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2013-02-18陈玉春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英汉翻译译者

陈玉春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市 132000)

中西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地域环境、思维观念和价值标准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一名优秀的译者,不仅要具有熟练驾驭来源语与目的语的能力,还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拥有两种文化的深厚积淀,这样才能深谙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将两种不同的语言灵活、准确地联接在一起。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就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1]正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底蕴,所以译者要牢牢把握住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风俗习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文化意识的表现,也是该地区或民族生活方式的体现,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一地区或民族的特色。语言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成为民族特色的多棱镜,折射出该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由于西方各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与地理环境等条件上的迥异,决定了两者间风俗习惯的大相径庭,翻译人员如果想得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必须充分掌握双方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才能在差异中找到共性,为中西的理解互通找到突破口。

英汉风俗习惯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比如,龙(dragon)与凤(phoenix)是中华民族的徽记、标志与象征,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凤的成语,如龙凤呈祥、龙翰凤翼、龙驹凤雏、龙跃凤鸣、龙章凤姿、龙腾虎跃、凤凰来仪等等,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褒义的。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并以此感到骄傲与自豪,尤其在古代,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可见龙寓意高贵与神圣;然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记载着与上帝为敌的恶魔撒旦(Satan)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西方dragon是一个令人感到恐怖的词,在口语中,dragon也常被用来指脾气暴躁或凶恶的人,尤指悍妇,如:The woman is an absolute dragon!(那个女人是个十足的母夜叉!)。西方的phoenix与中国的凤的形象也有着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中凤是瑞兽,也是羽族之长、百鸟之王,寓意高雅、美善与祥瑞;而在西方文化中phoenix又被称为不死鸟、长生鸟,能活500年,每当知道自己濒临死亡时,就用芬芳的树枝筑巢,然后在火焰中燃烧并诞生出一只新的phoenix,所以phoenix在英文中有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因而鉴于中西方风俗习惯的差异,“望子成龙”决不能按字面译,而应巧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这样既符合了汉语含义,又适应了英语习俗,使中西文化差异的冲突悄然得以融合。

中西方风俗习惯的差异也表现在对动物所赋予的情感上。在西方,狗(dog)是最忠实的伙伴,是人类的好朋友,它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超过了其他宠物,被认为是家庭成员之一。所以,英语中常常以狗的形象借喻人,如: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 屋 及 乌);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Dog doesn't eat dog.(同类不相残)等等。在英语中,dog没有一点贬损、侮辱的意味,而更多的是亲昵的感觉;然而,在汉语中,狗却总与贬义相连,比如: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苟蝇营、狗急跳墙等。

中西方风俗习惯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对同一事物的褒贬含义不同上,还表现在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联想上,比如,中国古代的农业是以牛耕为主,所以随处可见,老黄牛、力大如牛、吹牛、风马牛不相及等词语。而西方以英国为代表,其古代农业以马耕为主,所以在英语中,同样的意思被表述为: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talk horse、a horse of another color等。可见,“以牛为喻”与“以马为喻”正是汉英民族在不同社会生产、生活影响下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差异的鲜明对照。

二、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宗教信仰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民族语言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必然受其影响,沾染各自不同的宗教色彩。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为主,认为上帝(God)造物,并由上帝主宰世间万物,人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或出于绝望时,常常说“Don't worry,my son,God will take care of you.”(不用担心,孩子,上帝会保佑你),因为他们认为上帝是自己的保护神。我国的宗教信任,主要以儒、道、佛三教为主,信仰佛陀(Buddha)、菩萨(Bodhisattva)、老天爷(Heaven)。英汉语言中的许多习语都可以互译,比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要注意这里的“God”与“天/老天爷”的内涵与精神实质不同,要注意语言间的协调转换,以保留英汉语言间各自的宗教文化特点。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历史典故渗透在各自的语言中,译者如果缺乏对历史典故的深入了解,就很难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容易造成错译与误译。比如:blue stocking不是“蓝色长袜”的意思,而是源于18世纪伦敦的一个俱乐部,其一反当时一般俱乐部的吃喝玩乐、谈天说地之风,而以书刊评论与文化讨论为聚会议题,并且此俱乐部成员与当时绅士们所穿黑色长袜不同,以穿着普通蓝色长袜而得名,后来blue stocking常带有贬义,指“卖弄学问的女子”。再如,17世纪初,英国与荷兰曾经激烈征战以争夺海上霸权,因此美国民众对荷兰人存有深深的仇恨,所以,常用Dutch(荷兰旧称)一词表示各种贬讽意味,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Dutch comfort(精神安慰)等。

三、地域环境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地域环境的文化差异主要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而由于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不同,在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与认识上,不同民族间会显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比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为山地和高原,东部毗邻大海,从海上吹来的东方温暖而舒适,而从高纬寒地西伯利亚吹来的西风则冰冷刺骨,所以在我国的很多文学作品里都以东风来形容温暖和煦、万物复苏的美好场景,以西风形容寒风凛冽、万物萧瑟的凄凉画面,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Trees spend the night easterlies,more overblow,,和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Westerly winds withered trees up last night.Climbing up the stairs and being lonely on the loft,I overlooked the endless distance.)。而典型英语国家——英国,其东风来自寒冷的欧洲大陆北部,西风则来自温暖的大西洋,所以在英文作品中,西风与东风的意蕴就完全相反了,如,Samuel Butler的“biting east winds”(刺骨东风),和 John Masefield 的“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

另外,英国是典型的岛国,航海业曾领先于世,所以对海洋的热爱与依赖也融入在它的文化血脉之中,在英语中有很多与海有关的习语,比如:drink like a fish(豪饮)、in deep water(水深火热)、as close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a sea of troubles(无穷的麻烦)、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而汉文化的起源地中原地区处于内陆位置,人们世代以土为生,所以在汉语中有很多与土有关的习语,比如,土生土长、寸土不让、风土人情、土崩瓦解、卷土重来等等。所以,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牢牢把握住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比如,在翻译“spend money like water”时,如果译为“花钱像流水一样”就不如译为“挥金如土”更符合汉语审美了。

四、思维观念和价值标准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因不同的历史传承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观念与价值标准,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在思维观念上的差别,如“萨莫瓦曾援引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树枝因为积雪的过多而更易折断,美国人则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The limb was weak’,而某些东方学者则认为是‘The limb was strong’。”[2]西方人认为树枝弱是按西方的理性逻辑思路来说的,树枝折断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刚性与强度,无法支撑积雪的重量而导致的。东方人认为树枝强是按东方悟性辩证理论来说的,树枝折断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塑性与韧性,无法弯曲来释放积雪减轻压力而导致的。“这一强一弱的观念的转变往往就会成为翻译的陷阱。”

在价值标准上的差异,如:英美文化崇尚个人价值,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强调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而中国人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群体价值观念,以国家、社会和家庭利益为重,一个只重视个人利益的人是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的。因而,在面对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这个在英美文化中饱含自豪感的褒义词时,中国人却误认为它含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再如,ambitious一词,中国人常使用其“野心勃勃”的贬义含义,而英美人常取其“雄心壮志”的褒义含义。所以,译者在处理某些带有褒贬意味的词语时,要注意完整、准确地传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以免发生误解。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英汉翻译译者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
新工艺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