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英语责任情态探究:评估理论视角

2013-02-15孙启耀陈海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情态显性隐喻

孙启耀,陈海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情态是体现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表现语言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Fowler(1979:85)认为,情态能表现作者或说话人的“评价”或“态度”。Halliday(1994:356-7)将情态与归一度(polarity)联系到一起,认为情态指的是“是”与“否”之间的意思的中间状态,即肯定和否定意义之间的区域,即情态和意态。责任型情态概念就此而生。Thompson(1997)对“情态责任”(modal responsibility)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讨论,他将其定义为“说话者公开接受所表达主观评价责任的程度”。情态责任(modal responsibility)问题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出于多种原因,作家或发话人会采用许多手段来掩盖他们的责任,从而使他们的观点客观化(Thompson,1996:60-63)。White(转引自张克定:498)认为:新闻报道是一个带有强烈价值和意识形态取向的媒介,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信仰和态度。从理论上讲,新闻报道应该是中立的、客观公正的,应该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的收集,任何观点都应该很明显属于有关当事人的观点,而不是记者本人的观点。所以,如果有情态成分的话,那主要就是表明其源的指向(如通过引语,等)(Thompson,1996:64)。这种用法有时会被权力人物用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Fowler 1979:203)。报道的作者通常都会巧妙地运用情态成分来引导读者从报道事件本身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从作者本人的角度。因此,对责任情态的研究是研究新闻类语篇不可缺少的项目。

近年来,随着语法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语法隐喻的策略就是把人际评价从词组“升级”(upgrade)到小句级阶。Halliday(1994:342)等人认为:语法隐喻的表征情况显示隐喻体体现在结构组织中,而从系统方面来将隐喻导致了意义潜势的扩展:通过生成的新的结构体现型式(patterns),它拓展了人际意义的系统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中,I think/expect/believe/reckon that...就是通过语法手段把情态隐喻性的编码在一个显性的主观从句中的。这样的结构一般都表示可能性的人际意义,属于发话人的主观评价。Martin(1997:68)认为这种体现方式具有显性主观色彩(explicitly subjective),使得发话人对评价明显的负起责任。主语部分,说话人在所构建的话语中,由谁去承担这个责任往往是有选择的,如:“I will...”,承担者为I;“He says that I will...”则承担者为He;而在“It is supposed that I will...”中,为一个虚拟的责任承担者it,仿佛天生就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因而表示了高值的客观性。在新闻语类中,对情态责任的追究颇有意义。明确的客观取向可以使发话者远离情态责任,而明确的主观取向则强调了发话者的情态责任。如在报刊社论中,能够使作者观点客观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隐性的客观情态来最大限度地掩饰责任,而隐性的客观情态表达往往都是隐喻性的。如下:

例1:Military or not,it’s likely that the capability of Chinese space program will place space-faring nation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on notice that they cannot rest on their laurels.(New York Times,Oct.16,2003)

这是一篇由美国记者撰写的关于中国神六成功发射的评论文章,从该报道的第一句“It is likely that…”,作者运用显性客观的情态形式淡化了个人的观点,充其量只是为一种个人看法以及基于国家或群体利益的观点增添了客观确定性,使人难以提出质疑。在报刊社论中,显性主观情态如:I think/doubt…往往被有目的地用来强调发话人观点或判断的不确定性。如下例:

例2:I don't think any of us has ever really appreciated how important looking good is to Singaporeans,"show organizer Gillian Loh said in a statement.(China Daily,Feb.26,2009)

有时,这种显性的主观情态取向也可以折射出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亲疏程度、权力关系等社会人际意义。因此,在报刊文章中,作者也可以使用显性的主观情态I will,we will来表达对读者的礼貌或尊重,如此一来,高度责任情态被第一人称的亲和力所掩盖,既不失礼貌而富于感召力。例如:

例3:The bitterness and self-delusion evident in Gore Vidal's essay is saddening....But we did make progress in the intervening years,and we will continue to make progress in the future.(Newsweek,Feb.2,1993)

