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对华夏文化的影响
2013-02-19谢书民
谢书民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一
对于“中原”所指区域,《辞源》中作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辞海》中解释为“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原者”。王彦武结合现代中原文化研究,认为“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即河南省”①。王先生的认识可以说反映了众多学者以及世人心目中“中原”所指的地理区位概念。
对于中原文化,笔者认为它是指从古至今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世世代代的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属于中原这一地区的区域文化。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久远,光彩夺目、丰富浩繁。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过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奠定了华夏文化的根基。在夏商周三代,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殷商王朝的青铜、甲骨文化,周代产生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文化,不仅使中原地区成为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区域,而且引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以后的发展方向。从秦汉魏晋至唐宋,中原文化逐渐趋于繁荣,不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封建制度文化,而且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干,以道、释等各种思想文化为补充的传统思想文化,汉代的独尊儒术、唐代的“道统”观念、宋代的二程理学等,这些孕育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影响了华夏传统思想文化的整体进程;同时,中原地区的人民还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等。虽然南宋时期政治中心的南移,金元明清时政治中心的北移,中原文化的发展相对放缓,但其历史形成的政治、思想文化一直被奉为华夏民族的正统文化。徐光春在其《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一文中曾从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18各方面总结、概括了中原文化的辉煌成就,展现了中原文化在华夏文化中的主体地位②。
二
1、本于中原的地域性
黄河中下游地区多为广阔、肥沃的平原或丘陵,地理环境比较适于农耕,这就决定了中原先民对农耕文明的选择,并以此奠定了中原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首先,依赖农耕的中原先民,基于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征伐混战等都会破坏农业生产、危机其生存的社会生活实践,很早就形成了顺应自然、崇尚秩序、以维稳为要的思想观念。其次,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土地与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不但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且,百姓也把农业生产当做安身立命的根基,于是形成了中原先民自给自足生产方式、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安土重迁的生活理念。农耕文明决定了其自身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人们完全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维持生存、生活的物品,使得人们重视土地,重视家庭、家族等社会关系;自给自足生产方式还使得中原居民产生了重农而轻商思想观念,认为商人经商唯利是图,不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并且,出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与土地的依赖,中原居民还形成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人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背井离乡的。再次,中原地区一向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人多地少。中原先民要想维持生计,必然会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中原人民勤劳节俭的优良文化传统。
2、融汇诸夷的包容性
中原地区地域广袤、土地肥沃,长期为华夏民族的政治中心,是各区域、各民族文化交汇、交流频繁之地,地域、民族间的征讨、结盟、融合、交往等使得中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容、整合、汲取、同化了各种异地、异族文化。由于中原文化汲取了周边地区和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因此丰富、提升了中原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强化、稳固了中原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同时也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周围地区甚至异域文化的影响。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雄踞中原的黄帝部落就与周围部落征战,出现过部族、文化的融合,比如黄河下游地区源于大坟口文化的龙山文化就是中原、东夷地域文化相互融汇的结果。以后,中原与其周围地区、民族的交往、融合更加频繁。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周围就有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民族;两汉及其以后,中原北边就居住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隋唐以后又有契丹、女真等民族与中原地区毗邻。这些民族都和汉族有过密切交往、交流,并多与汉民族出现过战争与民族融合,而且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人建立的政权都曾统治过中原地区,这就使中原地区的文化成为一个汉族文化与夷族文化混融的文化系统,中原文化也必然会从周围地区及民族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3、无可动摇的正统性
从无论是农耕文明,还是科技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如冶金、制瓷等),中原地区都起始较早,为中原文化的领先地位、日后繁荣奠定了基础,中原地区相对的发达文化使得中原从上古至唐宋一直都是古老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雄踞中原的历代统治者及生活在中原的士人、百姓也向来视中原文化为华夏族文化的代表,其他地区则被称为蛮夷、异域之地,无形中树立和巩固了中原文化的正统地位。
中原文化不仅一直是汉人统治的王朝倡导的正统文化,即使异族统治者占领了中原,也都把中原文化奉为正统。比如,魏晋六朝时期,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认为自己只要占据并统治了中原地区,就应成为中华的正统,于是就多“假中国之礼乐文章,而冒其族姓”③,不仅把中原文化视为正统,且极力倡导。宋与辽金对峙时期,辽金先后占据中原,他们都为自己是中原正统文化的继承者寻找依据,比如辽人就认为“辽本炎帝之后”或“辽为轩辕后”④。元朝建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标榜自己的统治为中原正统之延续。比如元世祖就曾诏告天下:“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⑤并因此定国号为“大元”,认定中原文化为正统文化,标示元朝乃是中原正统的封建王朝。迄至清代,大清虽是满族建立的王朝,但清代统治者却明确声明其“所承之一统”乃“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⑥,强调天下一统,满汉一家。
