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忧患:毛泽东党建思想的鲜明特色

2013-02-19汪玉奇汤水清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忧患全党

汪玉奇 汤水清

忧患:毛泽东党建思想的鲜明特色

汪玉奇 汤水清

毛泽东一生忧党忧国,忧患是其党建思想的鲜明特色。在每个历史关口,毛泽东总是从强烈的忧患意识出发,对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忧患,并以此作为强化党的建设的依据,不断探索党夺取革命胜利、永葆革命本色、确保长期执政的道路,在消除忧患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来自于他对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仰和对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无比忠诚的信念,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充满了不畏挑战、敢于并善于解除忧患的政治勇气与理论勇气。

毛泽东;忧患;党的建设

汪玉奇,江西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汤水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77)

每一个政党,由于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必然有着不同的特征。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品质与风格,对国家、民族的现状与前途命运的自觉关注,以忧虑与警醒的方式,显现出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毛泽东一生忧党忧国,并由此不断探索我们党夺取革命胜利、永葆革命本色、确保长期执政的道路,表现出对党的事业和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无比忠诚与历史担当。忧患也因此成为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在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的今天,学习毛泽东的忧患思想,对于提高我们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应对各种挑战,率领全国人民实现 “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对党的忧患贯穿其战斗的一生

毛泽东从强烈的忧患意识出发,在每个历史关口,对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忧患,并以此作为强化党的建设的重要依据,不断探索提高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路径,在消除忧患中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相适应,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一)20世纪30年代末忧患“本领恐慌”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我们党得以抽出时间来认真总结、反思抗战以来党的方针政策,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1938年9月至11月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对党成立以来的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照搬照抄马列主义词句和共产国际指示的“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初步清算,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我们不应当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1](P533)他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而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失败,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本领,照搬照抄共产国际指示,照搬照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某些具体结论。由此,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开展学习运动的决议,掀起了一场学习运动。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发起学习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我们共产党要领导革命”,“是工作中的缺陷迫切需要克服”。毛泽东说:“现在我们的队伍里面发生了这样一个矛盾,就是我们的干部不学习便不能够领导工作。……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 ”[2](P177-178)这就明确提出了本领恐慌问题。这种本领,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本领。没有这样的本领,就不能以先锋队的姿态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就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就成为当时全党亟待了解和解决的问题。

(二)延安整风中忧患“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

抗战后期,由于实行了正确的战略,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党员人数从1937年的4万左右发展到1940年80万,同一时期党领导的军队也从4万多人发展到近50万人,根据地人口约有1亿。在这种情况下,“党内又生长了一种骄气,许多人以为自己了不得了”[3](P942)。这种现象使毛泽东深感忧虑。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著名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该文叙述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攻入北京推翻明朝以后,若干首领腐化并发生宗派斗争,以致陷于失败的过程,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随即将此文当作整风文件,要求全党学习。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再次回顾了党成立以后的几次失败,并认为这些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骄傲自满,要求全党引以为戒。毛泽东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第一次是在1927年上半年。那时北伐军到了武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忘记了国民党将要袭击我们。结果犯了陈独秀路线的错误,使这次革命归于失败。第二次是在1930年。红军利用蒋冯阎大战的条件,打了一些胜仗,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李立三路线的错误,也使革命力量遭到一些损失。第三次是在1931年。红军打破了第三次‘围剿’,接着全国人民在日本进攻面前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更严重的路线错误,使辛苦地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了90%左右。第四次是1938年。抗战起来了,统一战线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和陈独秀路线有某些相似的错误。这一次,又使得受这些同志的错误思想影响最大的那些地方的革命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3](P947-948)他强调指出,印发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就是要“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3](P948)。1944年11月21日,他致信郭沫若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4](P241)由此可见,毛泽东要求印发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就是要以此警示大家,我们没有任何骄傲自满的理由,要继续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迎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新中国成立前夕忧患“有些人在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革命胜利在望,党即将成为执掌有4亿人口的大国的执政党。对于一个大多数成员出身于农民、长期战斗在农村的党来说,能否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是此刻作为党的领袖的毛泽东最为忧虑的事情。当时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滋长,他们以为革命成功了,要“坐江山”了,可以享清福了;甚至还有些党员有了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主义苗头,将自己置于群众之上,不关心群众疾苦,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等等。对于毛泽东来说,民主党派人士黄炎培提出的中共如何防止历史上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问题言犹在耳,此刻看到党内出现的诸多不良现象,不能不使他心生忧患。为此,毛泽东在西柏坡这个中国共产党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提醒全党,拿枪的敌人未曾征服我们,不拿枪的敌人能不能征服我们是一个需要全党警惕的问题,要警惕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危险。毛泽东指出,随着革命的胜利、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既要学会同他们作公开的斗争,又要学会同他们做隐蔽的斗争。他说:“如果我们不去注意这些问题,不去学会同这些人作这些斗争,并在斗争中取得胜利,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5](P1427)

如果说,能不能战胜不拿枪的敌人存在一种本领恐慌,那么毛泽东更为忧患的仍然是党内的骄傲自满情绪以及由此带来的浮夸作风、官僚习气。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5](P1438)毛泽东认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还不是高潮。革命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因此郑重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P1438-1439)在这里,毛泽东在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后,明确地、及时地警告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它包含历朝历代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自觉;同时,也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深深的忧患意识。