鉴于其重要社会价值,语言学家们对新闻英语这种有力的媒体语言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从类别、修辞、形式、语法隐喻分析到Martin的评估理论,所有这些研究都为责任情态在新闻英语中的研究提供了崭新、广阔的平台。本文试将新闻英语的责任情态放入评估理论中,对研究新闻英语中的责任情态进行多维阐述。

二、评估理论框架下的责任情态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里创立的评价理论给予了新闻话语分析以重要的地位。P.R.White的博士论文Telling media stories:The news as rhetoric为新闻话语的评价研究提供了详尽的理论框架。评价理论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调,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Martin&Rose 2003:23)。Martin(1997)把评价系统(APPAISAL)分为: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分级(GRADUATION)三部分。这里我们仅以与新闻英语中责任情态相关联较密切的前两部分作为切入点,试对评价理论进行篇内扩展。

1.态度系统中的责任情态

Martin的态度子系统中又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鉴赏(appreciation)三个小系统。其中,判断意义和鉴赏意义与责任情态有关,是我们重点要讨论的,因为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体制化了的情感,他们涵盖了英语新闻尤其是社论中撰写者的态度。根据White(1999),评判意义的实现有显性(explicit)和隐性(implicit)之分。显性的评判通过修饰语、属性、表示方式的环境成分和态度性词汇实现,而隐性的评判主要是指标记。显性判断易于发现,如:

例4:Rice signs with talent agency.(China Daily January 24,2009)

以上是一篇关于赖斯签约好莱坞著名经纪公司的新闻报道。在不涉及国家、集团之间重大利益,不违反伦理道德的情况下,单纯的正面的评判固然不需新闻撰写者犯难。但负面新闻也时有发生,在涉及国家、政府或个人利益时,新闻撰写者通常把责任情态调整到一个适中的度,用标记来表达评判意义,在一定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背景下,通过与其他评价手段相配合,能够引起读者在判定上的反应,如:评论员在使用显性的词汇手段做出评判,直指政府“incompetent”的同时,也可以通过“the government did not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转引自张克定:234)这样的标记做出隐性的评价,再如:

例5:Phone game mocks Japan's'drowsy'ex-finance minister(China Daily Feb.25,2009)

在这篇描写日本前财务大臣醉酒失态,成手机游戏主角的报道中,撰写者貌似是以手机和前财务大臣开了个玩笑的诙谐口吻,而不是直接指出日本前财务大臣醉酒失态,体现了低量值的责任情态。以上这些标记手段都把可能承担的责任降到了最低。可见,在评判意义的实现方式上,新闻英语主要依赖于态度性词汇这种较为间接、隐蔽的显性资源和标记这种隐性资源,作者很多时候退居幕后,给予读者充分的空间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立场来解读报道中表达评判的语言手段。事实上,在同一文化语境中,作者与读者有着相似的评判标准,适中的责任情态使用会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判断,其新闻策略价值可见一斑。

词汇隐喻是鉴赏意义实现手段之一,新闻英语中的词汇隐喻通常表达隐性客观的责任情态,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名物化隐喻。从评价的角度来讲,如果描述语被名物化为名词或词组,一方面可以隐藏评价的来源,达到“客观”的效果,另一方面有可能对这个名词词组进一步作出评价(Eggin&Slade 1997:127)。Martin和White(2005:64)也曾指出:态度意义不是只有态度词汇才能表达的,有些表达概念意义的词汇也可以间接表达态度。从这些角度来看,新闻英语通过名物化手段不但可以使其描述的内容显得更加客观和具有事实性,而且能以动作已完成的姿态有效影响读者群的态度。如:

例6:That agenda will include philanthropic efforts involving classical music and college educations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as well as initiatives to help US children become global citizens.(China Daily,January 24,2009)

在上句中,其具体表达应为People make an philanthropic effort on agenda including classical music…as well as initiatives to help US children become global citizens.比较之下,我们发现最大的区别是及物系统中的过程和参与者消失了,这样一来,互文性增强,作者公开接受主观所表达评价责任的程度达到最大,因而名物化隐喻是一种通过隐性客观表达的高量值责任情态。而其它常规性隐喻如新闻英语中常出现的“...Prices skyrocketed”之类的表达能够起到增强语势作用,虽未有任何责任情态词汇及语法表征,但已不是单纯描述物价上涨这一事态,而是把要公开接受的所表达的主观评价提高到度的层面上,其高量值责任情态不言而喻。

