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优化名人赠书效应的策略探讨
——以南京师范大学刘麟生、徐复教授赠书为例

2013-02-15宗瑞冰

图书情报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赠书藏书名人

宗瑞冰 刘 栋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 210097)

·资源建设·

图书馆优化名人赠书效应的策略探讨
——以南京师范大学刘麟生、徐复教授赠书为例

宗瑞冰 刘 栋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 210097)

图书馆名人赠书无论是对图书馆,还是对捐赠者本人、图书馆读者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刘麟生、徐复教授赠书为例,从四个方面论述图书馆如何对名人赠书进行收藏、管理、研究、开发和利用。

名人赠书 图书馆 刘麟生 徐复

目前,关于赠书的研究论文很多,但专门针对名人(尤其是著名专家、学者)赠书的讨论却不多见。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私人精心收藏的文献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兴趣爱好而专门搜集的书籍,具有专业性强和覆盖全面等优势。他们的赠书可以有效地扩充图书馆的馆藏,甚至弥补某些学科馆藏文献的不足;而其中一些专家、学者捐赠的早期文献,如线装古籍、碑帖拓片、民国旧书等具有较高保存和研究价值,对图书馆更是意义非凡。因此,加强对著名专家、学者赠书的收藏、管理与整理、分析对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名人赠书的意义与价值

图书捐赠工作是图书馆收集珍贵图书、丰富馆藏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缓解购书经费严重不足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其中名人尤其是著名专家、学者的赠书,更是意义非凡。

首先,对图书馆而言,名人赠书丰富和扩充了馆藏,甚至弥补了馆藏文献的缺憾与不足。一些著名专家、学者捐赠的珍贵手迹稿本、珍本,使图书馆获得了珍稀资源,提高了社会对图书收藏单位的认知度。如2010年10月周勋初先生捐赠广陵版《全唐诗》线装本珍藏本给南京大学文学院,这套书成为继陈独秀狱中手书之后,南大文学院的另一件“镇院之宝”。

其次,专家、学者捐赠私人藏书给图书馆,能最大化地发挥图书馆“藏以致用,以用促藏”的藏书理念,促进学术的进步。许多私人收藏的稿本、家谱类文献,多藏于私家,秘而不宣,亦不流通,一般读者很难借到,成为多年来困扰学术研究者的最大苦恼,也是制约学术开放、发展的“肿瘤”,更与图书“藏以致用”的收藏观念相悖。如果私家藏书捐赠予图书馆,图书馆设专门书库庋藏,有统一阅览规则,可以最大程度地为读者提供方便,免去了读者查找资料的诸多不便与车马劳顿之苦,无疑对学术交流、开放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三,对藏书者而言,捐赠图书的行为使图书的使用价值实现最大化,图书的生命和使命得以延续,更为有效地避免了书籍的散佚。我国书籍散佚现象历来都比较严重,如两宋是中国出版史上最为灿烂和辉煌的年代,“两宋316年间刻书出版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官私刻书1万余种,印数当以百万千万计。……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迄今就中国辖区所藏宋刻完帙、复本、残本通计超不过1 200部,可谓万不存一。”[1]许多私家藏书因重收藏轻流通、传承不守、偷盗抢掠等人为因素以及战争之乱、水火之灾、虫蛀霉烂等自然因素导致散佚更为严重。纵观历代藏书之家,除了明代的范钦藏书制定了严格的藏书制度,藏书长达四百余年外,其余大都在数年以至百年左右就已烟消云散。近年来随着国家古籍保护计划的深入开展,现在的图书收藏单位较之私人收藏条件相对比较完善,有专门的书库、管理人员,如古籍书库还有专门的恒温恒湿设备、专业的修复人员等等,这些条件的完善不仅能有效地避免书籍的散佚,更能极大地延长图书的寿命。