(四)20世纪50年代中期忧患 “被开除球籍”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而且在成立伊始就面临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快发展、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成为摆在毛泽东和全党面前的头等大事。三大改造完成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反复向全党同志讲,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开除球籍,表现出党作为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上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雄心壮志。1956年8月30日,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预备会议上,毛泽东说:“美国建国只有一百八十年,它的钢在六十年前也只有四百万吨,我们比它落后六十年。假如我们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赶过它。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所以,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6](P89)由此他竭力探寻一条“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虽然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遭到了失败,但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再次提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7](P340)言辞中表现出他改变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

(五)晚年忧患党变修、国变色

伴随毛泽东晚年的忧患,是他担心中国出现修正主义,担心官僚主义断送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担心党的革命事业缺乏坚强的可靠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担心中国改变颜色。他甚至说过,我们这些老人在,有分量,不管风浪可以稳坐钓鱼台,但是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呢?对此他没有信心。1963年5月9日,毛泽东在批转“浙江省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一份材料中说,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如果“让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一齐跑了出来,而我们的干部则不闻不问,有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敌人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许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敌人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8](P293)。他为此提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将阶级斗争置于三大革命运动之首,并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之为反修防修的战略举措。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发现,所谓的修正主义没有被反掉被防止,而且还深入到中央内部,篡夺了党和国家的权力。因此,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直至以此理论为指导,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试图以一种公开的、全面的、由下而上发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彻底解决党变修、国变色问题。

尽管毛泽东晚年的实践,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实践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但这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悲剧,因为它的动机是对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事业的忧患。正如有论者所言,毛泽东的晚年忧患如山,尽管他“晚年在探索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之中犯了错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但其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和实践探索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在我国当前特别是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及执政能力建设中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9]。

二、毛泽东忧患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

纵观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党的忧患,具有三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一)忧患思想来自于对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仰和对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无比忠诚的信念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毛泽东深知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所以他的忧患不是对个人前途命运的关注,而是着眼于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着眼于党作为革命党能否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作为执政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着眼于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执好政、不变质。

还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心怀天下、心忧天下,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理想。1919年8月,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就慷慨激昂地说过:“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0](P390)30年代末号召全党学习、克服本领恐慌,40年代中期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材料,要求汲取李自成失败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后担心被开除球籍,乃至晚年深虑党要变修、国要变色,无不说明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追求、对党的前途命运的强烈使命感和对民族与人民利益的忠诚。

(二)体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毛泽东总是见微知著,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度,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通过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进而对党内存在的某些苗头性、萌芽性的问题表现出忧患。如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后党内出现的骄傲情绪,他告诫全党不能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内显露出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苗头,他更是深以为虑,高度警惕。毛泽东深知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习气任其发展的危害,因而提出了“两个务必”,加以警醒。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西柏坡参观时曾指出,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两个务必”意义的充分肯定。由此也可见,毛泽东的忧患是与党的建设主动权、主动性联系在一起的。

(三)充满了不畏挑战,敢于并善于解除忧患的政治勇气与理论勇气

毛泽东在忧患的同时,是不气馁、不动摇、不退缩的,总是在充分估计未来道路困难和风险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前瞻性认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战略思想与工作举措。他既是忧患问题的提出者,也是解决忧患路径的开辟者。如针对本领恐慌,他提出开展学习运动;针对被开除球籍的忧患,他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对党内出现修正主义的忧患,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四清”,乃至用“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办法。他就是这样,一方面对党内出现的问题深生忧患,一方面又积极探索,努力消除忧患,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

三、学习毛泽东的忧患思想,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毛泽东那里,忧患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清醒的超前意识。毛泽东的忧患思想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既需要我们继承,也需要我们坚持和在实践中创新。邓小平关于 “党要管党”、“这个党不抓不行了”的忧患意识,江泽民提出要研究世界上某些大党垮台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启示的论述,胡锦涛关于忧党兴党的论述,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所阐发的忧患意识,表现出毛泽东关于忧患的重要思想不断继承发展的逻辑。

(一)必须在全党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

近年来,我们党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了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建设,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决不能对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估计过高,更不能沾沾自喜。这是因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党内又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特别是党内腐败问题,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告诫全党,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今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上述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任凭四大危险尤其是腐败现象蔓延,最终必然亡党亡国。这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忧患。

(二)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努力探索消除忧患、解决忧患的创新精神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今天我们面临的内外环境比之革命战争年代甚至冷战时期已经完全不同,就党的建设来说,所忧患的具体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就是要不断地把我们党的事业推向前进。当年毛泽东以巨大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化解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忧患,今天我们也要通过学习、借鉴历史经验,探索解决我们党消除忧患的途径和办法。习近平在参观西柏坡时曾满怀深情地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他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可以说,开展以“务实为民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探索出的一条解决忧患之路。

(三)让忧患意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执政文化、执政理念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我们将长期处在西强我弱的状态中,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但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国内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主要矛盾没有根本改变。为此,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中,只有全党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才能不断警醒自己、鞭策自己,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向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此而言,忧患意识应该成为我们党的执政文化、执政理念,融入我们党的肌体之中。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4]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9]李慎明.毛泽东晚年忧患如山[J].党史文汇, 2013,(3).

[10]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龚剑飞】

D261

A

1004-518X(2013)12-0005-06

猜你喜欢

忧患全党
罗亦农——“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楷模”
永不言弃
画里有话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 以主题教育为新的起点 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树一样的生活
哲理漫画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