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贡献
2013-02-15金艳芬
金艳芬
(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列教研室,吉林四平136000)
试论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贡献
金艳芬
(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列教研室,吉林四平136000)
恩格斯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到晚年给布洛赫等人的书信中,对历史唯物论的阶段与国家学说、历史规律性问题和意识形态诸形式和反作用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历史规律;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884年写的《起源》、1888年著的《费论》和1890-1894年间给布洛赫等人的书信中,下面就这几个方面来评述一下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一、《起源》中论述了家庭、阶级、国家的产生及其本质,结束了对人类社会史前史的盲目猜测,填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白
1.1845年,在马恩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确认了原始时代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这种社会制度是建立在公有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指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观点;《资本论》中也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对于其它的问题尚未有系统的理论分析。
《起源》中,恩格斯根据摩尔根提供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系统、科学地阐明了原始时代的民族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征。他认为:氏族的起源和发展是与婚姻、家庭的起源、发展相联系的,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之一,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变换自己的形式的,每一家庭形式又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厉史阶段相适应的,氏族的本质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上,没有私有制和剥削,没有阶级压迫.更谈不上国家和法。所以,它是由氏族、胞族和部落构成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组织形式。
根据原始社会的发展特征,对唯物史观作了补充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来说有两种:一方面是满足衣、食、住、行和维持生产进行的工具的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物质资料的生产体现的是人的主体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力量和水平.人类自身的生产体现的是自然力,血缘关系的力量,是被动的。从历史上看,社会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社会越进步,人的主体性越强,受自然力支配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情况相反。
2.关于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过私有制是从“部落所有制”产生的思想。1852年,马克思给魏德迈的信中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论述了阶级及统治关系的产生的两种途径;《起源》中的探讨则更为系统化了,从论述氏族制度解体的一般经济条件,揭示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由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规律性,着重从社会分工、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的角度来论证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的根源和破坏古老公社的杠杆”。私有制的确立导致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形成.证明了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可能是永恒存在的,它只不过是经济社会特有的现象而已。
3.由于阶级的出现,导致了处理阶级关系事务的国家的必然出现。《起源》系统地论述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指出了国家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它的产生使氏族制度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的方式被地域的划分所取代,消夺了氏族制中代表全民利益的制度,而由某一阶级利益体现公共权力所取代,国家总是社会中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的最高体现。
总之,《起源》为我们提供了史前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线索,也成为后来发展的社会的直接起点。
二、《费尔巴哈论》总结了40年来的哲学斗争,记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区别和联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它在哲学发展中所实现的革命变革
1.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剖析了黑格尔哲学,拯救和改造了他的辩证法,采取了其“合理内核”,把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吸取和继承了其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次明确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这一关系包含着谁为第一性问题和二者同一性的有关理解。恩格斯认为:存在第一性(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意识可以对物质发生认识等等。并通过实践的引入,最终战胜了不可知论。
2.改造费尔巴哈的旧唯物论哲学,阐发了历史唯物论,使辩证法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反杜林论》、《费论》等著作中恩格斯概括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在《费论》中的概括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论没有能够达到历史中的唯物主义的原因时,恩格斯认为:他们停留在历史活动表面的动机探索上,某个杰出人物的作用、思想的支配上,由此只能得出历史是偶然因素堆积的结论。因为每位的思想和观点都不可能是完全一祥的。要贯彻唯物论必须进一步寻找动机背后的动机,即产生这些思想意识的原因,因此追究到了社会经济条件,这时才找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特别强调了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不管表面上看起来它们离经济有多远.但实质上却都是受经济制约的。
三、恩格斯在晚年书信中批驳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篡改和歪曲的一些人的观点,全面地阐述了经济与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早期,马克思恩格斯为反对各种唯心史观,比较重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地位,较多地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主导作用,而对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则论述得不够充分。致使到了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机会主义者以此为借口故意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厉史唯物论,认为其只承认经济因素的先在性,而不承认上层建筑诸内容的意义。
2.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给布洛赫的信中针对上述问题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指出经济因素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因素是第二性的,它的性质、状况、发展、变化最终由经济墓础决定,但是它一经产生,所具有的独特发展规律又决定历史斗争的特点和特殊形式,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意识一旦由一定的经济条件产生出来以后,便具有独立性、本身的继承性、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种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唯物史观不但是科学的理论,也是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
恩格斯在晚年对厉史唯物主义的捍卫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工作,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再次得到了升华。关于阶级和国家的学说,关于历史规律性的特点以及意识形态能动作用的思想使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各种机会主义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进攻。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展示了光辉前景,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想理论武器和方法论指南。
[1]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滢桥)
B307
A
1008—7974(2013)05—0082—02
2013—06—10
金艳芬,女,吉林农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