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的理想与网络人格中的精神飘离及救治

2013-02-19徐建军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人格理想青少年

王 凡 徐建军

青少年的理想与网络人格中的精神飘离及救治

王 凡 徐建军

理想是青少年人格构成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的消极方面容易导致青少年理想缺失和精神飘离。精神飘离现象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想的缺失、价值追求的失衡、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的分离等方面。从分析理想与青少年人格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而深入探析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精神飘离的危害,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救治措施与手段。

青少年;网络人格;精神飘离;救治

王 凡,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徐建军,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 410083)

美国著名青年心理学家多萝西·罗吉斯指出,“理想体现着一个当作行为路标的那些准则”,是青少年人格完善的“牢固的支撑点”,强调青少年人格理想缺失就会产生 “上帝是死的——人基本上是坏的——我们是现代恐龙”等悲观情绪,就会衍生出逃避生活、不满现实、怨恨社会等消极心理情绪及行为,并强调这就是当代青少年人格中的“迷惘的状态”。[1](P239-240)郑永廷、张耀灿也指出,理想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个人人格的灵魂。理想的缺失就会使人们的道德、行为、情感失去“牢固的支撑点”,导致精神迷惘。因此,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把这种人格结构体系中因理想缺失而出现的人生价值目标混乱、道德失范、情绪情感失焦等现象,称为精神飘离。

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和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对青少年网络人格的形成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其积极的方面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人格中的健康成长,其消极方面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现实人格中的精神飘离,特别是网络世界中的各种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等,更是导致青少年理想缺失、精神飘离的重要诱因,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救治。

一、理想与青少年人格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幻想、空想不同。[2](P774)也有的把它解释为“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是“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等。通过这些不同的解释我们发现理想的一些特征。

理想是一种想象和希望,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属于意识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活动与动物行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在本能支配下采取一些被动的行为,而人类在从事现实的行为活动之前,就已经在自己头脑中预设了行为活动的状态或者结果:“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3](P201)当然,对个别活动或事物的好的设想,我们只能称之为对个别理想结果的追求,而对整个人生过程、对自己全部活动或结果的设想和希望,我们才能够称之为理想或人生理想。理想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

理想是一种未来的奋斗目标,它与合理性相联系,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的想象都能成为理想,只有那种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的想象,即具备一定合理性的想象,我们才称之为理想。理想与空想、幻想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脱离现实,脱离实践,只能产生空想、幻想,违背客观规律更是乱想、妄想。理想的实现程度,也是与现实、规律、实践等问题相联系的。只有那些能很好地把握现实条件、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积极地投入个人努力而奋斗的人,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理想是体现了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期盼和希望,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更高境界。歌德说,尚未实现的目标,要比已经达到的渺小目的更珍贵。理想虽然来源于现实,是以人们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是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但是,理想也不只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理想总是指向未来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缺陷和不完满性的超越,是对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东西的追求,是人们的要求和愿望的集中表达。因此,理想必然高于现实,是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统一。正是因为理想的超现实性,理想才会对人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无限的感召力。

总之,理想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现实可能性的一种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理想的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相统一的特点,才使得理想与青少年人格发展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首先,理想是青少年人格构成的重要内容。我们强调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道德、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是理想、道德、行为、智慧、情感、兴趣、意志等各种力量的统一。在人格系统中,理想因素的地位最重要,作用也最为关键。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不仅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取向,而且也制约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风格,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兴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才提出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可见,理想不仅是人格的重要构成内容,理想还是人格的灵魂。

