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亦应采取星星之火燎原之方略

2013-02-18陈向国

节能与环保 2013年9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文明生态

文/本刊记者 陈向国

不久前,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若干意见编制实地调研”工作启动会在福州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调研组将有力推动福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为福建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意味着十八大后第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即将落户福建。可想而知,生态建设即将兴起。而生态建设的提出已经十多年了,在新一轮生态建设即将开始之际有必要对之前的情况审视,以求能有效顺利推进。

生态建设如同一场艰巨的战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党的领导集体选择了建立农村根据地、积小胜成大胜、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方略。如今,我们必须进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走绿色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争。在笔者看来,打赢这场战争的难度并不亚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因为,那个时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苦大众面对的是“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的没有退路的斗争形势。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的确关系到我们的经济能不能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我们民族复兴大业能否成功、关系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能否变成现实。我们面对的形势虽然严峻,但仍没有达到“失去的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的不得不做、不做就是等死的境况;相反,尽管原有的发展方式效益低、环境破坏严重,但见效快、来钱快,更重要的是已经形成相对牢固的利益既得集团。

打赢生态文明建设这场硬仗必须选择正确的发力点、采取正确的方略。否则,就会出现世纪之初的情况: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自此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火了,但不久之后,火苗见小: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现状。为避免重蹈覆辙,弄清楚十多年来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

不能只打概念牌

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颁发后,如雨后春笋般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应运而生。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安徽、四川等15个省区开展生态省建设,150多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是年,通过考核验收并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总数达到300个。“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的建设是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推进。然而,这个目标并没有达到,甚至根本就没有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常年致力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实践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教授说:“据我所知,中国目前尚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村,但官方宣布的生态省就有十几个。”对于这种过于务虚的现象,蒋高明表示“我理解许多地方打的是生态概念,这是可以的,但既然打造生态村或生态省,就必须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让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项元素循环起来。遗憾的是,这样真正做的不多。”

只打生态牌,甚至只推出一个概念,那结果肯定是夭折或是胎死腹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于提出“把青海省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省”,非但没有成为现实,连生态省的说法也渐被淡忘。直到2000前后“生态省”这一概念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一轮的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必须将概念与内容统一起来,不能够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挂羊头卖狗肉。

内部运动与城市中心主义并存

中南大学教授颜敏前些年在《南方周末》刊文称,生态省就只是政府甚至环保部门内部的运动。一般的做法是,由省市领导召开政府动员大会,提出目标,由环境部门委托环境科研机构制定规划,再征求其它部门意见,最后报当地人大通过。从生态省规划到建设项目,都被政府各有关部门牢牢掌控,整个决策过程中都没有公众、企业或公益组织的参与。即使有一些提倡公众参与的内容,但都没有实际可行的措施;多强调公众的环保责任,而不是环境权利。对此,蒋高明与之不谋而合:“现在生态省建设就是政府、专家层面的,让民众有积极性参与的措施少而又少。”

与这个内部运动相对应产生的结果或者说是实施上的另外一个病相是,“多数生态省规划,无论是计划、项目和资金安排,都表现出严重的城市中心主义。”颜敏说。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省建设成美化城市的运动诸如疏理城市河道、平整道路、改造旧街区、种树种草种花。甚至为了城市绿化,从野外和农村把大树、古树移到城市中来,人称“绿化转移”。而这种做法不仅成功率低,而且还掠夺甚至破坏了野外、农村的环境和生态,与生态建设的本意相悖--至少是拆西墙补东墙--结果很可能是西墙拆了,东墙依然没有补好。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搞生态省建设,强迫农民退耕还林,结果影响到上百万户贫困农户的生计,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到了地方,却很少惠及到这些被强迫退耕还林的农民手中。这种生态省建设,民众不会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应对如下。

不仅做理念更要做好实际内容

福建之所以能够有望成为第一个国际级生态省建设示范区,根本原因是持之以恒地不断扎实推进。2001年,福建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构想,此后,每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狠抓落实。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几届领导班子持续真抓实干,是因为政府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政绩观,保证了生态发展理念的落实推进。在招商引资项目上,遵循“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的原则;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创造了全国闻名的“长汀经验”;率先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家得绿,人民得利”的观念深入人心。各项扎扎实实的行动,使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35年领跑全国,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佳绩。成绩只有实干才可能出现。三心二意、短视政绩观只会使生态建设成为一个曾经的名词。

以农村为着力点、发力点

十八大代表、福建省农科院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认为:“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科技创新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力手段。”而蒋高明教授则认为,没有生态村,则不会有真正的生态省。内部运动和城市中心主义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生态区域--最多是治标的市容美化。做生态农业就得从农村做起,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让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项元素循环起来。蒋高明认为,应该在不适合集约化经营的地方且劳动力有保证的省的农村如云、贵、川、渝、湖、广、鲁一带的山区先发展起来,在不影响国家粮食供应格局的前提下,先争取10%的耕地(低产田)实现生态农业经营方式,最终低产田搞成高品质的中、高产田。

发展生态农业要解决农民积极性的问题。作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基层主体,县、乡、镇、街道、村,却普遍财政困难,可支配的环保资源匮乏。许多地方划出生态保护区,但除了国家、省级保护区有一定经费支持外,各个县级保护区基本上没有任何经费投入,所谓保护也就只能挂一块牌牌。如果农民得不到实惠,农民是不会从事生态农业的。因此,政府因该在政策上保证农民有较为体面的收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正如颜敏所说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如何重划中央与地方的资源权限、如何打破环保垄断链、如何启动、完善环保公益诉讼等等难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应该站在生态农业这个生态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对不文明说“不”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