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实践与理念探讨
2013-02-15陈京东
陈京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过程中发展而成的一种古老的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古人认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所谓原生态舞蹈一般认为是较少受到现代文明影响而得以保存更多传统民族文化的民间舞蹈。著名舞蹈艺术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杨丽萍在长期的舞蹈表演生涯中努力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舞蹈艺术,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全面丰富的原生态舞蹈理念,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
一、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创作与表演实践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大理,洱源白族人,从小喜欢并热爱舞蹈。由于家庭原因没有机会进舞蹈学校接受正规化的舞蹈训练,但由于对舞蹈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她自己惊人的舞蹈天赋,通过自已的学习和训练,在她12岁的时侯背着父母考入西双版纳州文工团。1979年她参与演出并担任主演的大型民族舞剧《孔雀公主》获得云南省表演一等奖。1986年杨丽萍创作并表演了她的成名作——独舞《雀之灵》,凭此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第一名和创作第一名,并被邀请在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仪式中表演《雀之灵》。《雀之灵》在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由著名舞蹈表演家杨丽萍花了一年多时间到云南各地采集原汁原味的歌舞元素在2003年汇编而成的,并由其领衔主演亲自担任总编导和艺术总监全力打造的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Dynamic Yunnan),自2003年在云南昆明公开表演以来,不仅仅是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取得了巨大的反响。《云南映象》自公演以来场场爆满,更在欧洲创造了上亿欧元的票房奇迹,业内人士称之为惊世绝舞。《云南映象》不仅仅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舞蹈学界的认同,获得了中国舞蹈学最高奖项"荷花奖"的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编导奖、剧目金奖、优秀表演奖和最佳服装设计奖五个大奖,并获得舞蹈学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2007年同藏族歌手容中尔甲耗一年时间联合打造的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2009年由他本人编导并领衔主演《云南的响声》(《云南映像》姊妹篇),都获得了极大成功。
二、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的理念分析
应当说,展示原生态文化一直是杨丽萍舞蹈的核心理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原生态意味着没有污染的,意味着生命的质朴与原始状态。从《云南映像》开始到有着“原生态”血统的《藏谜》和《云南的响声》都有着杨丽萍原生态舞蹈似断似续的血脉延承,那么,什么是“杨丽萍的原生态”呢?
(一)真实性
杨丽萍有一种对“原生态”本真的尊重。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作品因此博得了一种艺术甚至是人文精神上的肯定。杨丽萍《云南映象》这部最原生的乡土歌舞融合了哈尼族、苗族、彝族、藏族、傣族、白族、佤族等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集,采用了原汁原味的云南舞蹈歌舞元素,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这部长达100分钟的舞蹈,倾注了杨丽萍的全部心血。为了创作《云南映象》,她用一年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集中。舞蹈中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元素,充分表现了我国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热爱生命和对自然万物的真挚感情。杨丽萍对云南当地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和文化精髓进行一种全新的架构整合和创新,以一种全新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来展现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舞蹈肢体语言中杨丽萍将哈尼族、苗族、彝族、藏族、傣族、白族、佤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舞蹈进行糅合与创新。“朝圣”“土地”“火祭”等部分,完美而又真实的呈现出云南当地民族群众的劳动、欢唱、爱情和信仰。风、雨、雷、电、雪、火、孔雀、丛林、牛头、玛尼石、120个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神奇地出现在舞台上,构成了一部“原生态”文明的宏大史诗。在《云南映象》尾声中杨丽萍把她的独舞和群舞编排在一起,并结合新颖的舞蹈编排队型及声效光效,使整段舞蹈艺术表达出对和谐生命的关注和当地民族生活灵性的恬静。参与《云南映象》演出的演员有九十多人,其中仅有近三成的演员为专业演员有高达七成的演员为云南当地各部落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群众。这些少数民族演员最小的仅有五岁,而最大的也才二十多岁,这些土生土长的民族演员以原始的舞蹈基因、原始自在的舞蹈表演和不加雕琢舞蹈唱腔,使得《云南映象》整场舞蹈都充满了原汁原味具有浓郁的云南民族文化元素。他们用不事雕琢的舞蹈技巧,表演蚂蚁走路、青蛙翻身、蜻蜓点水这些动物们爱情的游戏,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或狂野、或妩媚、或虔诚、或激越,在美轮美奂的舞台置景和魔幻般灯光的衬托下,将高原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情张扬。杨丽萍正是以一种对艺术的真诚热情,对大自然真诚的热爱,从而将当地传统艺术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将传统原生态歌舞和新锐舞蹈、现代舞蹈进行完美的融合与创新,在现实的基础上打造和展示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从而丰富了我国传统的原生态歌舞文化。
(二)创新性
