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实效性
2013-02-15李春玉
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教育实习的解释:“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院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1]。”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具有综合性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活动。具体地说,它是按照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师范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师范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运用已获得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习学校(主要指中小学和幼儿园等)中,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实践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实践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实习学生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初步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事业心[2]。”
一
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经过多方努力,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依然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保障性。有关调查证明,在师范院校就读的学生有60%以上的人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不想当教师,最终结果是学生不重视教育实习,思想松懈,得到学分万事大吉。此外,随着这几年招生数量的扩大,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能在毕业以后找到一个理想的单位,大约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加入“考研”的行列,由于大部分院系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这和学生的“考研”复习严重冲突,为了理想中的明天,学生只好敷衍教育实习,在教育实习的整个过程都是出于被动状态,没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全力以赴“考研”了。第二,缺乏依托性。过去几年,由于各高校都在扩招,再加上部分师范高校实行免费教育,师范专业学生数量大大超过以往的规模。随着学校专业建设加快,基本建设的增加,造成了各校教学经费的比重越来越小,虽说每年都有一定量的费用投入到教育实习上来,但已不能满足基地建设的投入和支付实习学校的实习指导费,结果导致大多数实习基地学校不解决实习生的食宿问题,甚至某些实习基地学校不愿意接纳高师院校的实习生。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多年来,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不少院校每年都要花很多精力去寻找实习学校,许多实习基地名存实亡。第三,缺乏稳定性。近些年来,教育实习难以落实,主要原因有:一是实习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导致了实习的联系、组织和接待上的困难。二是中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教育实习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因而不太乐意接受师范生实习。三是中学在接待实习上有客观困难。近几年来,基础教育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部分中学教学条件仍然较差,接待实习生确有困难。第四,缺乏连续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的实习时间定为6-8周,实习时间大多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而且是一次性的集中进行。由于实习时间短,于是实习任务仅限于讲授特定的内容和充当班主任等规定性活动,因此实习生很难有自主发挥的余地,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基本上是走过场的“四步曲”,即跟班听课、讲课、组织活动、实习总结。这对实习生一方来说极易引起短期行为,造成马马虎虎蒙混过关的侥幸消极心理,直接导致实习效果低下。而且由于这种一次性的时间安排缺少强化和巩固环节,不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也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脱节。即使实习生发现在实习过程中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缺陷,也难以采取措施加以弥补,因为实习生归校后已面临毕业,要忙于毕业论文、毕业考试和就业。第五,缺乏灵活性。传统的教育实习往往着眼于讲课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师范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如过程性目标,建构性的学习,互动性教学与发展性评价等。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要将这些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一方面要求师范生把自己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与新理念进行比较,改革自己的旧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师范生从实习对象的实际出发,对新课程的实际运用做进一步的探索。一些崭新的理念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可能深刻地领会和灵活的运用。
二
要增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教育实习动员工作,深化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在实习生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师范院校的有关人员应该做好教育实习动员准备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习中去在实习过程中,首先强调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自己的学识、行为不仅代表着自己,还代表着自己的院系,更代表着自己的母校。其次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树立准教师的形象,实现心理上的转变,认识上的转变,行为上的转变。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撰写实习日志,不但要讲好课,还开展各种讲座,不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还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做好实习调查,使实习生切实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教育实习。师范院校的有关人员应认真对待教育实习的动员和准备工作,不要流于形式。第二,增加经费投入,多方筹措实习经费。经费问题是当前实习工作的最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实习工作就无法开展。学校应多方筹措实习经费,并实行“统一计划、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使用原则,超支部分由院系自行解决,从政策与制度上保证其有效使用。首先要争取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扶持,争取能从财政上划出一块教育实习专项经费,努力增加教育实习经费在整个学校经费中的比例。其次,应开源节流,一方面是实行“国家拨一点,地方给一点,学校出一点,院系自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学生个人担负一点”的多方集资办法,充实实习经费,促使实习经费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是争取得到实习学校的体谅,使实习学校少收费或不收费。再次,可以组织一些有偿性的社会服务,比如家教、教育调查、教育研究等,这些项目本身就属于教育实习内容的一部分,既可以使实习生受到实际锻炼,又可以减轻实习时的经济负担。第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校际交流。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应建立起一种互利互动机制。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是教育实习质量的保证,也是高师教学评估体系中要求的重要内容。因此,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应建立起一种互利互动、协同效益的机制。比如,师范院校可通过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技能训练,缩小师范生同中小学教师在技能方面的反差,或者师范院校利用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科研能力,承担中小学师资培训和教研指导任务,也可以向实习学校适当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方式可以改善教育实习的现状,如混合编队、定向实习等。第四,分散实习时间,加强平时见习。教育实习可以采取分段式或采取平时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高师学生大二、大三即可以安排见习,到中小学参观、听课、采集教研课改信息等,时间可长可短。在见习过程中,既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兼任一些行政方面的工作,锻炼他们的能力与素质。有了前几个阶段的训练,到大四时参加教育实习就可以事半功倍。同时,要结合本校实际,适当调整与延长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的安排,专科(三年制)应至少安排8周,本科应至少安排10周,另外,可使广大实习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补充完善和巩固实习效果。第五,创新教育实习内容。实习指导教师应要求实习生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有创造性的“亮点”,鼓励实习生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作业批改方式,放手让实习生设计新颖的班队活动或课外兴趣活动,调查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习学校也可以让实习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样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实习生的创造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有助于他们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也可以让实习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养成良好的职业归属感。实习学校还可以让实习生参与实习学校的校本培训、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学校的一些科研活动等,让实习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不足,激起他们提升自己的欲望,也有利于实习生形成专业发展意识。总之,实习内容应丰富多彩,让实习生像正式的教师那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获得全面系统的教学经历,促进他们专业的成长。第六,实行分层管理,促进管理模式多元化。教育实习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大学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实习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高师院校,应改变教育实习管理的现状,由过去“一统天下”向高师院校、实习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作管理、分工负责、各有所为的方向发展。一般每年由高师院校将实习生名单交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高师院校派出的专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代表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实习领导联合体,共同负责教育实习的计划、组织、督导、考核与评估。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和高师院校共同参与到教育实习的管理工作中来,能提高教育实习的管理水平和教育实习的质量。第七,完善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对实习各个方面进行量化的指标体系。对备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运用、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对学生实习的评价应当以诊断性评价为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也应当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估。同时也要对实习生做好必要的反馈工作,提高实习实效性。
此外,“在科学合理的构建师范教育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的前提下,有机地结合教师教育中职前教育、实习试用期培训、职后继续教育等各个不同阶段的全过程,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和安排,使教师教育各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和不同的目标,又能相互联系,相互照应,从而构成教师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的一个完整系统[3]”。总之,教育实习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范实习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实践,获得“实地”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们经历、发现、感悟、快乐、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他们由“学习者”向“教师”角色跨越的过程,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改革教育实习模式,革新教育实习的管理体制,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教育实习的实效性,真正发挥出教育实习的功能,培育出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Z]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4.
[2] 许高厚.教育实习[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3] 康京伟.师范教育一体化改革问题初探[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