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四项关键任务
2013-02-15孟娜
孟 娜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又对其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到“十五”末期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10月,教育部在南京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充分表明逐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教育部文件、各地实践经验和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具有三大鲜明特征。第一,目标具有伴生性。以现代化和系统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和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二,主线具有双重性。遵循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衔接和与普教体系相互沟通两条主线。第三,实施体现合作性。表现在中央部委的合作、跨省市的合作、国际项目的合作等多个方面。完善的顶层设计和不断细化的实施路径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筑了可行空间。然而,正当我们对一个新的体系充满憧憬和期盼的时候,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四项关键任务,这些任务的落实程度直接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质量与效果。
一、积极营造适合职业人才成才的文化氛围
文化为行事之先导,在构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首先要积极营造适合职业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建国六十余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职业教育却一直被认为是次等教育,并被多数学生和家长视为终结性教育和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很多具备职业素质天赋的学生在大的文化背景和从众效应的影响下转而投向普通教育。与此相悖,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歧视问题,反而对职业教育给予较高的期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从“制造大国”发展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必须依托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文化氛围的形成分为体系外和体系内两个层面。职业教育体系外部文化氛围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气”,需要通过新闻媒介和网络技术宣传国家技术强国的战略思想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典型案例,在全社会树立人人成才、多元化成才的人才观。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文化氛围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魂”,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培养职业人应具备的思维模式和职业道德;通过艺术课程导入以及文体类课外活动提高职业人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心理援助和职业咨询为职业人提供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和在困境中提升自我的方法。在弘扬正气、内外兼顾、兼容并包、协调发展的现代文化氛围熏陶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才能突破思维局限,实现创新发展。
二、不断优化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教育领域内部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外部环境与教育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家和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早在1925年就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并深切地指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1]职业教育要想进行深层次改革和发展,需要国家相关部委的密切合作,以及在合作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政策和法律环境。
1986年,我国曾成立“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会委员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等11个部委指派相关负责人员构成。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如职业院校学生统一分配工作并且享受“干部待遇”,这种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在民间产生极大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推动了当时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在多个利益相关体重配资源与权利的管理格局下,这种有利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力逐渐弱化,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下降。另人欣慰的是,职业教育即将迎来新的历史拐点,2011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为编制主体,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工信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为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制机制建设关乎事业发展的成败。我们已经清晰的认识到,“目前我国还未能够形成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制度,急需设计和建立一整套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操作性和保障性的,国家层面的制度和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安排。”[2]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法律和政策建设应该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法律建设的核心任务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新修订《职业教育法》,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政府管理职业教育以及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并在财政分配制度、职业资格标准、就业准入制度、学历证书制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员工薪金待遇和培训制度等方面做出刚性规定,更重要的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大《职业教育法》监督执法的力度,确保国家法律的庄重性和制约力。政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完善招生与就业政策让职业教育可以汇聚全国具备职业素质天赋的学生而育之,同时让培养出的各级技能型人才得到公正的薪资待遇和体面的劳动尊严;通过一系列高水平职教师资培养工程培养和塑造职业教育大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通过规范专业学位体系让职业教育学生获得自下而上的求学途径,并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渠道中进行自主选择;通过建设高水平网络学习平台和实体培训机构激发全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并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工作机会和提升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三、努力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衔接
“层次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时空,是职业教育对发展权的呼唤。”[3]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设置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历史传统密切相关。德国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因为德国自然资源匮乏,要想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培养技术工人提升德国制造的品质。美国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外包市场,并且在理念上主张人人获取平等的教育机会,因此,美国的职业教育基础通过向综合高中注入职业教育课程实现,而强化以社区学院为依托的高等职业教育。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低端制造业和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面临现代服务业不断升温、产业结构逐渐升级和人们对高端技术的需求现状,我国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层次结构设计和衔接是及时的和关键的。
鲁昕副部长多次强调,“重点做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衔接’”[4]在“十个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被排在首位,即要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衔接,首先要明确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要以培养何种层次的人才为目标。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思路,遵从经验技能到策略技能的递进关系和职业教育规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基本层级:初等职业教育培养初等技能型人才,获取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本科职业教育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专业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培养高端知识技术创新型人才,获取一个以上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理清各个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衔接的基础条件。当然,在职业教育的宏观概念中也包括职业培训,目前我国职业培训分别在职业院校、独立培训机构和有能力承担职业培训的企业中进行,但是以快速提高人的技能水平为目标的职业培训与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并重,包含全人培养理念在内的职业教育不同,只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能获取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衔接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以下三个点:第一,实现不同职业教育层次衔接体现了人人平等和教育自由的精神,但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个人意愿为基础,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输送不同技术水平的合格人才,不能单纯作为上一层次职业教育的预备阶段。第二,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专业领域都要办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是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需求决定的,“就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来说,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其主导和支柱产业,适度发展一定的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既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5]第三,“中国特色 国际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和内部层次衔接既要以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为基础,又要体现国际视野和包容性。在体系内部层次的衔接中要充分考虑与国际职业教育各个层次衔接的可行性,为中国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搭建国际平台。
四、创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模式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不同的教育类型,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在社会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却发挥着同样的作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构建灵活、互通的“立交桥”,是职业教育增强吸引力的有效途径,是国民教育体系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
针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创新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渠道主要以资源共享、课程渗透、联合培养、招生及学籍制度改革等方面为突破口。资源共享是指不同类型、相同层次的教育在优质教学资源方面的共享,包括师资、网络平台、实训场地等,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唤起未来职业兴趣倾向和拓展资源进行全人培养。如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可以互建优质教学实践基地,以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要为基础进行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渗透分为职业教育面向普通教育进行课程渗透和普通教育面向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渗透两个层面。以前者为例进行说明,职业教育面向普通教育进行课程渗透是指以与家庭生活、前沿行业和个人生存为基本教学内容的职业教育经典课程根据不同年龄层次认知水平进行重新构建,向普通教育各个层次渗透,旨在培养普通教育学生的职业通识性和职业敏锐性,从而扩大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影响力,为技术强国战略进行宣传和引导。目前,职业教育面向普通教育进行课程渗透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的劳动技能课程和普通高校专业课程外包等形式,我们需要以此为基础,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系统化开发、合作平台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与创新。联合培养是指职业教育本科院校与国内外应用型普通高校在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进行联合培养,通过联合培养挖掘两种高校(两个国家)的教育资源潜能,高水平培养高端知识技术创新型人才。一定比例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研究生将成为专业技术领域科学发展的领军人物,引领我国未来技术创新的方向,符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思想。招生及学籍制度改革是指以服务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大职业教育主义”为理念基础,创新招生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畅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学生升学、转学的合理渠道,真正实现普职间“立体”贯通,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攻坚内容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特别是在招生制度改革中要探索实施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选拔途径,以市场调节机制为基础,制定可行性优惠政策,拓展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非应届毕业生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通道;扩大中高职衔接、专本直通、专升普本、乃至优秀中职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教育本科体系或应用型普通本科体系培养的比例。
总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全面、复杂、系统化的工程。体系内部层次衔接与普通教育互通是建设的核心内容,而适合职业人才成才的文化氛围及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不能顾此薄彼。只有客观、科学、分步骤地完成上述四项关键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理念才能深入人心,建设行动才能更加具有执行力度,建设质量才能得到根本保障,建设成果才能让人民满意。
[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3]姜大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把握三个基本问题[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01).
[4]张祺午,李玉静.“十二五”体系年,教育部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J].职业技术教育,2011,(30).
[5]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