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岛小说中海岛生态悲剧的警示

2013-02-18邹秀荣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鲁滨孙荒岛海岛

■邹秀荣

荒岛文学起源于英国。它大多采用长篇小说的形式,以人在荒岛求生或历险为题材,是一种内容较为特殊的文学类型,通常被称为荒岛小说。在英国荒岛小说的历史上,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R.M.巴兰坦的《珊瑚岛》、罗伯特·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以及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等都是荒岛小说的代表作。它们虽然各自拥有不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也共同表现出荒岛小说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其故事情节的构建和人物活动的环境都被置于某一荒蛮遥远、人迹罕至的海岛。海岛作为载体,是表达主题思想的一种手段。本文以18世纪荒岛小说的开山之作《鲁滨孙飘流记》和20世纪荒岛小说中发展水平最高的《蝇王》为例,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解读不同时期荒岛小说中海岛生态遭破坏的悲剧境况,希望引起读者对恶化了的生态环境进行反思,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开始深层思考。

随着工业文明从兴起到高度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已引起人们的忧虑。人类面对日趋恶化的生存环境状况,迫切需要寻找并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因此,生态文学批评应运而生。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学说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在众多对“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定义当中,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所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所有生态批评仍然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人类文化与物质世界相互关联,文化影响物质世界,同时也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生态批评以自然与文化,特别是自然与语言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作为它的主题。作为一种批评立场,它一只脚立于文学,另一只脚立于大地;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它协调着人类与非人类。”[1]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生态文学批评的本体特征、独特价值和主要任务就是揭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文学来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全面恶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危机。诚如乔纳森·莱文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社会文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不研究这些,我们便无法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只能表达一些肤浅的忧虑……因此,在研究文学如何表现自然之外,我们还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分析所有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生存于自然环境里的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并将这种分析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2]简言之,生态文学批评就是要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环境的。

19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趋明显,人类开始面临地球环境恶化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国内外生态文学批评的兴起,荒岛小说也日益受到生态文学批评者的重视。人们开始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解读这些作品。可是,大家在解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主人公的生存与征服行为、人类反生态主义和人性善恶的主题,可在场的海岛恰恰得不到重视,针对海岛本身的生态批评话语被忽略。

从某种意义上看,海岛本身就是一个浓缩了的人类生存环境微型模型。从整体上把握荒岛小说发展的脉络,考察不同时期荒岛小说中海岛的命运和生态境况,就是在关注我们地球的生态环境变迁。对我们来讲,这具有很现实的积极意义。在荒岛小说叙事过程中,海岛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常常被视为环境的背景,从这个角度看,海岛也是在场的重要角色。可在人们眼里,海岛被称为“荒岛”,是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没有人的海岛就是地理符号。实际上,“荒岛”拥有自身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自然生态环境的存在,是对海岛在这一地理空间所处的重要地位所作的最好、最有力的诠释。

在荒岛小说里,海岛唯一的意义在于为岛上主人服务,只有人类才是它的真正主人。鲁滨孙在28年的海岛生涯中,历经采集、渔猎、农耕、畜牧、手工和简单的建筑制造等几个阶段,就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岛上的所有资源,将其变为私人财富的历程,凸显了人对岛屿征服和改造的力量,而海岛自身的命运被无情抛弃。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海岛生态的重要性则置若罔闻。虽然也有学者开始关注海岛,如薛家宝在《荒岛:“人类文明”的透视镜——论〈蝇王〉对传统荒岛的突破》中认为,荒岛在《蝇王》中不再是荒岛,“而是人类现实环境的一种象征,是西方社会的一种变形”。在这里,“‘荒岛’具有艺术创作的特殊功能,成了作者‘拿来’透视文明人类邪恶的一面镜子”。[3]海岛成了人类堕落的象征,失去了本身自然的属性。那么,岛上栖息的生灵万物又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人的存在,海岛真是“荒岛”吗?相对人类来说,海岛本身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来言说,所以无论它怎么诉说也难以得到人类的倾听,正是海岛环境无意识的无语,海岛在生态批评中的缺失和边缘化就不足为奇了,从而折射出海岛生态的悲剧性结局。

因此,关注生态悲剧境况,就是在审视和关注地球未来的命运。它警醒我们:人根本不是万物之首,每种生物都和我们一样,并列处在同等完美的位子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高法则是:我们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同样,海岛开发利用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思想是不可取的,否则,它带来的不仅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是地球的毁灭和人类自身的灭亡。

