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群产业融合研究——以闽南金三角地区为例

2013-08-28刘名远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金三角核心区闽南

■李 桢 刘名远

产业融合是随着产业新型分工的出现和深化,为了适应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演变,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需要,致使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相互渗透、交叉、联盟、重组以及原有产业边界日趋变得模糊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产业价值链再造和产业竞合关系重塑的演进过程。从区域空间来看,产业融合存在全球、国家和区域层级的融合。无论是全球性、国家层级的产业融合,还是区域性产业融合,都需要遵循产业融合演进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产业融合的产生和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见图1)。目前,我国在四大经济区基础上形成了20多个规模和经济实力不一的城市群经济区,并且它们已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最重要的载体和实现形式。由于城市群经济区通常属于省域层级经济区,相对于其他层级经济区,城市群经济区容易培育区域经济利益意识、破除传统行政区经济观念、削弱行政区划背景下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同时具备建立区域性专业商品市场和资源要素市场的优势条件,这些特征和优势条件更有利于城市群满足产业融合产生和实现的基本要件,所以城市群产业融合将最有可能率先取得实现和突破。据此,笔者将研究基点定位在城市群经济区,并以闽南金三角地区城市群为例实证分析区域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并由此提出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路和路径选择。

图1 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利益依存关系

产业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它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优化产业资源要素,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满足一定的基本条件,具备相应的产业发展基础,考虑产业结构的现实环境,以及存在显著的空间经济利益依存关系。

(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

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以致产业边界日趋模糊。这进一步表现为产业之间资源要素流动在不断加速,产业之间产品、劳务和技术关联程度在不断增强,进而有效促进产业分工的深化、价值链的延伸以及产业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然而,产业之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关联都需依托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产业融合作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也需要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实现动态演进。显然,产业基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

闽南金三角地区作为海西经济区最发达的城市群经济区,产业发展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显著。相对于其他地区,闽南金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层级都比较高。而且,闽南金三角地区农业基础性地位也没有被削弱,该地区主要农产品的省内市场占有率还很高,这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原材料和要素贡献。[1]还有,闽南金三角地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和不断夯实。数据显示,闽南金三角地区主要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例都超过了40%,远超过区域平均水平。

(二)产业结构趋同及其经济特征

产业结构趋同是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具体表现,不同类型产业结构趋同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效果。通常,产业结构趋同存在合意性和非合意性两种。[2]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是基于产业区域分工和区域资源禀赋趋同等因素形成的,这种产业结构趋同一般有利于产业的区域空间优化,增强区域经济利益依存关系,驱动产业融合发展。但是,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或政策层面的缺陷所造成的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这种产业结构趋同一般会制约区域产业分工深化、限制产业区域合作、阻碍产业空间转移,从而影响产业融合发展。据此,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考虑产业结构趋同这种产业结构环境。

借助UNIDO(1979)结构相似系数模型,从两个层面对闽南金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进行测度。首先,以福建省产业结构为测度基准,分别测度出闽南金三角地区三个行政区相对于福建省产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其次,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闽南金三角地区行政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为此进行两两测度。闽南金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其动态变化反映了该地区产业发展的演变过程。实践表明,闽南金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趋同除了制度性缺陷造成的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外,还有就是由于闽南金三角地区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区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市场开放程度的趋近,由此产生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所以,合意性与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并存是闽南金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趋同的现实经济特征。在这种产业结构环境下,实现和驱动产业融合发展就应该积极发挥资源型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的正外部性作用,同时克服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区域经济利益依存强度

产业融合的实质就是产业经济利益融合。区域经济利益依存关系是构成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基础,为此通过经济引力模型①对闽南金三角城市群各行政区经济利益依存关系进行实证测度,以客观反映闽南金三角城市群各行政区的经济依存强度。

测度结果显示,厦门市累积经济依存系数为1449.87,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岛内经济发达的思明区和湖里区,它们分别是438.87、474.96;而排在最后两位是经济规模总量较小的翔安区和同安区,它们分别为93.4、70.17。漳州市累积经济依存系数为 477.31,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核心区,分别是145.3的芗城区和130.64的龙文区;排在最后两位的是离城市核心区较远且经济规模很小的华安县和东山县,它们的经济依存系数分别为2.86和8.49。泉州市累积经济依存系数为4024.41,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城市核心区的丰泽区和经济规模排名第一的晋江市,它们的经济依存系数分别为830.73和1008.12;而排在最后两位的是远离城市核心区的永春县和德化县,它们的经济依存系数分别为40.03和12.66。(见表1)

