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
2013-02-19周琢虹
■周琢虹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城乡二元制的社会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问题显得突出起来。农民工阶层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他们自身在城市建设中艰难生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子女的生存和教育状况。由于家庭亲情的缺失、父母抚养培育角色的弱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大多数人都经历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教育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方法,学校教育专注培养人生存之道,而家庭教育则教会做人的道理。家庭启蒙教育是人生第一步,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却成为奢侈的渴求。从生态遗传学视角来看待人类发展进化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接受新事物普遍比父母快。而当前现实中最为普遍的隔代教育模式(代管教育模式),已经滞后于孩子自然成长规律、滞后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展,这也影响到了未来人口的质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处理好这一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作为社会构成基础要件的家庭,是子女启迪智慧、开拓知识视野的地方,在人生旅途中显得至为关键。然而,亲子教育可能在农村留守儿童记忆中也许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这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方面也必然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
(一)亲情关怀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环境不佳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亲子教育的缺乏、关心关爱的失位都是留守儿童必须独自承受的现状,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堪忧他们的物质生活和心理世界。冷漠孤僻、自闭、不喜与人交往等各种心理的形成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情的及时关爱。人生成长受教育的起点就是家庭,就是要有父母陪护在身边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让儿童得到好的成长,反之则不然。
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其身心发展不平衡,没有家庭关爱的小孩在个性发展上是有偏颇的。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不利影响,由于祖辈教育与父母教育相差太大,孩子的成长基本没有规划、没有系统,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的成长过于随心所欲。
(二)家庭教育缺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成长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辈的关爱教育,经常有很强烈的自卑心理,有着很强的自我封闭保护意识。逆反心理、厌恶心理、讨厌情绪,在这类儿童群体与社会交往沟通时表现得最为普遍。
另外,早恋的苗头在留守孩子群体中出现概率也较大。12~16岁的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失去了最值得依赖的支持力量和心理依恋。同时,由于缺乏家庭亲情的关怀问候,他们就极易在选择诉说对象上偏向异性,也就更容易产生早恋的倾向了。
(三)社会多元价值体系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目标迷失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之而来的思想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冲击也不可避免波及留守儿童群体。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类思想活动波动期的特性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在人类世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跃、文化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缺失极易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价值目标上判断迷失。儿童期的社会化为整个人生社会化的基石,人后期的智力和情感发展都受早期的社会化的影响。正如心理学家所说:残缺的教育一种就是没有亲情的教育,孩子身体、智力、情感的成长以及其社会发展,都因早期成长时缺乏亲情关怀而受到损害。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的责任,又有学校的原因,同时整个社会也有脱不了的干系。
(一)监护人角色担当不力
农业部2010年发布的数据表明:仅有6.7%不出外务工劳动力怕耽误子女上学,担心影响儿女成长而不出外打工的家庭极少。监护人在未成年人身心还没成熟之前,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因为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诱惑,缺乏足够判断力和辨别力的留守儿童群体更容易走到认识的误区。当然,家长育儿观念也是各有千秋。“金钱至上论、万能论”在很多家长的认识中是得到最多认同的。他们认为,主宰世界的就是金钱,它可以为孩子带来好学校,自然也可以为孩子换来好成绩,换来孩子好的结果。然而,违反教学规律的事实在他们看来不足一提。事实上,众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担当不力,亲情教育缺失所造成的恶果不得不由留守儿童自身承担,留给社会处理。孩子教育成功的原则,要求家庭、社会、学校通力合作,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道德情操、社会规范、生活目标及个人理想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
(二)“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有所抬头
在社会多元文化浪潮冲击的社会背景下,来自社会的诱惑太多,这对于没有个人自制力以及父母管制的留守儿童来说难以抵制。在外务工的家长忙于生计,无心关心小孩的学习和教育,无心解决他们的成长困惑。更为糟糕的是,部分农村地区打工致富而衣锦还乡的榜样,时刻刺激着辨别力不强的留守儿童。“读书无用,打工有钱”思想,在很多场合或环境下自觉不自觉地被社会所应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因自然条件的原因与现代社会若即若离,他们把控解释不了“读书无用”这种论调。在部分农村,许多孩子认为书读得好坏不碍事,长大了能打工挣钱就行。其主要表现为学习无目的性,拖欠或不做家庭作业,对待校规校纪散漫自由等等。这类农村少年很多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工作岗位,成为新一代的外出务工人员。这不仅会严重阻碍孩子成才,还会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开设的课程与留守儿童身心成长不相协调
