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作文写作中的生态意识构建
2013-02-15周娜
周 娜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文写作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一定要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同时,它还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传达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正视社会、关注生活在作文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其中,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学生在作文写作中透射出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成为衡量教师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中学生的作文写作也不可能逾越这一重大的历史和社会性问题,因此,生态化作文的写作也日益成为中学生作文写作的一个向度。与此相适应,教师的教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转变学生对于生态观念的传统的、狭隘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理念,推陈出新,写出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作文。并在此过程中构建学生的精神生态,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出主力军。
一、生态危机与自我救赎
英国的生态文学研究权威学者乔纳森·贝特曾经指出:“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大难临头前的祈祷都是那么相似……环境已经完全变了,我们必须再次提出那个老问题: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1] (24)可见在人类文明史上,还从没有哪一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样,面临无处不在的环境问题,陷入日益紧迫的生态危机。我们能感受到现代化的脚步一路高歌向我们走来,然而,我们也能看到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所付出的惨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失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严重的危机如同长鸣的警钟,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反思。正如哈姆莱特踯躅于“生存还是毁灭”的两难境地,王子的犹豫、迟疑成了现代人思考的主旋律。而人类执于寻找的答案,也许正像爱默生所说的:“没有人能真正拯救你,除了你自己。”所以,生态化教学和写作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救赎行动,是一种旨在拯救地球、拯救社会、拯救自我的行动!
而我们这里所谓的“生态”,主要是基于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关于生态学的概念而提出的,即指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里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其中生物环境是指生物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关系,非生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土壤、岩石、水、空气、温度、湿度等。[2] (6)而与此相适应,生态危机在当今社会更为集中地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态化写作大有作为,一方面需要写作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参加具体的环保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写作主体努力的促进自己生态人格的形成,并通过写作这种方式来探讨人类思想文化如何导致了生态危机,以及生态化写作对于缓解生态危机所能发挥的作用,以此为挖掘乃至铲除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做出贡献,也为构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生态写作的主要源动力不是来自于写作内部,也不是来自于写作者的一时冲动、标新立异,而是来自于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的严峻和紧迫。所以,身处于这种时代背景和环境境遇的当代中学生,无疑是肩负拯救使命的希望和力量之一,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生态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生态哲学家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一书中所说的:“在这个世界上能生存下去的人未必都是强者,而是最能与他们的人类同胞和系统共存的人。”这句话也恰到好处地道出了我们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而实施这种教育的前提是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为学生学会做人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有心系整个人类命运的胸怀,用生态学的眼光去关涉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从而使学生对一些平淡无奇、司空见惯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新的审视,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而要想考量这一教育成果,就要深入到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去看他们的判断和价值取向,面对面的交谈虽是一种捷径,但这种方式的发挥还要受限于情景和对象的设置等,所以,有时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一种更有效,相对来说也是最能体现真实性情感流露的方式,无疑可以通过作文的写作来实现。学生有很多无法诉诸语言的情感和无法对人言说的话语都可以通过写作跃然纸上。在由纸和笔所架构的特殊情境中,学生需要面对的只有自己,需要听从的也只有自己的心声。而我们的教师自然也可以从学生书写的字里行间读取他们意识深层的思维和判断。由此,教和学、传递和反馈便形成一个自然自在的完整体系,在相互促进中发展。
二、生态意识与生态化写作现状
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3]与这种教育理念相适应,从外在来说,有关生态保护的意识已经渗透到中学生的教科书当中,这些课文都直接或间接的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生态意识教育,比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燕》、《小石潭记》、《紫藤萝瀑布》、《月亮上的足迹》、《化石吟》、《生物入侵者》、《敬畏自然》、《春》、《白杨礼赞》、《边城》等等,这些课文或者向学生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揭示大自然的秘密,或者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圣与美丽以产生敬仰之情,这使得环境问题也一度成为中学生作文写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有的学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入手,有的从热爱大自然的角度去写,诸如此类的立意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和写作范式。但这种写作的局限性很快便暴露了出来,它导致学生不能推陈出新。而且,这种写作大多数情况下只止步于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简单的、粗浅的暴露,或对以往美好时光的无限追忆,或对大自然的一味的赞美和歌颂,往往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空洞乏味、没有新意,最终流于庸俗化。学生也很少能够从整体上,或者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思考问题,缺少大局意识。更无法站在生态的高度,由对自然的思考推及到对社会和人的思考。这主要的不是学生的错误,中学生由于心智还未发展成熟,所以,要想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和写作深度,就需要有好的教师进行教育和引导。我们拿“热爱自然”这一主题的写作为例,教师要转变学生对于“自然”这一概念偏狭的理解,应由“自然”推而广之到万象,并由对自然单一的反映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从而使自然与人的心灵相互碰撞,迸射出思想情感的火花。从内在来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突破传统作文中所谓“套路”和“技法”的拘囿,抛却冠冕堂堂的空话、假话和套话,找回失落的真实和鲜明的个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与活生生现实的对话中体悟生命的意义和原生态的真谛,进而写出灵气十足的优秀作文。这也体现出我们现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