城市群空间相邻及资源趋同给其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依存关系,为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利益支持。同时,测度结果也显示城市群中心城市以及城市核心区的经济利益依存关系最高。因此,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必须依托区域中心城市。

表1 闽南金三角城市群各区市县累积经济依存系数(2012年)

二、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以上分析表明,闽南金三角城市群享有明显的产业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而且在同城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驱动下,闽南金三角城市群经济利益意识得到强化,经济利益依存关系显著增强,这已成为闽南金三角城市群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和利益前提。

(一)产业价值链模块化融合

模块化是新产业结构的本质[3],由最初的产业技术模块化向产业组织模块化[4],再向产业价值链模块化发展。事实上,价值链模块化并不是价值活动的一种简单拼凑,而是基于价值链的分解和再造过程,通过价值链整合以实现“熊彼特创新”效应。产业价值链模块化是产业区域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它能有效改变原来以单个价值活动为基础的产业分工模式,加快价值活动模块化分工的形成。城市群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整合,容易突破传统行政壁垒的约束,从而实现产业价值链模块化。

如何实现闽南金三角城市群产业融合是一个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根据全球产业发展和产业分工的演进规律、产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特征,以及闽南金三角产业价值链的现状特征,采取产业价值模块化的方式是实现闽南金三角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战略选择。这样,不仅可以优化闽南金三角地区产业现有资源优势,整合产业价值活动环节,还可以加快闽南金三角地区产业空间转型和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

(二)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

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存是现代产业结构的现实特征,实现传统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第一,这种融合没有脱离传统产业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产业技术支持,符合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依赖特征;第二,在原有产业技术基础上实现产业技术的突破,有利于降低产业技术研发的风险,减少产业技术研发的资源投入,提高产业技术突破的可能性;第三,根据产业和产业技术生命周期规律[5],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由原有产业演化派生而来。

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闽南金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格局,为实现闽南金三角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首先,闽南金三角地区各行政区之间实现技术或工艺融合,主要体现为相同或相似技术、工艺行业之间的横向融合,融合可以采用经济联盟合作方式,也可以采用合并或兼并的方式实现。其次,闽南金三角地区各行政区内部传统优势产业之间根据价值链前向或者后向延伸的要求,对当前传统优势产业价值链各价值端进行整合,以实现价值对接和价值链延伸。这种融合主要体现为以核心价值端为基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前向或者后向延伸,融合主要通过产业纵向一体化的方式得以实现。再者,根据新兴产业形成的衍生性特征,闽南金三角地区各行政区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产业新兴技术突破,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衍生出新兴产业,这种融合关键在于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及随着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加强新兴技术的研发和突破,新兴产业的形成实际上是原来传统优势产业的一种分离。

(三)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

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其目的就是通过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这样,一方面要积极转变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传统分割观念。传统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通常是按两条独立的发展思路进行的,从而造成产业与城市发展处于一种现实分割状况。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和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并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区经济意识,造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仍保留着一种行政分割意识。另一方面,要分类对待城市群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其原因在于,闽南金三角地区核心区与非核心城市化和产业化差距是显著的。数据显示,闽南金三角地区核心区人口密度和空间经济效率分别为每平方公里3366人和24467.7万元,而非核心区人口密度和空间经济效率分别为每平方公里535人和2882.5万元②。显然,闽南金三角地区的非核心区人口密度和空间经济效率远低于核心区。

所以,实现闽南金三角地区产业与城市融合,必须转变目前产业与城市发展所坚持的那种分割式的发展观念,逐步削弱闽南金三角地区的行政壁垒;整合核心区与非核心区资源优势,对非核心区与核心区的城市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城市转型,根据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进行产业的空间转移、对接,分类对待非核心区与核心区的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

三、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闽南金三角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利益依存强度

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必须依赖于地区间的经济利益依存关系的实践,特别是产业经济利益依存关系。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利益依存关系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一方面,建立健全区域经济联系网络体系。区域经济发展表明,区域资源的流动不仅仅是相邻地区之间的简单双向流动,它们通常会跨越行政区域进行流动,所以有必要建立健全区域经济联系网络体系。这些区域经济网络主要包括生产协作网络、物质流通网络、技术开发网络、信息情报网络、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信网络。这样,才能使得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并借助区域经济网络增强区域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城市核心区的辐射扩散能力。城市核心区的辐射扩散能力是随着距离变化而递减。由此,增加非核心区与核心区的经济联系强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一种有效的辐射扩散机制。由于产业的空间移动,其实质就是经济利益的空间再分配过程,所以激励城市核心或者发达经济区的经济空间移动,提高它们的辐射扩散效应,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

