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在1938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问题交涉中的影响
2013-02-18胡雪涛
■胡雪涛
近代以来,英国一直以列强带头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国。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希望能从英国获取援助,并希望英国及其把持下的国联能够调停中日战争,以体面地结束战争。但英国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于1938年5月2日背着中国与日本签订了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对于英日的非法行为,当时中国民众坚决予以反对,中国民众在反对对英妥协、维护主权和国家利益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海关问题交涉与英日非法协定的签订
近代以来,中国海关就在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控制之下,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英国长期霸占中国的海关行政权,并掌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长达数十年之久。由于“英国之对华借款”,“均以关税为担保”[1],且其对华贸易数额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故其极为重视对中国海关的控制。
位于上海的江海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经过江海关的贸易总额,常占到全国总贸易额的一半以上”,因此“江海关在中国的海关中,不论从贸易或财政的观点上,都占到最重要的地位”[2]。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本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于1937年10月下旬侵占上海;为了削弱中国的抗日作战能力,并攫夺中国的海关控制权,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冈本便向英国提出江海关控制权问题,迫使英国坐到了该问题的谈判桌上。
英日谈判是由英外交部大使与日方代表分别在上海和东京进行的,会谈的第一个阶段始于1937年11月,到1938年1月结束。在此阶段,英方简单地认为“只要外债,外国债券持有人和海关本身的经费得到保障,就无妨以此为基础与日方谈判”[3](P462)。并认为只要能“在对有关各国都有利的基础上保全海关机构”,就无妨让日本控制税款。因此,当日本领事曾根益向江海关总税务司罗福德提出,将江海关税款存入日本正金银行等五项建议时,英国表示“这些建议是可以考虑的”。[4](P51、P61)但是,此举却是中国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并且美、法等国也不希望英国轻易做出让步,于是在各方的压力下英日首次谈判未获实际进展。
第二阶段谈判从1938年2月开始,至5月2日英日签订非法协定后结束。谈判双方是英驻日大使克莱琪与日本外务省官员,谈判地点改在日本东京,谈判内容也由江海关问题扩大到整个沦陷区的海关事务上来。此时,英国把中国排斥在谈判之外,只与美、法等有涉及在华利益的国家协商,而中国唯一可以拥有的权利是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许诺的“谈判发展有涉及他国关系者,将竭力使该关系国预闻”[5](P94)。中国俨然成了一个听任于英国及列强们摆布的局外人。
事实上,由于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英日谈判在2月7日就已经陷入僵局:一方面,英国政府不愿轻易让步,使得日本欲将关税收入缴存正金银行的企图不能如期得逞;另一方面,美国坚决主张“维持门户开放政策,任何日货不得享受特优待遇”,同时,法国亦“决然反对将关税收入移交日本银行”。[6]鉴于此种情形,急于求成的冈本于次日致函罗福德,强行要求将全部关税存入正金银行,其态度十分强硬。[4](P72)
随着日军对中国侵略的逐步推进以及在海关问题上的步步紧逼,英方感到如果对冈本的警告不予理睬,将可能导致日方以武力攫夺海关,从而损害英国的利益,因此英方决定对日本做出妥协。双方于2月底便“成立谅解”,至3月初就有报道称:“在日政府担保由关税内拨付外债,对于中国在上海方面之海关行政,不加干涉”的前提下,英日已达成初步协定。[7]英国对日妥协的态度决定了双方最终在1938年5月2日签下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非法协定。
二、英日谈判前后激愤的民众