在国外,进入工业文明后,生态意识早已被一些作家融入到创作之中。而所谓的生态意识,无非是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提倡人与这三者的和谐发展。劳伦斯晚期的著名诗集《鸟·兽·花》试图用“生物圈”来思考“精神圈”的生态失衡;福克纳的《熊》也试图寻找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以此获得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平衡;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竭尽全力征服自然的同时,对自然始终怀有一颗敬畏的心;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潜水鸟》也在潜水鸟撼人心魄的悲鸣中,努力探寻人在社会上的位置;而萨特的《禁闭》更是发出了“他人即地狱”的慨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国内,一些著名的作家也将生态意识引入到创作之中,比如路遥、白先勇、王朔等,他们都力图在作品中表现主流之外的人物在社会上寻找自己位置的艰难历程。总之,这些作家笔下的人不再像莎士比亚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开始重新审视自我,思考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
三、生态教育与生态化作文
在国内外生态化写作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加之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著名教育家劳伦斯·可雷鸣“教育生态”理论的提出,中国的教育也在近半个世纪后开始走上一条生态化之路。这一方面体现在生态化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关注上。就作文写作而言,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就说过:“作文需要生态化生成的过程,这时的作文需要与同生活提供的作文原料水乳交融,情由事发,理在事中,情理交融。理、事、情都渗透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因此,环境所提供的生态资源和学生的体验在写作中相辅相成,互利互生,通过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实现对学生人格建构和能力形成的影响。”[4] 165所以,中学语文教材将生态意蕴的主题纳入到教材编订的体系中,就使我们能够突破以往对课文的单一认知和主题的固定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加以解读和分析,忽然间豁然开朗,发现其中蕴含的生命和生活的真谛。由此,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不仅能够听到小草的歌唱,还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我们在矛盾的《白杨礼赞》中,不仅能够看到白杨伟岸的枝干,还能感受到对自然事物的敬畏之心;我们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不仅能够听闻吊脚楼下发生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还能感受到禽兽会做梦、草木能谈吐、众生平等的和谐之美。
生态意识在课本中的渗透会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思维,当这种思维固定为一种价值观念,就成为了指导学生身心发展的准则,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无疑是探寻学生生态思维的关键所在。而在作文写作中如何将学生投射出来的生态思维提升到生态意识的高度,从而使作文的写作更具有现实意义、生态意蕴和哲理意味,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否则,生态教育将会成为空中楼阁,生态保护将会成为纸上谈兵,生态化写作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化作文生态,使作文活动呈现出生态气象和生态效应,应该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生态化写作的前提是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社会和人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反思和认识,一方面要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就是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刻;另一方面要对事物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比如要让学生明白自然不仅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还是一种自为的存在。人也不只是一种自我的存在,还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也不仅仅只是一些世俗的人际关系,更显示出一种异化的危机。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这种认识和视域中写作,无疑是在生态的长征上向前迈进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二,重视学生的感知能力,为学生写作营造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全面促进写作个性化。也就是说不要回避差异性,要实现多样性的最大化。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作文写作也是这样,对于同一事物,视角不同,观点也可能不同。以往的作文写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写作前按照约定俗成或者社会规范对学生的思维作过多的干预,或者教师出于为了考试而作文的目的教导学生,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写出的作文统一化、样板化,学生先是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来是不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就是从众心理作祟,写作的角度有可能是学生自己根本就没有感知或体验过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假、大、空文章的症结所在,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尊重学生生态人格的体现。所谓生态人格是人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基于对人与自然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生发出来的超越性本质。所以,在作文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在这种开放的心态之下,人才会真正释放出生态的活力,从而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感觉、知觉、理解和感受。而与此相应,教师在作文课上真正的主导性作用也就转变为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他们不惧怕差异性,最后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会体现出作为一个生态主体的内涵,才会让人感到丰满而有深意。
第三,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要实施多元评改。开放性的空间和思维固然是可取的,但对于尚处于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在作文中所透射出来的思想或观念难免会有失偏颇,所以,教师的讲评就需要多加斟酌。首先,必须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其次,要将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通过自评,教师可以很清楚学生思想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便于最后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并从源头出发将学生思想可取之处发扬光大,将谬误及时纠正。通过互评,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自查自省,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一种潜在的鼓励。最后,师评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之上发挥中心作用,同时注重边缘优势。这里的中心和边缘是指学生群体的中心和边缘,一般来说,一个班级的几个优等生往往成为作文写作的表率,他们的作文在全班起到示范作用,而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的作文往往受到忽略,实际上这是摆脱不了某种定向思维的错误,虽然在很多边缘生的作文中会发现一些异质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有很多都是富有特色的创新意识的流露,而随意的将其否弃,就是对作文生态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对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扼杀,这很显然不利于生态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重视边缘就有可能意味着打破陈规、开拓创新。
由此可见,倡导生态化作文写作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和生态人格,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自然、世界和人,同时将写作的欲望同学生个人的生活,以及内在的生命冲动相结合,这样的创作,其核心也必然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而写作的最终结果也能够实现对学生人格形成的一种生态的调节,从而实现向精神生态的过渡,并最终塑造出名副其实的“生态人”,为我们一直呼唤的生态文明的实现培养出生力军。
[1] 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 Earth,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 Campbell,Neil A.;Brad Williamson;Robin J.Heyden.Biology:Exploring Life.Boston,Massachusetts: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 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杨芸.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态化探究[D] .武汉:湖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