另外,要夯实城市群非核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承接城市核心区或发达经济区经济转移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这些城市非核心区或者欠发达城市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承接能力。然而,通常非核心区或欠发达城市的资源要素聚集能力并不强,它们的产业基础和产业技术能力都较为薄弱,在没有遭遇激烈的外部竞争和内部转型升级压力的情况下,非核心区对核心区经济的承接将是被动、缓慢的过程,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难以得到快速增强。所以,夯实城市非核心区和欠发达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将是有效增强城市群各行政区经济联系的关键之一。

(二)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

首先,以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的要求推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区域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以产业工业园区为空间载体。然而,实践表明,产业发展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简单的圈划,而且需要提供与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基本要件。所以,产业发展平台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化要求,以及按照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的要求进行。由此,需加强工业园区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产业聚集环境,提高工业园区的经济密度,从而完善产业培育与发展的空间载体。

其次,建立地区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产业融合源于新技术的产生、市场新需求的形成、企业竞争的内外压力、产业分工的深化。加速地区产业融合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以推进新技术的产生和传统产业技术的突破,培育市场的新需求,改变产业组织以适应内外部竞争压力,不断细化产业分工。据此,建立一种区域性产业技术研发机制和研发平台,加强产业基础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提高产业新技术的应用;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积极培育新的市场需求,加快区域性消费市场的形成;为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以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的关系建立较为紧密的企业联盟,提高企业之间的价值依存关系。

(三)努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产业融合的实质是一种产业创新,这种产业创新需要一个创新型城市空间作为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而且,产业融合不同于传统产业发展,它的发展不再依托于一个传统的工业化城市,也不再依托于简单的开发区建设,它需要依托一个新型城市空间载体,需要产业与城市发展的高度融合。因此,需要建设适应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城市。首先,城市发展驱动力要转向依托科技、知识、信息、技术、制度等创新型要素,让新兴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形式。其次,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手段。这主要表现为城市建设不仅仅是“造城”工程,更重要的是为产业发展提供城市空间载体,反过来又进一步夯实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再者,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立足于城市群区位,而不局限于城市群各行政区自身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由于同城化是一种基于城市群经济利益创造和实现的发展战略,所以它有利于从整个区域层面来推动区域性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四)建立区域性产业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

实践表明,一切经济活动都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利益行为不仅包括经济利益的创造过程,还包括经济利益的实现过程,两者缺一不可。目前,区域产业合作主要偏重于产业经济利益的创造,而忽视了产业合作经济利益的实现和再分配。如果仅注重经济利益的创造,必然会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利益受损,部分地区受益,并通过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对此加以强化。因此,同城化在推进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加快区域经济利益协调制度的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增添专项的产业经济利益协调制度。

区域产业融合加快各地区优质资源要素的跨行政区流动,推动产业的空间转移。但是,资源要素的空间流动和产业的空间转移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区域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如果没有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以及相应的利益补偿,产业空间转移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将是缓慢的过程,难以实现。另外,由于城市非核心区或区域非核心城市承对接能力也不能完全满足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重新定位的要求,这样产业和城市的承对接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同城化背景下的产业融合,就必须坚持以获取区域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准则,对城市核心区和区域核心城市的产业和城市功能的转移给予利益补偿,这种补偿可以采取经济利益共享的方式来实现。提高城市非核心区或区域非核心城镇的承接能力,城市核心区和区域核心城市可以采取直接或间接方式对其进行利益分享与补偿。

城市群经济区已逐渐成为发展区域经济最重要的载体和实现形式。产业融合发展在城市群经济区实现率先突破,符合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要求。为此,积极实施同城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空间载体和路径选择。

注释:

①经济引力模型参见林民书、刘名远《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困境与策略选择》(《福建论坛》,2013年第1期)。

②数据源自厦漳泉地区统计局官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

[1]泰岩,王检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2]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8,(4).

[3](日)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4]Langois,RN.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2,Vol.49.

[5]李东光,郭凤城.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1,(8).

猜你喜欢

金三角核心区闽南
闽南文化传承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的“金三角”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金三角图案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破解天体运动问题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