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英语的探索与思考
2013-02-19赵鑫
赵 鑫
(甘肃联合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一、引言
课堂学习是“通过各种记忆术、启发方式、策略而产生一个表征系统的更显性的过程。”①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启发方式,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其优点在于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学习以及学到什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找到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包含规律,并找出有利于理解规律的概念和规则。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信息的结构和规则。
自主性学习是学习者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缺陷,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等的行为。
对于英语的学习,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他们往往不再满足课堂教学,他们想学的东西可能与老师希望他们学到的东西不同,想学到的不是他们试图记忆,刺激的表面结构,而是更抽象的东西。比如说教师总希望学生在学习英语中不停地去练习与背诵,而学生在听广播,读小说,看国际大片时不知不觉的习得了单词与语言知识。
反思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中心,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每个单元,每篇阅读材料,从易到难,从单词、句子、篇章这样的顺序进行教课。大学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但效果不佳,这是为什么?对于语言的学习,不是通过教授就能获得。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正确性与规律性,但是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对语言规则与结构的理解,语言学习更需要个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验证自我学习的效果,调动自我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语言意义的学习。著名的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②。“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把外部言语转换成自我指导的内部言语的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取决于学习者和引导者之间的互动。”③
二、以意义建构为基础,互动为导向的教学引导模式
不论是语言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识活动,语言的学习与发展是通过社会和物质环境互动发展形成的。互动不仅仅为语言学习提供环境,而且促进二语习得。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在人类心智机能发展中起核心的作用。
1、意义建构
语言学习不能只重视语言的形式,更应该注重语言的意义,“学习者必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必要的物质与符号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语言的输入,所学的教材要进行一定的改变。让大学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同时扩展补充专业知识。学习的意图比学习的环境更重要。发展与学习目标相关的语言知识,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除此之外,“语言输入应是相互关联的,有趣的,不是按照语法序列编排的。”⑤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不再按难易程度依次教学。学生要意识到:他们的学习意图需要通过新语言材料实现。这些材料既有形式又有意义。以意义为主建构学习内容,可以促进思维的进步,帮助学习者理解复杂的概念,通过交际互动的形式使这种理解将个体,他人,社会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式语言习得的过程使得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并转化为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又成为进一步反思的来源。
2、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理想的语言输入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⑥在我国这样的单语言国家没有使用外语的自然语言环境,课堂教学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积极对学生的有效的语言学习进行指导,尤其是运用交际互动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己学习语言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无处不在,师生互动,同学间的互动,人机互动等。语言的学习在互动中互相影响,相互依赖,并相互调节。“学习者通过参与交际来学习语言结构。学习者创造性的语言能力来自于以下两者的结合:对在交际场景中接触到的所有话语的记忆和基于出现频率之上的对这些话语规则的归纳。”⑦通过对外部语言知识的重构将语言输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结成对子,组成小组进行交谈。教师在交际活动中提供可反复使用的表达方式和套语,通过交际操练活动,使语言的输入高频次的出现,将语言的规则转移到新的语境中。
笔者针对大学第三学期专业是酒店管理,外语是英语的学生进行口语研究。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实验将一个班分成二组,给与他们一些关于酒店管理服务方面的相关词汇,要求一组学生利用词组进行事件的叙述,二组学生利用所给单词采访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使用相关语言点的动机。实验表明二组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的能力较高,能够运用恰当的意义自动化的进行语言活动。二组学生记忆最多的单词是在语言交际中频繁使用的词汇。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增长很显著,这说明互动对语言的使用与语言的输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学生迫于交流的压力而产生了语言的学习,不论怎样,互动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及意识。
3、互动反馈
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和很难学会什么。不是所有的语言都能被学习者成功的吸收。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运用充满了不稳定性和可变性。
学生在对自己的语言错误有时是无意识的,而且在交际中语言错误会反复的输出,这又成为其他学生语言输入的内容,造成错误的根深蒂固。教师应该意识到语言学习是永久的不稳定,在不恰当的时间提供纠正性反馈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反作用。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与学生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肯定的情感反馈鼓励学习者继续语言尝试,而否定的认知反馈示意学习者有必要作一些变化和修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精神鼓励让学生乐于不断尝试语言,同时对语言形式又要严格要求。
三、结语
学习是一个在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动态的过程,自主性英语学习强调学习者本人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起关键的控制作用。就如同人在跌倒时才思考如何走路,在交流障碍才思考如何组织语言。在互动学习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共建者。参与会话互动,使学生建立语言形式和意义的联系,从而使语言的学习与语言学习的认知,心理和社会互动起来。
互动反馈促使学习者意识到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有意识地关注语言输入中的相关信息,发现自身语言表达与目的语形式之间的差异。根据反馈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调整的语言输出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将语言能力发挥到极致,通过反思自己的语言输出并对之进行调整,提高语言输出的可理解性,得体性和准确性。
注 释:
①Reber,A.S.(1976).Implicit learning of synthetic languages:The role of instructional se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Learning and,Memory,(2):93.
②Lantolf,J.P.(2006).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State-of-the–art.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8):67-109.
③周炎根,桑青松.(2007).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1):103.
④文秋芳(2010),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4.
⑤Krasen,S.D.(1985).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p.56).London:Longman.
⑥Krasen,S.D.(1985).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p.97).London:Longman.
⑦Ellis,N.C.(2002).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4):143.
[1]Reber,A.S..Implicit learning of synthetic languages:The role of instructional se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Learning and,Memory,1976,(2):93.
[2]Lantolf,J.P.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State-of-the–art.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6,(28):67-109.
[3]Kras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4]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