心智全则成才易,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学校的定制性课程,需要学校的订单疗治。不完整的家庭生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情感抚慰、心理困惑需求、专业指导人员指教、家庭个性问题解答等方面,就愈发需要来自家庭所得不到的支持和帮助。而这恰恰是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最为缺乏的环节。
然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来讲,心理咨询课程缺乏,学校所能做的仅仅是班主任老师的全班集体交代式的套词,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布局。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这些显然是落伍的,与孩子们的身心成长所需要的环境不协调。学校的常规化教学适应不了市场经济下的教育问题,解决不了当下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在三农问题上,新时代农民的后代教育问题值得现实教育体制不断进行研究探讨。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农村劳动力进一步流向城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做好各自承担的角色,三者之间要加强协作,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标本兼治。
(一)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交流和沟通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家长与监护人要以平等心来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多注重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多注重引导,急孩子之所急,力求与孩子建立稳定的联系沟通桥梁,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农村基层部门应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帮助祖父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父母还要提高自己作为家长的素质,要更多更全方位地补缺自身,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资源,联系媒介、民间社会公益组织,开设家长学校,开办留守儿童之家等,帮助父母们提高教育子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帮助解决留守儿童们精神层面的困惑需求,促进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进一步推进寄宿制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力度,尽可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物质不是留守子女最需要的,家庭亲情的缺失才是根本所在,弥足珍贵的抚慰对他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的暖心剂。三是建立留守子女跟踪管理档案。在排列重点帮扶学生名单上下足工夫,筛选出重点帮扶对象;在心理老师配备上,可建立帮扶教师加志愿者工作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可多以谈心、交流方式进行;在亲情帮扶措施上,学校可设立“亲情电话”、“社会帮扶日”等等。
(三)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随父母进城读书是很多留守子女的愿望,而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则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关键环节。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我们要在教育资源方面进一步挖掘整合,争取就近安排他们的子女入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创办新公立学校,专招进城务工子女。
政府应通过修改针对农民工子女制定的歧视性政策(在户籍、借读等方面),减免打工地借读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收费标准等手段,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最终使留守儿童家庭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子女成长。解决留守儿童入学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口号阶段,而应有具体的时间表。
(四)加强宣传,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要整合各界资源宣传正确的育儿教育观念,改变当前传统片面的教育理念,纠正“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
要主动联系典型问题留守家庭,逐步带动家长群体理念的转变。农村与城市要携手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外出务工人群居住地有关部门可与农村学校建立定期沟通交流培训机制,帮助做好家长群体的工作,及时关注打工者子女的健康成长。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在与子女的交流联系上,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在沟通内容上,应该全面了解子女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采用书信、网络等方式。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五)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而且是全社会的问题,为留守儿童创造好的成长环境和空间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志愿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负责起“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要建立相关工作机制与管理规章来促使“代理家长制”工作的落实。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应拓展自己的实践空间,做出有利于孩子心理成长的举措工作,以有效弥补政府、家长的不足,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做好留守儿童成长的促进者与政府的帮教者角色。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构建和谐城乡,维护社会稳定,要从孩子抓起,要从教育做起。为了让留守儿童群体茁壮成长,我们社会各界要调动多方力量,整合好多方资源去全力应对。我们要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只有培育好这些祖国的花朵,浇灌好他们,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后继有人,我们的未来才会前途光明。
[1]周琢虹.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困境与消解——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3]刘宓凝,李录堂.激励框架下农村家庭对孩子人力资本投资动力分析 [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