在杨丽萍眼中,原生态舞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民族舞蹈的复制。《云南映象》不可否认有杨丽萍的个人魅力,但最可贵的还是创作者本人对家乡云南这块热土的挚爱和对云南民间歌舞艺术的了解而生发的创新欲望,杨丽萍本身就是一直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看待民族传统文化的,而且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云南映象》中的舞蹈并非全部都是原生态的,杨丽萍表演的四个节目都是创作舞蹈,另外藏族舞蹈《朝圣》也是创作的。藏族舞蹈因其风格鲜明、特点突出,经过多年的发掘整理其形式已经非常完善,欢快的锅庄、奔放的踢踏、轻快的弦子在全国各地文艺晚会的荧屏里和舞台上出现率是最高的,大众都非常熟悉。怎样在非常成熟的藏族舞蹈中出新,《云南映象》另辟蹊径:抓取朝圣途中一步一磕头这一核心动作,来展现藏民族信仰虔诚、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云南映象》果断的创新为藏族舞蹈灌注了新的活力,同时给出了成熟的舞蹈形式怎样出新的成功范例,让观众欣赏到与藏、青、川、甘藏族舞蹈不同的“滇派”藏族舞蹈,创造了一出“杨丽萍”的藏族舞蹈。《藏谜》中有《荷花度母》与《八大金刚舞》等取材于原生态宗教舞蹈形式原型,但作为舞台艺术形式,在服装、音乐、舞美、舞蹈造型和意境等形式上有很大创新。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系列的成功证明了只有不断创新的民族歌舞艺术才能受到艺术市场的欢迎,民族的东西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向世界的道理。
(三)民族性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大理,洱源白族人,从小从内心喜欢并热爱舞蹈。但由于家庭原因没有机会进舞蹈学校接受正规化的舞蹈训练。因此,杨丽萍舞蹈理念、舞蹈主题和舞蹈技巧都是一种最民族的原生态呈现。杨丽萍编演舞蹈作品,其题材、音乐、背景等艺术表演具有鲜明的本地民族特征,杨丽萍始终坚持她创作的舞蹈师法自然,取材于民。那些来自民间的歌舞演员或狂野、或妩媚、或虔诚、或激越的将高原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情张扬,让观众真正领略到什么是民族歌舞的原生态。且不说《土地》中《烟盒》里的蚂蚁走路、青蛙翻身、蜻蜓点水、昆虫交合那些对动物的直接模仿来自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求偶、生殖舞蹈,仅仅是花腰彝《海菜腔》中那一段拍手舞,其所包含的本土民族文化的原生态符号,就几乎完美的表达出云南民族的原生态符号总和。《云南映象》以其突出的民族特色,所有演员的演出服装、道县都是依照当地民族人民现实生活着装制作的,使人们得以领略到美丽迷人的云南风情和神秘热烈的藏族情怀。杨丽萍仍然以追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为追求目标。从而实现了她原生态舞蹈从民族中来,又回归民族的当代规律。
三、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的理念对原生态舞蹈传承的启示
(一)中国舞蹈学界应重视和开发原生态舞蹈
原生态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我国56个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形式,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原生态舞蹈资源,它们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我国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至关重要,因为我国各民族原生态舞蹈是我们加工次生态民间舞蹈、创作次次生态民间舞蹈的根,我们应该把根留住。因此,希望舞蹈学界能够对中国原生态舞蹈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引起重视。目前我国许多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全球化吞噬的危险。抢救和保存、发展和创新民族民间舞,小心翼翼和倍加爱惜地使用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应该引起社会尤其是中国舞蹈学界的关注。我们只有和杨丽萍一样,以自己的力量防止民间舞蹈的“水土流失”,才能继续在民间的沃土上收获舞蹈。
(二)民族原生态文化是原生态舞蹈发展的基础
著名舞蹈理论家和评论家、编剧冯双白先生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很多地方的传统的原生态舞蹈正在被社会慢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影响下很多当地人正在放弃真正的原生态舞蹈,转而接受更具“现代感”和“舞台”效果的“排练”,追求流行审美观念,模糊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身份,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发展,西方各式各样舞蹈和艺术不断被引进到中国,导致原生态舞蹈面临着文化趋同的严峻挑战。杨丽萍原生态舞蹈的产生与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建立在她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的。《云南映象》的创作过程和受欢迎说明原生态舞蹈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民族原生态文化是原生态舞蹈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民族丰厚舞蹈文化来丰富内涵。原生态舞蹈的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而得不到群众的捧场。因此,原生态舞蹈的应该立足生活、立足群众、立足民间,努力保持文化艺术多样性和保持民族文化基因,无论怎样吸收外来经验都不能丢掉民族魂。
(三)市场化是原生态舞蹈传承和发展的必然途径
杨丽萍的《云南映象》是中国舞蹈史上第一部市场化运作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集.在市场营销的推广下从云南走向世界,并且为中国原生态歌舞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云南映象》、《藏谜》和《云南的响声》的成功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中国原生态艺术是有着具大的市场需求的,是可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的。民族艺术产品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因此,优质的民族文化资源只有与市场完美结合,在艺术产品的生产创作过程中主动引入市场意识,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原生态舞蹈的发展。我们都相信民族的必定是经典的、独特的,但却不一定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民族艺术市场化是原生态舞蹈发展的必然发展轨道,用艺术产品检阅演出市场,用市场化推动艺术发展,从而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和创新。
[1] 孙立红.从《云南映象》看电视栏目风格的策划[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08):180.
[2] 罗敏.从《云南映象》论原生态舞蹈的传承[J] .文艺争鸣,2010(16):19-21.
[3] 罗倩霓.《云南映象》震撼何来?[J] .青年与社会,2004(21):265.
[4] 雷敏.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解读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06):12-15.
[5] 庄毅南.杨丽萍《雀之灵》的艺术评析[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5-46.
[6] 陈震.从社会学角度看原生态音乐之勃兴[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