英日关于中国海关问题的谈判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有新闻界对谈判内容和进展的及时报道,以及国民政府海关当局许多措辞激烈的通电等。自1937年11月底就有报纸披露日本提出“上海海关行政全部由日方接受”、“将税收营余存入正金银行”等无理要求,舆论指出“此举如成事实,则英国在上海势力即将减弱”。[8]然而,英国政府并不认为日本此举“为高压手段”,反而表示将视“合理程度,徇从日方要求”。[9]英国的妥协态度导致谈判形势对中国极为不利,因此当时中国舆论强烈呼吁,“当前最紧迫、最不可终日的问题一是组织民众问题,一是确定外交国策问题”[10]。
在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公众舆论的推动下,一些自发维护海关主权的运动开始酝酿。中华海员工会①首先担负起了维护海关主权的重任,工会在《告世界海员书》中告知各地海员:“日本军阀恃大队兵舰,封锁我沿海口岸,使我船只不能通行,海员全部失业”,日本对我国海关的掠夺,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其狼子野心,是有目共睹的,希望各国海员“不为国籍所限,一面拒绝日本一切军需品及货品的运输,一面以有效方法促起各国政府对暴日的严厉制裁”。[11]工会的呼声为民众通过合法手段争取海关主权和维护民族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身处上海的江海关海员们对于英日海关问题谈判极为关切,对英方的妥协态度很不满,上海沦陷后,海员们被迫“在日本铁甲车机关枪的威胁下缉私”,“那种被轻视侮辱的滋味尝得顶够。所以,他们抗日的情绪、希望国家强盛的心,并不比任何人差一分”。[12]服务于英国“雪尔克华斯”号轮船上的36名中国海员也“激于爱国情绪,不愿供人利用,相率辞职”,表示要归国效力。[13]中国民众强烈的抗日情绪及反对英方对日妥协的坚决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日第一阶段的谈判,迫使英日双方“为了排除中国的‘干扰’,把谈判转到了东京进行”[14](P217)。
中国民众对英日第二阶段的谈判表现了更为强烈的关注,由于谈判改在日本东京进行,海内外媒体便成了传递谈判进展情况的“枢纽”。对于谈判易所之事,中国民众对英国把一个完全属于中国主权的问题变成了英日之间的问题极为愤怒,遂提出“开展以民众为基础的国民外交”的口号。[15]在舆论的推动下,民众运动的力量已从普通海员、船员扩大至包括工、商、学在内的更广泛的社会团体和组织。
1938年5月2日英日签订非法协定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各方对此反应十分强烈。《新华日报》、《大公报》、《申报》、《文汇报》等各大报纸纷纷发表评论声讨英日非法协定对中国主权的侵犯。鉴于国内民众舆论的强大压力,重庆国民政府接到协定签订的消息后,立即表示“政府在法律上绝对不受该协定之束缚,对其变更现状之举措,保留一切应有之权利及采取任何行动之自由”[16]。蒋介石也致电英国政府,表示“任何协定如不得中国政府之承诺,无论在法律上,在事实上均系毫不能生效”。在蒋正式表态后,国统区其他报纸也纷纷表示,“英日协定根本违法,不能生效”。但由于此时国民政府正迫切需要得到英国在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援助,过于强硬的言论恐会给其自身利益带来很大影响,故蒋又用较温和的姿态向英国表示:吾人“不能想像英国能真正与日本妥协”,“余深信英国政府必能迅速履行其对中国所负之义务”,切望“贵国立即停止与日本之谈判”。[5](P102)
当时尽管国统区及香港一些受国民政府控制的官方媒体都没有大张旗鼓地攻击英国,它们除了转载各国政府和舆论界的反应外,所发表的意见还是较为克制的。但是,普通民众对于英日签订非法协定所阐发的言论却是非常愤怒的,民众舆论的主要内容有:
抗议协定侵犯中国主权,对英国的妥协政策表示强烈不满,并支持国民政府立场对协定拒不承认,这是民众舆论的主流之一。《大公报》发表评论,谓英国此举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呼吁“政府对于日本在非法占领区域内任何行为,概不承认”。[17]《申报》(香港)也指出:“英政府缔结此项协定动机,虽在求保障外债持票人之利益,并系维持海关组织之完整,但海关为我国行政机构之重要部分,未便由英日政府进行订立协定,而日本且正对我进行其侵略”,任何对于日本之让步,无异于帮助日本侵略,即使英国欲作暂时的让步,亦无异于以血肉喂猛虎。[18]
提出相应对策,并呼吁立即开展民众运动。《文汇报》发表时论,称自从日军武力侵占上海以来,“外界之压迫则与日俱增,今日方竟欲以武力强行接收海关矣。初有少数自华北调来之日籍关员,后则有高级日人荣任要职。……我中华民国之人民,关员,岂能袖手旁观一任祖国之利益出卖他人乎?”当然不能!眼下我们必须要和政府一道,力争做到“一保持海关宗主权及行政之完整,二为内外债之赔偿担保。此为中国全体人民之意见”,亦是全国民众共同的奋斗目标。[19]同时,反映民众心声的《战时论坛》也向国民政府疾呼:“十年以来国民党曾经一贯执行‘统制’民众运动的政策,其结果是:一方面,民众自发的运动违反了超越了这个‘统制’;另一方面,官方支持的所谓民众组织只是一个空架子,不能有真正的民众基础。”因此,“现在是停止‘限制民众运动’政策的时候了”。[20]