小说中的海岛,在人类到来之前,都拥有和保持着很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优美、植被郁郁葱葱、动物多种多样,是理想的世外桃源。然而,自从岛上出现了人,海岛生态境况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也是海岛生态平衡被逐渐打破和变化的过程。从海岛的视角看,鲁滨孙在海岛上的经历,不是与大自然完美和谐相处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对立的关系。为了能生存下去,鲁滨孙就必须开始一系列征服海岛的活动,要对海岛的一切有绝对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刚到海岛的鲁滨孙,面对无数的飞禽走兽,首先想到的是“不知道打死后好不好吃”[4](P44),“打死一只小山羊,又把另一只小山羊的腿打瘸”[4](P66),驯养山羊不是为了保护,而是“到我弹尽粮绝时可以杀羊充饥”[4](P90);教鹦鹉说话,是为了让自己消遣;对路遇的狼群,大开杀戒。在鲁滨孙眼里,动物是低级的,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控制,有时杀戮动物并非出于食物和安全的需要,完全是漠视岛上的生命,满足于游戏心里。他要把熊杀死,却又不愿意一枪毙命,通过各种办法,逗引熊爬树,让它在树干上先担惊受怕一阵,然后加以杀害,以供其本人娱乐。当看见狮子的时候,“我拿起第一支枪,尽力瞄得准准的,向那狮子头上开了一枪……把枪口放在它的耳边上,向它的头部又开了一枪,结果了它的性命。这回事,对我们只能算是一种游戏,因为它不能带来食物”[4](P21)。当鲁滨孙看到不知明的植物时,第一反应总是想这种植物能有什么用处,该怎么利用它。即使是有益的种植树木行为,其出发点也是用来保护自己。他唯一一次用欣赏的眼光来描绘自然时形容道:“真是一片清新翠绿、欣欣向荣的景色,并且一切都是碧油油的,充满春色,仿佛一个人工布置起来的花园。”[4](P75)但他此时并没有忘我陶醉于美丽和谐的自然共融,而是“怀着一种内心的喜悦,眺望着它,心里想,这一切都是属于我的,我是这地方无可争辩的君主,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如果可以转让的话,我还可以把它传给自己的子孙,像英国的领主一样”。[4](P75)后来,他在岛上建造了三个家:“城堡”、“乡间别墅”和“山洞”。他救下“星期五”父子和西班牙人后,开始确立了自己的统治秩序。到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征服了这个海岛,并把海岛变成了满足私欲和任意支配的私人财产。至此,海岛的悲剧开始上演了。

如果说,《鲁滨孙飘流记》中海岛的命运是悲剧的开始,那么《蝇王》中海岛悲剧已进入了深渊。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突出人性罪恶,隐含了海岛悲惨的命运。英国儿童初临海岛,它还是乐园一般的美丽,不仅为他们提供临时的庇护所,而且还成了落难孩子理想的精神家园。戈尔丁笔下安静祥和的热带岛屿,风光秀丽,是一个完美的生态伊甸园。通过阅读原文,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会大自然的原始之美。“海岸边长满了棕榈树。有的树身耸立着……绿色的树叶在空中高达一百英寸……再外面是湛蓝的辽阔大海”;“在珊瑚礁不规则的弧形圈里,环礁湖平静的像一个山潭”;“一群小小的,闪闪发光的鱼儿在东游西窜,忽隐忽现……这个岛却是一个真正的岛”。[5](P4-5)然而,随着这群孩子的到来,人性的悲剧开始了海岛生态的悲剧性逆转,暴行、杀戮开始登场,两个派别的孩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使岛上充满了野蛮与危机。象征野蛮势力的杰克为首的那群追捕、残杀、折磨动物的孩子在杀害老母猪的时候是多么的残酷绝情。当猪群正舒坦地躺着享受树荫下的凉意时,杰克等猎手对其发动了残忍的攻击,受追杀致伤的老母猪“摇摇晃晃地逃进了一块林间空地,那儿鲜花盛开,争娇斗芳,蝴蝶双飞,翩翩起舞”。[5](P159)作者这时用很长的篇幅细节性地描绘杀老母猪的场面。此时此刻,整个树林呈现一片充满血腥的景象,先前那片怡人的林中景象已消失得无踪影,“甚至连蝴蝶也放弃这片空地”[5](P162)。小小火苗在一枝树干上颤动着,又悄悄跑过簇叶和灌丛蔓延开来。面对这场火灾,孩子们不但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反而欢呼雀跃。杰克一伙在岛上对拉尔夫追杀的时候,为了将躲藏于乱丛中的拉尔夫逼出来,杰克竟然纵火烧岛,海岛顷刻被大火吞噬。如果他们没有及时被救起,没有了森林庇护下的小岛上的孩子们又该如何生存下去,没有食物,孩子们的现有的生存环境也将荡然无存。孩子们的确不幸,但海岛却更加凄惨,饱受涂炭,伤痕累累,海岛的毁灭难于言诉。“荒岛的美丽已给消失殆尽。”[5](P196)处于原始状态的海岛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荒岛。