低量值的责任情态也可通过鉴赏意义拉近读者和语篇的距离,请看下文英国卫报评论员对伊拉克战争的评论:

例7:The war is un-American.This Administration and this war are not typical of the US.They are exceptions to the rule.Today's Washington has not only broken from the different strands of wisdom which have guided the US since its birth,but from the model that has shap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1945.(转引自胡壮麟,332)

黑体部分强大的人际力量可能使某些读者难以认同其鉴别意义,这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及其隐性客观的低量值责任情态,因而对刚刚步入该新闻语篇的读者而言,难以领会作者的真实立场。这种手法以隐含的方式对读者群进行了分类,留给不同立场的读者极大的联想空间,巧妙地使读者对号入位,即使读者不愿认同作者的观点,也不会有很突兀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责任情态不失为领会作者鉴别意义的缓冲剂。

2.介入系统中的责任情态

在新闻语篇中,作者如果作为参与者直接介入所传达的话语信息中,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通过研究发现,在新闻报道、特写、评论中,作者较多地采用参与者的角色。这时,作者对所传达的信息表示认可,承担信息可靠性的责任。Martin(2008)认为责任型情态是明确显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见,可能存在其他不同的意见,因而是多声的(heterogloss)。在新闻报道中,典型的多声性句式有“…demonstrated that…”,“…is claiming that…”。该种手段属于中重量值责任情态,此时的说话人担负起了为命题负责的责任,至少是分担了外部意见的一部分责任。此外,新闻作者还会使用其他不同介入手段,如:情态助动词:might,may,could,must,etc.情态副词:perhaps,probably,definitely,etc.情态定语从句:it’s likely that…,it’s possible that….心理投射动词:I suspect that…,I think that,I believe,I’m convinced that,I doubt,etc.Halliday(1994:254)认为:从人际作用角度上看,上述手法是情态性的而非经验或信息性的。评价理论(Martin:98)认为:X claims that,it rumoured that属于介入系统中的子类:疏远(distance),它清楚表明说话人与引用命题之间是有距离的,因而此时呈低量值责任情态。笔者认为:当作者进行多声的评价处理时,他就已经对原始材料进行了第一次筛选,而流露于文中的责任情态量值恰恰体现了作者欲介入的度,从而使行文更有利于自己的立场;而读者根据其责任情态的不同量值,可以把作者的观点有取舍的融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形成个人的评价,因而整个过程的实质都是一个心理对话过程。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评价理论及语法隐喻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责任情态的语义内涵。英语中表达情态的词汇、语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情态句式都是相当重要的语义载体,越是小句中的评价字眼越是能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而相当一部分评价手段成功实现的过程离不开责任情态的适度发挥。换言之,英语中的责任情态系统可以派生出类型繁多的评价表达方式来反映语篇作者及其所代表集团利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

[1] Berry,Magarat et al.Meaning&Form:Systemic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M] .New Jersey:Ablex,1996

[2] Eggins,S&D.Slade.Analyzing Causal Conversation[M] .London:Cassell,1997.

[3] Fowler,R.et al.Language and control[M] .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9.

[4]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Ltd,1994/2000.

[5] Lyons,J.Semantics[M] .2 vo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6] Martin,J.R.et al.Working with Functional Grammar[M]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Inc.,1997.

[7] Martin,J.R&White,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 .UK:Macmillan,2005/2008.

[8] Thompson,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Inc.,1996:54-55,58,60-63.

[9] White,P.Telling Media Tales:the news as Rhetoric[D] .Ph.D Dessertation,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University of Sydney,1998.

[10] An introductory tour through appraisal theory[EB/OL] .http://www.grammatics.com/appraisal/AppraisalOutline/UnFramedAppraisalOutline.htm

[11]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 刘世铸.新闻话语的评价系统[J] .外语电化教学,2004(98):17.

[13] 裴丽霞.透视新闻报道中的情态隐喻[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82.

[14] 张克定.系统·功能·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 朱惠华.情态系统与英语新闻语篇的人际功能[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84.

猜你喜欢

情态显性隐喻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