分析国内外形势,对英国的援助仍寄以希望,并期待美、法等国予以道义上的支持。舆论指出,“英国在中国的经营有百年之久,投资数目甚大,对其本国的经济关系,自很重要”。而如今日本正“千方百计,谋侵占英国的经济势力,何况在日本势力范围之内”,“英国怎能希望日本在其征服的土地之内,给予英国以商业机会均等的待遇呢”。因此“英国是无冒昧和日本妥协之理的”。[21]
同时舆论认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真谛,乃在反对加入任何军事同盟,避免卷进战争”。因此美国“提议限制军备,缔结九国公约及非战公约,并且时常准备参加各种促进和平秩序的工作与运动”。[22]
激愤的民众舆论是民众运动发起的先声,民众的愤怒情绪随着英日非法协定的签订而激化,最终一场以江海关关员为主的,包括工、商、学等各界民众在内的争取海关主权运动爆发了。
三、非法协定签订后的民众运动
在英日签订中国海关非法协定后不久,日本又谋划利用华中伪组织这个“欺骗中国民众和全世界人类的工具”[23]来接收江海关。当伪海关监督李建南于5月6日挟伪命接收江海关时,江海关的中国籍工作人员于次日便成立了全体华员护关会,大会发表护关会宣言,号召全体华员“对于违反国家民族利益之伪组织,誓承以往光荣奋斗历史,决不合作”[24]。7日下午江海关华籍员工“宣布一致罢工,并急电汉口财政部,谓渠等不欲与汉奸同事,决请求调任”。随后,义愤填膺的关员们一致决定要为争回国家主权发起护关运动。[25]
海关关员们的义举得到了上海民众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市职业界发表援助宣言道:日人指使“维新政府”这个傀儡组织来强行接收江海关,企图“破坏中国主权的完整,幸吾爱国关员不为势力所屈服……坚决奋斗,实行怠工”,他们“此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光明的正义行动,正是每个中国人的楷模”,并呼吁上海各界同胞共同援助海关华员的护关运动。[26]在海关华员和上海工商界的影响下,上海学生会亦发表了反对伪组织接收宣言。学生们高呼“我们大、中小学数万青年学子……誓做江海关全体华员的后盾”。在学生的感染下,上海市民纷纷起而响应护关运动,并以《上海全体市民宣言》的名义表示:海关主权事关全市民众之生息,他们决心要“同舟共济,为维护关权而斗争”[27]。
在护关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同时,上海邮局职工反对伪组织接收的护邮运动也在积极进行。上海邮局职工“抱定主张倡导不合作运动、坚决与敌寇进行斗争”的决心,表示“必要时便以全体总罢工来对付”。[28]此外,在澳洲码头的中国工人在装卸废铁时,担心废铁运到日本后“将制造侵略中国之军火”,便坚决拒绝装卸,码头工人的义举得到了其他爱国团体的极力拥护。[29]与此同时,由英国各界名流组成的中国宣传运动委员会亦发起游行,“参加者手持标语”,并在“沿途高呼‘抵制日货’,‘勿以煤油售予日本’等口号”,全世界人民反侵略、争和平的呼声愈加高涨。[30]
值得注意的是,民众在运动中是上下一心的,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固然有坚强的斗争情绪”,然而居于上层社会之人士感愤于国权的丧失,亦具有坚决斗争之意志。随着运动的发展,民众深刻地认识到斗争的意义在于“积极的杜绝裹粮资敌的途径,以支持政府,达到抗战到底”的目的。同时,各界民众为了得到外界的支持,还积极与国外民众团体进行联系,“使外界的同情能够变成事实上的援助”[4](P208-209)。考虑到要想使护关运动深入开展下去,经济困难的民众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还发起了救助和接济经济力量薄弱同志的行动,从而为运动的顺利进行保证了组织上的完整性。[31]
四、结语
1938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同时,由于日本对中国一系列的侵略行动严重威胁了英国在华利益,英日间的矛盾也因此不断加深。面对这种局势,英国本应该同正在与日本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然而英国却向日本妥协、背着中国同日本签订了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主权。尽管在英日关于中国海关问题谈判的前后,国民政府当局由于种种原因被排斥在交涉之外,但普通民众对谈判表示了热切的关注,对谈判中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民众所阐发的言论和开展的运动使得这一时期的外交斗争进行得颇具声色。民众参与该事件并最终成为影响时局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众舆论对国民政府当局的积极影响。由于国民政府被排斥在中国海关问题交涉之外,其愤恨情形流露于国民政府的官方媒体和相关电文上。故此时国民政府舆论与民众舆论的论调较为和谐,当时诸如《新华日报》、《大公报》和《申报》等各大主流报纸所载文章都采取了一致对外的态度。