其次,理想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少年的人格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理想不仅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引,而且还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智慧和意志等因素的发展和完善提供重要的激励。我国早期著名的马列主义教育家杨贤江指出:“发展吾精神能力至最高度者,即立定理想,以之创作,以之行动,以达于圆满具足之境而已。故孰者致力学问,孰者致力道德,孰者致力艺术,皆为增历史之价值,高精神之效能者也。审乎此,则知历史者,非他,乃人群理想之记录耳。理想无穷,即历史无穷。”[4]坚定的理想可以锤炼青少年的道德,砥砺青少年的行为,磨炼青少年的意志,开启青少年的智慧,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激发青少年的兴趣,使青少年在追求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再次,理想还是衡量青少年人格品质的重要标准。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年龄、族群、阶层、文化和个人经历等不同,青少年对自己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不同的,即理想的目标和要求不同,我们也不能据此评价个人理想的好坏优劣,譬如对于科学家与理发师、艺术家与小商贩的理想。但是理想作为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和追求,它们体现在乐观、进取、友善、奉献等问题上的态度和追求,存在着许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理发师、小商贩,他们都存在着乐观还是悲观、进取还是颓废、奉献还是索取等方面的人生态度和目标,也正是这些态度和追求存在的许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使我们对人格的品质有了一定的评判标准。我们常常把乐观、进取、友善、奉献的人格称为健康的人格,把悲观、颓废、仇恨的人格称为不健康的人格,甚至是扭曲的人格、病态的人格等。对于这些不健康人格的纠正,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理想教育,即必须从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着手,并辅之恰当的行为纠正、心理矫正等手段。

二、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的精神飘离现象

依据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我们可以把青少年的网络人格系统看成是一个由青少年虚拟自我中的理想力、道德力、智慧力、行动力、情感力、兴趣力、意志力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因此,青少年网络人格系统中理想的缺失,必然会导致青少年网络人格系统的失衡,这种因理想缺失而出现的精神游离状态就是青少年的网络人格飘离。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的精神飘离,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网络人格系统的完整性,而且也对青少年现实人格的完善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首先,网络生活中政治理想的缺失。在互联网条件下,开放多元的信息内容使传统教育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每个网站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理念与政治倾向,各种观点互相碰撞、冲突。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给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披上普世价值和人权高于主权的外衣,通过网络平台污毁和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企图颠覆我们的道德文化、价值观念。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攻面前,最容易受到侵蚀的就是那些辨别能力差、心智未成熟、可塑性强、好新奇、图怪异、求刺激的部分青少年。毒害导致这些青少年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漠不关心,有的甚至言必称西方,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制度,放弃马克思主义立场,动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怀疑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爱国主义观念淡薄,丧失应有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淡化。

其次,网络活动中价值追求的失衡。一般地,那些对虚拟网络依赖上瘾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人际交往的障碍。他们终日在虚拟空间中自我放纵,在现实生活中又常常离群索居,出现精神空虚。尤其是那些比较严重的网络依赖者,每天长达几小时甚至整日坐在电脑前,导致“信息污染综合症”、“网上失衡症”等网络疾病,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真实社会。还有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常常登载一些迎合人们阴暗心理和低级趣味的网络内容,如色情、暴力、欺诈等。有些网络参与者在网上制造传播病毒,实施网络诈骗,公开或秘密地进行网络赌博等。这些网络道德的虚化和失范不仅腐蚀了青少年的灵魂,而且对他们现实生活中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产生强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价值追求的失衡。

再次,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分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些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一旦被虚拟世界所吸引,就常常会表现出在网上想入非非,只想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角色去装扮自己,在虚拟世界里目空一切,纵横驰骋,俨然一个“盖世英雄”。但是,一旦离开网络而回到现实生活,他们面临的要么是平淡的工作,要么是繁重的学业,要么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这些与无拘无束的虚拟世界相比,仿佛从天上掉到地上,到处都充满着挫折和失落。他们渴望别人注意,却未能引起他人的关注;碰到困难和阻力,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上级或老师、父母的劝道常常让他们感到厌烦,与同事、同学和朋友的交谈却常常产生一些莫名的自卑感和怨恨,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素质脆弱。

总之,青少年网络人格的精神飘离不仅体现了青少年网络人格的缺失,而且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现实人格,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非常突出的消极作用。

