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治理视域里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分析

2013-02-15蔡瑞宝林宏牛柳友荣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农民社区体育

蔡瑞宝,林宏牛,柳友荣,陶 于

(1. 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2.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出现了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居住人口减少。农村社区体育和公共治理在这方面就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在公共治理视域里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迫在眉睫,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1 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内涵

和谐农村社区体育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以人为本”,人的身心是否和谐发展;其次是农村社区体育管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相关因素是否和谐共生;再者是农村社区体育管理系统与社会及自然环境是否和谐共处。

1.1 和谐农村社区体育与人

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核心目标,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具有多种功能,它既服务于人,又服务于社会;既有政治功能,又有经济功能。科学理解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多种功能,首先要对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和谐社会最主要是强调人的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对人的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农村社区体育还能促进农村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应是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目标冲突,需要有效的进行目标整合。其中核心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是我们协调社会各方面矛盾的基础,以此为中心使和谐农村社区体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

1.2 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管理系统

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管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需要相互协调一致。我国农村社区体育从管理操作的角度看,可分为政府、社会各方面参与和农村社区居民自治管理三个部分。公共治理视域里,强调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多种服务主体共同管理。和谐农村社区体育要求农村社区体育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在服务对象、目标任务、运作方式等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1.3 和谐农村社区体育与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不断遭到严重破坏,当前不仅社会各方面需要与环境协调起来,同时为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也需要农村社区体育与环境和谐共处。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所提供的条件。农村社区体育只有与社会及自然环境之间建立友好的界面和互动机制,才能持续获得发展动力,才能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称得上真正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由于经济发展及规划等因素,使得体育设施和场地缺乏,这样就造成体育活动者缺乏适宜的社区体育环境及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运作机制。

2 公共治理视域里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难点

2.1 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

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差距大,农村经济落后是制约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因。目前,农民收入一方面靠庄稼收成,另一方面则靠外出打工,这样就会出现一系列农村问题。比如农民外出打工,在农村就只留下少年儿童、妇女和老人。农民增收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同时,地区间、城乡间、农户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这些势必都会给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带来很大麻烦,这也正是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难点之一。

2.2 农民健身观念落后

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由此体育文化素质也就很低,健身观念落后。造成健身观念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工问题,农民工为了解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问题就需要外出打工,因为单靠种田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求。这样就出现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甚至许多父母在孩子上完中学后,感觉孩子没什么出息就让孩子跟随自己在外面打工,这些方面都造成了农民健身观念的极度落后。由此,农民自身对体育的观念和有关部门领导对待体育的观念是最重要的原因。

2.3 农村体育人口偏低

美国的体育人口为54%,加拿大为42%,日本为50%,而我国只有32%。我国体育人口已经很低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参加体育活动的才占2.7﹪[2]。根据秦纪强等的调查,从总体情况看,县城、小城镇、行政村三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尤其行政村与前二者的差异相当显著(p﹤0.001)。说明城乡差别对县域体育人口产生影响[3]。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偏低主要原因还是农民工问题引起的,农民工一旦外流,农村实住人口就减少,从而也就造成农村体育人口减少。

2.4 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十分匮乏

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农村地域辽阔、底子薄、欠账多,体育资源不足,特别是体育场地缺少,体育器材设备也十分匮乏,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再者就是政府对农村社区体育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农民自身对体育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2.5 农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等普遍较低

我国农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等大部分指标都低于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等群体。这一方面可能与农民体力劳动强度较大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农忙时农民为了赶活不分昼夜地收获庄稼,这样势必会造成体力大量透支。同时我国有些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有许多农民认为求神拜佛能保佑身体健康;有许多农民生病后不是去看医生或参加体育锻炼,而是去求神佛保佑身体快点康复。这些都是造成农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等普遍偏低的重要原因。依靠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多种服务主体共同努力改善农村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前提条件。

3 公共治理视域里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运行

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涉及到社会各个部门和各种利益群体,其资源的交换与流动涉及到多种渠道,其行为涉及到一定的规范,因而和谐农村社区体育也是合作体育、效率体育和规范体育。合作强调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多种公共服务主体相互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很高的效率,才能规范农村社区体育活动。我国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运作机制涉及到组织体制、运作机制和规范平台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1 组织管理与体制

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与体制应按照《体育法》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的规定。区(市辖区、不设区的即为市,下同)人民政府可以授权给县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授权给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授权给村,形成以市、县、乡镇、村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对于县和乡镇的街道办事处,应成立以街道办事处行政领导带领、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体育组织。部门管理体育工作,应配备专职体育干部,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农村社区体育工作。对于专职体育干部的配备,可以通过高校培养的体育专业毕业生这条渠道,这样还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也给社会减少压力。公共治理视域强调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场地等条件,组建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等,形成以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主体参与的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和民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与体制还不够完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相结合的力度还不够。各地区在选择农村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时候既要照顾到我国现实国情及乡情,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照顾到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注重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坚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也很大,同时民族特点存在很大差异,需要从各乡镇和乡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特点与实际出发,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管理体制,切忌“一刀切”的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民俗体育文化、体育设施等具体条件。

逐步弱化农村社区体育管理的行政色彩,形成公共治理、民主自治的一种管理模式。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合理定位。扩大以农村社区体育自治为基本前提和主要内涵的基层民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进一步增加农村社区体育管理的民主色彩。扩大以农村社区体育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基层民主,实现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使农村社区体育真正成为区域社会成员的利益共同体和区域自治管理载体。

3.2 农村社区体育的运作机制

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必须“以民为本”,一切都必须围绕着亲民、便民、利民进行,其运行机制也需要采取行政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因为体育产品既有公共性又具有商业性特点,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要兼顾公平与效率,运作机制既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指令,又不能完全放手于市场,以免出现纯商业化的运作。因此,政府的手与市场的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并通过社区居民的自我体育教育、自我体育服务、自我体育监督,以居民认同感和归宿感为桥梁,形成共居一处、共同管理、共建和谐家园的社会化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自治管理运行机制。

农村社区体育在运作过程中必须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民为本”,把农村社区体育政策的制定落实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农村社区体育各项政策都要服从、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社区居民体育意识的养成为目标,必须时刻关注农民反应并倾听农民呼声。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增强农民体质、增进农民健康、改善农村社区体育的生态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社会体育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积极分子为主导的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的人才服务体系;适时调整完善农村社区体育各项扶持政策,使农民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其能愉快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农村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

3.3 规范农村社区体育工作平台

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法律与道德需要结合起来。要使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顺利运行,既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农村社区体育,又要重视道德的作用,通过道德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法律与道德一硬一软、一外一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规范体系。

4 结论

对于农民工问题,政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留守儿童要给予关注,解决他们上学以及生活难题。在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中,农村社区体育的工作十分重要;在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中,需采取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等多种服务主体共同参与,坚持政府职能“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合理定位;坚持“以民为本”,实现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使农村社区体育真正成为区域成员的利益共同体和区域社会自治管理载体。

[1]李云鹏,李云龙.社区体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发展的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2,6(4):16-18.

[2]于振峰,叶伟,许高航.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3):27-29.

[3]秦纪强,徐家林,王杰,等.体育先进先进县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安徽省凤阳县体育现状的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5):40-43.

[4]曹军,于军,陈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8-12.

[5]马新民,刘凤婷,任保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9):1161-1163.

[6]陈玉忠.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体育的价值目标[J].体育科学,2005,25(9):20-23.

猜你喜欢

农民社区体育
社区大作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