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2013-02-15郑丽敏
郑丽敏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郑丽敏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淡化社会的关爱之恩、漠视学校的教育之恩、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都将对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氛围的不佳、学校教育的偏差、家庭教育的薄弱、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不足等等。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措施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而且是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有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感恩教育已成为高校德育的软肋,日渐被当代大学生所遗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笔者拟对此做些探讨。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①。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在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与交往中,有许多情感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感恩便是其中之一。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发现“美好”,并对施恩者心存感激,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可以说,感恩教育的本质任务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1)感恩教育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其实倡导的就是对父母尽孝感恩。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我们可以从亲情感恩延伸到感恩他人、社会,这样既使孝道文化得到了升华,也有助于弘扬孝道文化。
(2)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实效,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追求德育实效,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③,感恩是培养一个人道德行为的起点。学会做人是高校德育中的主要内容,感恩是做人的重要内涵。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从德育的终极目的来说,育人是高校的最高任务。在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可以避免传统高等教育重知识灌输、理论说教,轻情感交流、人文精神的情况,从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也提高了高校德育实效,实现了高校德育目标。
(3)感恩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与成才。世界著名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曾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可见懂得感恩也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与成才,从而获得成功。大学生学习的动机很多、动力也很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有义务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大学生学习动力。以感恩教育为切入口,进而让大学生明白健康成长与成才既是对父母感恩的最好的回报,也是对社会感恩的最好回报,更是社会未来建设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一)淡化社会的关爱之恩
当前,党和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不仅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还建立起高校助学体系,给高校贫困学生减轻了很大负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极大的关怀和关注。目前,社会力量也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资助。然而,有的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应有的感恩意识,不仅没有认识到安定的社会环境是自己能够获得良好学习环境的前提,而且对社会缺乏基本的责任意识和回报意识。
(二)漠视学校的教育之恩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漠视学校的辛勤培育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们不但不承认自己知识的获得与学习的进步凝结着学校的培育和老师的汗水,还一味地抱怨学校的学习环境太差、生活发展条件不够舒适,专业学习枯燥乏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等等。他们进而把这些不满和埋怨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无视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各项规章制度,不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对老师的严格要求置之不理,遇到一点挫折就满腹牢骚,更有甚者采取过激行为。他们对学校和老师无丝毫感激之情,更漠视对其教育之恩。
(三)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
“百善孝为先”,感恩回报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上了大学后就开始忘记父母的含辛茹苦,不听从父母的教诲,无视父母的辛勤养育。他们不仅不愿意去艰苦奋斗,还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把父母当成“提款机”,用父母的血汗钱玩游戏、谈恋爱、追名牌,盲目跟风攀比,任意挥霍浪费,不求上进,荒废学业。
三、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探究
(一)社会氛围不佳导致学生忽视感恩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愈演愈烈,各类缺失诚信的现象层出不穷,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大行其道,已导致整个社会体系危机四伏。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等价值观也涌入中国,影响着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一些大学生开始迷失自我,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得失来衡量,价值观取向日益歪曲,从而变得冷漠,没有了社会责任感,更不懂得感激他人与社会,逐渐忽视了感恩。
(二)学校教育存在偏差致使学生轻视感恩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腾飞,作为人才培养核心机构和社会文明发源地的学校在教育上有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偏差。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很多高校过分注重教学成绩,却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义务教育注重升学,高等教学注重就业,长期以来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使得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成绩成为学校的唯一追求,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使得学生的品德修养得不到引导和教育,久而久之,学校教育的这种偏差得不到纠正,学生便开始轻视感恩。
(三)家庭教育薄弱使得学生不会感恩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然而,在家庭中家长极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使得学生不会感恩。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被百般宠爱,早已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恶习。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但如果一味地宠爱、溺爱子女,就会助长子女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不足使得自己忘记感恩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感恩教育。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得如今的大学生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日益增长,但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缺乏反省以及放松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思想觉悟却出现滑坡、自立意识不强、责任观念也比较淡薄,他们不但不对父母辛勤的养育以及社会给予的关爱表示感激,还处处埋怨父母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不能做到自己要求自己、自己调控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反而去责备怪罪别人,使得自己忘记感恩。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营造感恩坏境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感恩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感恩环境的营造,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左右着大学生的言行,所以能否营造感恩坏境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社会氛围对大学生感恩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社会公德。社会风气是整个社会环境的折射,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对于振奋人们精神,促使人们积极乐观、勤劳朴实、道德高尚以及社会安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
(二)重视学校教育为大学生构建感恩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起到助推的作用。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课堂德育教育,要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课堂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其次,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受到启迪。最后,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感恩教育的载体,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体验感恩、感悟感恩,进而实践感恩。
(三)优化家庭教育为大学生培养感恩情怀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优化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家长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平日里要以身作则,自己要孝敬老人、关爱他人、感恩社会,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进而建立起孩子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之心。其次,家长要用情感对孩子进行启发和诱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可以精选感恩故事讲给孩子听,以此影响、感化、教育孩子,进而激发出孩子的感恩情感。
(四)大学生自己要加强自我感恩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便是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都离不开自我教育。要想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感恩认知能力并将其转化为感恩行动,就应该让大学生进行自我感恩教育。首先,大学生需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正确的自我认识是正确行动的起点,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主动性以做到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并要不断促使自己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大学生要把自己在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感恩的良好品质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这样也就会形成良好的感恩行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夏午.学会感恩[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6]黄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04).
[7]杨波.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2).
[8]谢琴.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教育探索,2012(06).
[9]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光明日报,2003-11-08.
(责任编辑:品风)
G641
A
1008—7974(2013)04—0115—03
2013—03—10
郑丽敏(1987-)女,河南兰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