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管理维护解析
2013-02-15向文华王青林
向文华 王青林
(商丘技师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机电设备管理维护解析
向文华 王青林
(商丘技师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机电设备维修是围绕生产运行、为企业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我国机电设备“健康”状况参差不齐,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时间周期为基础的定期维修制度为主,近10余年来人们逐渐向以状态为基础的维修方式过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详细探讨了机电设备定期维修和状态维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机电设备;定期维修;状态维修;管理维护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为机电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高效、低耗、优质、安全是机电设备使用性能的集中体现,对机电设备进行正确合理的管理维修保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工作。下面就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有机结合,作如下解析:
1.机电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历程
设备维修是围绕生产运行、为企业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它由五种具体维修形式组成。
1.1 维修预防
维修预防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它提倡产品研发制造阶段就要认真考虑设备可靠性和维修性问题,从根本上采用一定技术措施防止故障和事故发生,从而减少设备的维修工作量。
1.2 事后维修
事后维修是设备出了问题再修,是被动维修。之所以采用这种维修形式,一方面是因为检查诊断设备时不可能把故障隐患全部发现,设备本体故障在生产中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事后维修形式也是比较经济的,对于不重要或结构简单的设备,是允许采用这种维修形式的。但对于比较重要和复杂的设备,采用这种维修形式,将会增加设备故障几率、维修时间长、维修费用贵,故不提倡此类维修形式。
1.3 改善维修(技术改造)
改善维修是经常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方法,对机电设备进行技术更新,更正设备的某些设计制造缺陷和先天不足,提高其可靠性、维修性、先进性及运行效率。任何的设备先进性都是相对的,总能发现某些不足之处以及可以改进的环节,通过改善维修同时对设备进行技术更新,使设备日臻完善。
1.4 预防维修
预防维修是以加强设备检查为主,设备故障早发现早排除,减少故障停机时间,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预防维修涵盖状态维修和定期维修两方面内容,状态维修是利用监测、检测和诊断手段,对设备工作状态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安排维修,排除在先,从而减少和避免故障停机时间和损失。定期维修又称计划维修,是根据设备运行时间或当量时间间隔进行维修,不论设备运行状态怎样,达到规定时间就要求停机维修的方法。
1.5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
TNPM是以完全有效生产率和设备综合效率为目的,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系统为载体,以员工的遵章守纪为过程,全体员工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维护、保养和维修体制。起源于日本企业的5S管理体系: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是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的精髓。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这一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有人又添加了“安全(Safety)、节约(Save)、学习(Study)”等内容,分别称为6S、7S、8S。
2.我国机电设备维修的现状
2.1 机电设备种类繁多、“健康”状况参差不齐
首先,设备的原始条件不同。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的技术状况不同,即便是国产设备,不同厂家由于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不同,其产品质量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厂家,因管理、技术上的进步,不同批次、不同时期的产品,其质量也会不同。所以,应当承认设备运行初始状态是有差别的。
其次,设备的使用场所不同,不同的场所将对设备运行状态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这种使用场所主要有两种:一是设备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不同,尤其是很多供电设备,大部分暴露在室外恶劣环境中,因湿度、温度、日照、射线、污染等有较大差别,对设备的影响较大;二是设备在应用系统中的位置不同,如承受短路电流、运行电压和热稳定时间等的不同,尤其是发生故障时系统短路容量有很大差异。
此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使设备技术状况、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机电设备设计制造引进很多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设备更新换代较快,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也给设备管理维修工作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2.2 定期维修存在的问题
由于机电设备的原始状态和运行状态会有不同,即现场设备的“健康”状态好坏差别较大,而定期维修多数情况下无视这些差别,而采用一刀切的定期维修方式。要么维修不足,要么维修过剩,其中多是维修过剩现象,结果将导致:
(1)某些状况良好的设备,因盲目维修而出现潜在故障或故障,增加了设备故障隐患和故障率,维修达不到恢复设备可靠性目的。