三
有人认为,“狭义的华夏文化是指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虞、夏、商、周)所创造的文化,亦即先秦时期我国中原地区的文化。广义的华夏文化指我国古代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为中心,包括周边各族所创造的文化在内的文化综合体。”⑦其实,华夏文化是一个随着中国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演变的概念。在先秦时期,华夏文化固然是指中原地区的文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汉民族与周围地区、民族的交往、融合以及汉族人口迁移等,华夏文化成为汉民族在其发展、成长过程中所创文化的整体。华夏文化虽已非中原文化所涵盖,但中原文化始终对华夏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1、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之根
中原文化是孕育华夏文化的母体,是华夏文化之根。中原是华夏祖先的栖息地,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伏羲、女蜗、炎帝都曾建都中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也都以中原为统治中心,夏禹、商汤、周武王都有在中原建都立业的光辉历史。华夏姓氏中,古今有一千多个姓氏起源于中原。华夏文化在其形成时期曾是生活于中原的华夏族的文化,因此可以说,华夏文化根植于中原文化。
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中原为统治中心的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成果则标志着华夏文化形成。华夏文化无论是思想理论、制度文化的建构,还是文字、宗教、商业等文明的兴起以及重大的科技发现,都可在中原文化中找到其根源。中原不仅在商代就有了作为华夏文化的载体的成熟汉字甲骨文,而且在夏商周三代产生的作为华夏文明标志的诸子文化皆孕育、完善于中原,儒家文化的源头在中原,道,法、墨、纵横、杂家等诸子文化,其创立者也皆为中原人;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这些兴起于中原的制度文化确立、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道教起源在中原,外来的佛学也是首先进人中原,在中原发展壮大并向外传播的;华夏的商业文化也兴于中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商朝建立之前的商先公王亥,王亥是商族始祖契的六世孙,被誉为中国商业的鼻祖;中原地区的科技文化也起步较早,仰韶文化时代冶金术、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张苍的数学成就、张衡的天文学与地震学成就等都反映了中原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
2、中原文化是传统华夏文化的主体
首先,中原地区长期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历朝历代不仅以政治中心为基地大力发展中原文化,而且因为周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民族融合而使中原文化融合兼容了多种民族文化。同时,由于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影响以及华夏各地士人纷纷进入中原等原因而使中原更多地吸纳了华夏其他各地域文化,使中原文化在华夏各地域文化中居于先进、优势地位,从而使中原文化成为华夏民族稳固的正统文化。
其次,华夏其他区域文化的发展大多是以中原文化的传播为基础融合各地域文化的结果。华夏其他区域文化的发展与中原文化的扩展、传播密切相关。“中原文化传播总体上是‘一元主导’的传播模式。所谓‘一元’指由中原各代王朝所主导的文化传播”,“官方传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⑧。传统中原社会长期为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其文化传播不仅具有排斥异地、异族文化的特点,而且传播内容主要为统治者所倡导的以中原为主体的文化。战争、移民、教育等都是中原文化向外传播的渠道。战争会打破各地文化的区域界限,使各自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比如三国时代魏蜀吴之间的战争就促进了中原文化向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的传播;中原统治者的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的机制以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教育内容,也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向外扩展;西晋至南朝、唐中至五代及两宋之际,中原地区的三次从黄河流域向江淮以南地区大规模的移民,同样也使中原文化向南方迁移,造成中原文化与南方各地文化的接触、融合及迁徙区文化的不断中原化。
3、中原文化是现代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鸦片战争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阀统治的黑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加上西方启蒙文化的影响,1915年,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在北京等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在华夏大地萌芽。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文化运动的主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使华夏大地于20世纪50年代初步建立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成为现代华夏文化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此外,华夏大地在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文学艺术工作中的创新等也都获得快速发展。
当然,作为现代华夏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原文化,也在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容。比如:林州人民锤炼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文化;刘庄、南街村等一批先进农村社区通过集体经济建设实践形成的热爱集体、热爱国家、共同富裕的集体主义思想文化等。这些方面的文化无疑是现代中原文化的闪光点,也是中原文化对构建现代华夏文化所做的时代贡献。当然,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原文化建设的发展,现代中原文化一定会在现代华夏文化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注 释:
①王彦武.谈中原文化的几个问题 [J].中州学刊,2007(4).
②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J].领导科学,2007(10).
③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④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949 页
⑤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65页
⑥王保国.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形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35页。
⑦程红.试论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⑧王保国.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形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