三、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精神飘离的危害

青少年网络人格系统与青少年现实人格系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平衡统一体。青少年网络人格体现的是一种虚拟心理趋向,青少年现实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现实的心理趋向,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对立,也存在着互相包含与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牵制,互相促进,共同地统一在青少年的人格系统中。但是,一旦它们之间的这种平衡被打破,青少年的人格系统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或倾斜,并对整个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网络人格的精神飘离,体现了青少年网络人格的缺失,它打破了青少年的人格系统的平衡,不仅对青少年的现实人格产生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而且也必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突出的负面作用。

首先,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的精神飘离,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因虚拟理想的缺失,在虚拟世界中对各种理论和社会思潮的认识缺乏辨别力,尤其是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政治观念淡薄,价值追求失衡,必然会导致思想认识的矛盾、混乱,容易滋生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从而使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

其次,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的精神飘离,将引起青少年网络人格系统的偏差,加剧青少年的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离。青少年网络人格系统是理想力、道德力、智慧力、行动力、情感力、兴趣力、意志力等要素的统一,它们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不仅会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且还将对内部其他要素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理想在青少年网络人格系统中的灵魂和核心地位,一旦缺失,其道德就会因自律、他律的目标丧失,而失去其应有的约束力;其行为就会因奋斗方向的模糊而变得盲目、无序;其情感也可能会因理想的缺失而变得低级、粗俗,等等。总之,在青少年网络人格系统中理想力量的缺失,不仅会迷失青少年人生奋斗的方向,而且还会导致青少年的道德失范,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健康高尚的情感兴趣,还会使青少年意志薄弱消沉,失去人生奋斗的动力。

再次,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的精神飘离,不仅会引起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的分离,而且还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网络行为越轨甚至犯罪。在隐蔽的虚拟世界中,不仅到处充斥着色情、暴力、诈骗,有些非法网站,还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面对这些网络不良现象,由于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理想力的缺失和意志力的薄弱,有些青少年很难自觉抵制这些诱惑,有的甚至参与其中,在网络传播病毒,充当黑客,盗窃银行卡、信用卡密码,实施经济犯罪等违法行为。有些青少年,他们虽然动机单纯,但法制观念薄弱,在一些他们整日“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的网络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对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精神飘离的救治

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的精神飘离,不仅是青少年自身成长中一个突出的个人问题,而且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网络生活的隐匿性、开放性,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的理想缺失已经变成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克服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的理想缺失,救治青少年网络人格中的精神飘离,也是全社会都必须关注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牢牢抓住“政治思想”是“统帅”和“灵魂”这一主线,充分运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强化青少年的政治理想教育。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展青少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重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的建设,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通过占领网上的思想文化阵地,以活泼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和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那些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在青少年中散播错误言论、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污毁政府形象的违法犯罪分子,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其次,要积极开展青少年德育网络平台建设,开辟更好更多的青少年德育网站,用社会主义思想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要增强服务意识,遵循青少年的个人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改变过去枯燥呆板灌输式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吸引青少年,为他们创设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环境,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如由中南大学创办的马列网,里面设有经典原著、马列研究、时政热点、思政战线等栏目,“既是学生马列主义学习研究会的园地,又是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教学基地”[5](P200)。

再次,要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培养文明、规范的青少年网络行为。广泛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教育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注意网络文明用语,诚实友好交流,维护网络安全,不浏览不良信息,不侮辱欺诈他人,不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最后,在管理手段上要建立一个从政府-社会 -学校-家庭的网络德育保障体系,建立“起点前移、重心下移”[6](P223)的工作机制,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德育队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指导者,还应与青少年一起适应新的观念、技术和手段,建成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青少年德育工作规律的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观念,指导青少年充分利用有益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

[1](美)多萝西·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M].张进辅,张庆林,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杨贤江.理想之势力[J].学生杂志,1916,(6).

[5]曾长秋,薄明华.网络德育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许放,王民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赵 伟】

G775

A

1004-518X(2013)11-0193-0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社会管理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研究”(13BKS085)

猜你喜欢

人格理想青少年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青少年发明家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