尽管如此,民众与国民政府在言论发起的时间上并非一致。从当时各方媒体的宣传情况来看,通常在民众对英日谈判表达强烈不满和严厉批评之后,国民政府的官方媒体才出现类似的言论。可见,关于民众舆论和官方舆论表态的先后反映了民众舆论对国民政府当局的积极影响。
二是民众运动促使国民政府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较为积极的调整。英日签订中国海关非法协定后,激愤的民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运动,国民政府对民众运动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民众与国民政府之间也因此产生了一种互动关系,但此时国民政府对民众的要求只是做了一些被动的回应。随后,当江海关华人员工在发起护关运动后,便以护关会名义向蒋介石报告了护关运动的经过,表示“深盼政府发挥自主外交,坚决否认英日海关协定”[32]。普通民众采取了诸如抵制外货、发动国外人士向其所在国政府提出实施对日强硬外交政策等行动,并在产生了一定的声势之后,国民政府才对民众的行动做出表态。因此,国民政府的这种被动回应也是与民众的影响分不开的。
三是民众影响了英、美等国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这次事件不仅引起了中国国内民众的广泛参与,而且国内民众还与国外民主人士、国外民众团体以及海外华人联系起来,通过抵制日货、拒不服务于与日本有来往的公司,以及发动所在国的政府议员或政要向政府当权者施压,来争取所在国政府对日态度趋于强硬。由于这些力量主要来源于包括各国华裔工人、海事船员、学生团体和各国民主人士等在内的普通民众,他们能够行动迅速,所采取的行动针对性强且破坏力大,因此对所在国政府的影响和触动,往往更直接,更起作用。
注释:
①中华海员工会最初是陈炳生发起成立的“中华海员公益社”,1921年该社发展成“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后更名为“中华海员工会”。参见:张爱平《中华海员工会与香港海员大罢工回忆》,《档案与史学》,1995年第2期。
[1]英国之在华利益[N].时与潮,1938-05 -01.
[2]江海关被攫与英日协定[N].东方杂志,1938-05-16.
[3]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第2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4]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一九三八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秦孝仪.战时外交(二)[A].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C].台北:文物供应社,1981.
[6]沪海关问题各国谈判已成僵局[N].申报(汉口),1938-02-07.
[7]我国关税英日竟成立协议[N].申报(香港),1938-03-12.
[8]敌人谋攫夺沪海关[N].大公报(天津),1937-12-19.
[9]日向租界提出要求[N].申报(上海),1937-11-25.
[10]当前的两个紧迫问题[N].战时论坛,1938-01-01.
[11]中华海员工会告世界海员书[N].新华日报,1938-01-25.
[12]海关关员奋起救国[N].新华日报,1938-05-12.
[13]英码头工人拒绝装卸日货[N].申报,1937-12-06.
[14]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5]关于国民外交[N].反侵略周刊,1938-07-01.
[16]英日所订关税协定我不受约束[N].申报(汉口),1938-05-06.
[17]上海海关问题英日谈商结果发表[N].大公报,1938-05-05.
[18]英日订立协定我政府深表遗憾[N].申报(香港),1938-05-07.
[19]海关接收声中海员应有之态度[N].文汇报,1938-05-05.
[20]现在是停止限制民众运动政策的时候了[N].战时论坛,1938-01-01.
[21]英日关系的展望[N].国际周报,1938-06-26.
[22]英美对外政策的比较[N].世界知识,1938-10-16.
[23]日寇在华北成立傀儡组织[N].解放,1938-01-11.
[24]江海关华员抗日护关会宣言[N].文汇报,1938-05-08.
[25]沪海关华籍职工昨宣布罢工[N].大公报,1938-05-08.
[26]沪职业界援助海关华员护关宣言[N].华美晚报,1938-05-08.
[27]上海学生为援助江海关华员反对伪组织接收宣言[N].文汇报,1938-05-12.
[28]上海邮工反对敌伪接收[N].新华日报,1938-05-18.
[29]澳劳工之伟大同情坚拒运铁赴日[N].大公报,1938-05-19.
[30]英反日运动[N].大公报,1938-06-15.
[31]救济及援助职工问题[N].新华日报,1938-05-30.
[32]沪护关会呈蒋委员长报告抗争经过[N].申报(香港),193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