗鬼”,若心中有疑虑不早早说出来,就容易引起精神与情志方面的疾病进而诱发身体之疾患。

2.3.3 转移精神注意力

有些慢性病,难治性疾病,或者由于患者正气虚弱,致使病不能速愈,此时,不能总是想着这个病,更不能想到“死”,而要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之。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疾病就是人类的敌人,在战略上藐视疾病,就是不要被它吓倒,要有战胜它的信心和勇气;在战术上重视它,就是要积极治疗,想方设法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要老想着这个疾病有如何如何厉害,更不要讳疾忌医。病人、医生、家属要互相配合,共同努力,除服药外,可进行食疗、复健,音乐等等。若体力尝可,应该进行户外活动与运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去一些风景秀丽的名山古刹礼佛。更可以学做“阿Q”,采用精神胜利法:不让病主宰我,而是我主宰病!病是因我养生不慎而得来,也可因我重视养生而离去!

Discussionon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TheoryofMobilingSpiritandQiinHuangdiNeiing

ZHANGLi1,JIANGWei-yan2,LIUChun-yuan2

1.OutpatientDepartmentofPeople'sDaily,Beijing100733; 2.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6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attribute determine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human spirit and may be stimulated coming from all kinds natural and spiritual factors and which may the body produces all kinds bad mood change such as feel apprehensive,contemplation,sorrow and so on.The excessive mood may disrupt qi activity of viscera and make disorder.And somties the disease comes from mental factors cannot be controlled and treated.The key points of psychosomatic disease caused by mental factors and methods detailed discusses in Huangdi Neijing 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non-drug therapy.

Huangdi Neijing; Theory of Mobiling Spirit and Qi;Clinical Significance

*通讯作者:刘春援,教授,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的整理研究,E-mail:liuchunyuan789@126.com。

R 221

A

2013-07-26)

猜你喜欢

寒暑心身疾病素问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您了解心身疾病吗?
园丁颂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所经之途,岁有寒暑
心身疾病与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特征分析
现阶段心身疾病诊断及防治研究
天路卫士
悲哀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