(2)降低了设备利用率,许多维修被迫停机。特别是供电企业,增加停机维修的次数势必影响用户的连续供电。目前,定期维修是电气设备停运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占全部停运时间的60%以上。
(3)增大设备管理运行成本。机电设备的大修费用是企业管理中主要的支出费用,该项费用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要对机电设备现行定期维修制度进行改革。
2.3 状态维修存在的问题
机电设备状态维修在我国已酝酿了不下十年,但目前仍主要停留在学术研讨阶段,只在部分单位进行了初步尝试,还没有大面积推广,理论上和技术上暂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不能突出状态维修中各项技术的特殊要求
以状态监测技术为例,间隔周期长短对状态维修则影响较大。太短会形成资源浪费,增大维修成本;周期太长,会导致漏检,甚至造成预防性维修的失败。因此,合理确定状态监测间隔周期很有必要。
(2)不能理清状态维修与故障诊断、状态维修与在线监测的关系
部分研究者把状态维修绝对化或简单化,前者错误理解为状态维修就是为了延长检测周期和设备预试;后者片面将状态维修误解为必须以状态在线监测为基础才能实施的维修策略,提高了状态维修的门槛,阻碍了有关研究的进程。尤为突出的是,相当一部分研究不能划清状态维修与故障诊断之间的界限,将故障诊断纳入到状态维修过程之中,臆想以故障诊断替代状态评估。
(3)相对于机电设备的状态预测技术研究还不成熟
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参数值既有很强的规律性,又有一定的随机性。目前预测技术仅在机械领域得到较多的研究和应用,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仅局限于电力负荷的预测。因此,既要看到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状态预测的相同点,又要承认其存在差异性。
(4)采用基于常权加权的综合评价方法评判机电设备的状态存在固有缺陷
目前采用分层加权方法评判设备状态的居多,即通过专家评价或经验公式对设备的各个部件或各个指标计分,然后根据预先制定的权重加权,最终得出评判结果。但是,当影响设备状态的个别关键因素出现偏离很多时,常权加权的判断可能会得出设备可以继续运行的结论。对此,单一依靠增加其权重是不能奏效的。
3.机电设备管理维护对策
3.1 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加强机电设备维护使用管理
立足现有条件,应当高度重视对设备维护、使用、修理人员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高,进一步改善包括点检、班检、三级保养、巡回检查和定期维护以及交接等生产制度。根据行业特点、现代维修理论、工作环境、设备特性及机电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等综合因素来进行维修决策,选择包括预防维修、事后维修、状态维修和计划预修等合适的维修方式,逐步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新型科学高效维修管理模式。
3.2 设备维护检修制度应有针对性
管理维护制度应以设备使用说明书为出发点,设备运行档案为重要参考,根据机器零部件使用寿命制定定期检修制度。例如:某设备运行档案显示,渣浆泵的内衬使用寿命为1200h,那么该台设备的内衬计划检修周期应为1150h至1180h为宜,这样就可将设备故障控制在萌芽阶段。将所有设备的运行档案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并结合设备使用说明书和设备运行时间,制定设备月度、季度、年度检修计划。
3.3 推广绿色维修
人口、环境、资源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难题,我们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构想,在此背景下发展为“绿色维修”。绿色维修是综合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的现代化维修形式,其目的是除了达到恢复产品规定状态这一目标外,还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即在维修过程及产品维修后直至产品报废处理,最大限度地使产品保持原规定状态,又不要产生大量维修废弃物和增加有害排放物,且对维护人员的劳动保护要做好。
3.4 加强机电设备改造更新
对设备作局部改进、优化各种装置和增加新的零件,用管理进步、操作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新型设备代替原来的老设备。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深刻认识到机电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工程学、维修工程学以及设备的管理维护体制等一系列内容,需要各方积极配合、全面参与、互相协调、积极探索。只有深刻认识到机电设备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性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机电设备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成为生产建设的保障。
[1]邱仕义.电力设备可靠性维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5
[2]李燕青,律方成,等.我国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发展与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3,(2).
[3]孙书鑫.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及保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
[4]殷大坤.浅析工程机械施工设备维护与保养[J].民营科技,2009,(6).
[5]张旭.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6).
[6]薛建彬,楼佩煌.机电一体化维修工实用手册[Z].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伟)
TM 07
A
1671-752X(2013)01-0073-03
2012-12-27
向文华(1970-),女,湖北武汉人,商丘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机械、机电课程教学与研究;
王青林(1964-),男,山东潍坊人,商丘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机电、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