然而,随着人类过度开发和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了可怕的负面效应,大片的森林逐渐消失,水土严重流逝,全球的温度慢慢上升,海岸线在逐年提高,核能利用隐患开始显现,已经面临诸多严重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深陷生存危机,甚至连呼吸、饮水和行走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行为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时候,也不知不觉间改变了环境,使地球遭受致命的打击和伤害。

从荒岛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看,海岛历经了从被改造、利用、征服和毁灭的几个阶段。这个过程,也正是人类西方工业文明由初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演变进程,印证了海岛生态境况不断地恶化现状。它背后彰显的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失衡与反思。

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6](P11)鲁滨孙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工业文明开始的阶段。《鲁滨孙飘流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近代西方社会占有、改造自然的原形。从生态思想的角度看,充分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对立,用人的尺度来格式化自然。当然,那时人类对自然施加影响力还处在相对的低级阶段,使得原本的生态平衡有了不同程度的打破和改变。鲁滨孙改造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适应环境并与之共生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从小说的描述来看,他对自然还存在一种敬畏之心,认为自己还不能把大自然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一度还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陷入思考:“这大地和大海,尽管我们天天看到,可到底是什么呢……人类和野兽,究竟是些什么?又都来自何方?”[7](P75)他对自然还是怀有神秘和崇敬感。他的征服不是野蛮的,而是加以利用。“诗意地栖居”正是他与海岛的和谐。

随着人类文明高度地发达,这种简单的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被彻底地打破。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最大限度的欲望,往往对自然不择手段地攫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过度地、不计后果地、不讲科学地充分开发和利用大自然,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地恶化。《蝇王》正是人类那个时代真实状态的写照。小说以人类核战争为背景,孩子们因飞机失事而逃落至海岛,是他们把海岛乐园变成屠场。海岛的悲剧讽刺了罪恶的伪善人性,谴责了人与自然扭曲了的变态关系。反过来,人性的堕落更加剧了海岛生态悲惨的境地。英国小孩最后虽然得到了军官的救援,但深陷火海的海岛谁来关心呢,人类的生存空间又能承受住多少次这般的摧残。达·芬奇曾经这样抨击人类蹂躏自然的暴行:“人类真不愧是百兽之王,因为他的残暴超过一切野兽。我们是靠其他动物的死亡来生存的,我们真是万物的坟场。总有一天,人们会像我一样,将屠杀动物看成是与屠杀人类一样残暴。”[8](P131)“世外桃源”般的海岛在人性贪欲的无情践踏下,逐渐“沦丧”,构建了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缩略图,海岛的生态化为灰烬,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美国生态文学作家爱德华·艾比指出:“谁需要荒野?文明需要荒野,保留荒野的观念是文明的成果之一。”[9](P229-230)“随着地球被人口稠密地覆盖,越来越有必要保留部分地方的原始状况。”[9](P160)人类未涉足的荒野是真正的文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未被人类干扰破坏的自然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必需。如果把地球上的没有人居住的所有荒野加以人为地改造,那么,人类真正的文明将被彻底压抑和摧毁,人类就绝对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综上所述,从《鲁滨孙飘流记》到《蝇王》,海岛生态在孤岛上的实验,两部代表性的荒岛小说呈现了海岛生态环境由改变到毁灭的轨迹。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思想,对今天地球现状而言是消极的。加上人类无节制的过度开发和科技工具使用的加强,进一步给我们地球环境的恶化敲响了警钟。“现实一点吧,世界是由两个群体组成——狩猎者和猎物。幸运的是,你我都是狩猎者。”[10](P10)这淋漓尽致的一句话,反衬人类是多么的无知和自大。人类再也不能在大自然面前这样来炫耀自己,否则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被当作猎物被杀戮。因此,寻求更合理和更持久的生态生存路径已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美国的桑迪飓风、中东的干旱、俄罗斯的大火、日本的地震、中国的风沙等一系列的灾害已经在警示人类,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真的是岌岌可危。看看我们现在并不安宁的世界,听听海岛给我们未来社会的警示:它告诫我们,人类只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回归最广义的自然,保护好我们这个家园。或许,这也正是海岛给我们最好的警示。

[1]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 Fromm(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 (3).

[3]薛家宝.荒岛:“人类文明”的透视镜——论《蝇王》对传统荒岛的突破[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4](英)丹尼尔·笛福.鲁滨孙飘流记[M].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英)威廉·戈尔丁.蝇王[M].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6](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法)米·图尼埃.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M].王道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8]Wynne Tyson.The Extended Circle.New York Paragon House,1989.

[9]Edwaed Abbey.The Journey Home:Some Words in Defense of the American West.New York:Dutton,1977.

[10]西安外国语英语系.英美短篇小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鲁滨孙荒岛海岛
勇闯荒岛
拯救火星“鲁滨孙”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荒岛求生
在海岛度假
成功在于什么?
荒岛求生记(第二站)
叮叮猴荒岛历险记
神奇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