鉴于历史上频频发生的私家藏书之厄,如今更多社会人士倾向将私人藏书捐赠给专门的图书收藏部门。以南师大图书馆为例,每年都能接受大量读者的赠书,其中不乏名人赠书,如1981年侨居美国的刘麟生教授的遗孀林国珍女士将刘麟生教授的书籍以及手稿等赠予南京师范大学,目前收藏于南师大图书馆。再如,徐复教授于文革前后将自己所藏的一百多种一千多册线装古籍赠予南师大图书馆。兹逐一评述,以探讨未来图书馆在名人赠书管理利用方面的努力方向。

2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刘麟生、徐复教授赠书评介

刘麟生(1894-1980),字宣阁,笔名春痕、宣阁,安徽无为县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系,曾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辑。1927年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1947年任驻日代表团技术专员,后赴台湾。后又定居美国,1966年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1970年移居旧金山,1980年病逝。1916年刘麟生曾跟南社发起人之一——虞山庞檗子学作词,对诗词颇擅长,世界书局曾出版他的《词絜》、《中国诗词概论》、《古今名诗选》、《春灯词》等书,被誉为安徽著名词人。刘麟生对文学也有研究,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论》、《骈文学》、《中国骈文史》、《骈文研究法》、《清代骈文作家》等专著。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写作勤奋,除创作外,还兼搞翻译,译著有《朗伯罗梭氏犯罪学》、《乌托邦》等。抗战期间,他辗转四川等地,以卖文为生,代写对联、碑文、扇面,与周瘦鹃、曾虚白等人齐入书法家行列。总之,刘麟生在近代史上多个领域都卓有建树,是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之人。他所遗赠予南师大遗书遗物中有书籍33种,另外还有手稿、字轴等物。其中他个人的著述有16种,包括《茗边词》(1966年刘氏手稿景印本)、《春灯词》、《春灯词续刊》,以及手稿《茗边词续集》、《燕居賸语卷十三至卷十五》(1967年至1979年手稿)、《应酬聊语集腋》(1966年至1979年手稿)、《春灯词续集手稿》(民国二十九年至民国三十八年手稿)、《茗边词续集》(1967年至1979年手稿)等。这些手稿未经刊行,是研究刘麟生词学创作以及文学思想的最原始文献资料。

徐复(1912-2006),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黄侃先生,攻读文字、音韵、训话之学,精研古代典籍,学识深湛。1935年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研习《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和《广雅》。翌年2月,至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向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问学,专治乾嘉以来朴学家的著作,深有所得,成就卓著。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卓著,主要集中在训诂学、校勘学、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等方面,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文献学家和辞书编纂家。徐复教授赠南师大图书馆古籍书100多种计约1 000多册,涵盖经、史、子、集、丛五部,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经部17部,史部33部,集部27部、子部6部,其中明毛氏汲古阁刻本的《南唐书》、清康熙五十一年凤翽堂写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笺注》、清乾隆间刻本《榕城诗话》、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新刊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尤为珍贵。

上述两位专家的赠书在南师大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建设,以及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如徐复教授的赠书中,有多种是南师大图书馆以前未收之书,且具有相当的版本学的价值。其中《南唐书》南师大图书馆原存清刻本,而徐复教授赠书系明汲古阁刻本,颇具版本价值。他捐赠的集部古籍中,清乾隆间刻本《榕城诗话》、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新刊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清康熙三十二年青门草堂刻本《邵子湘全集》等,也已被列入善本的行列。而刘麟生教授的手稿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方面。众所周知,南京师范大学历来是词学研究重地,已故著名词学家唐圭璋先生以及当代词学大家钟振振教授都在这里耕耘多年,年轻学者曹辛华教授近年来致力于民国词学的研究,成果卓著。刘麟生所赠稿本是研究其词学创作、词学观念的第一手资料,且其中孙人和编选的《宋词选》中录有刘麟生手批语数则,如周邦彦的《玉烛新》刘批曰:“晕酥砌玉高甚,生新未详出处。”又《宋词续选》中录吴文英词《三殊媚·过都城旧居有感》,刘麟生旁批曰:“清语,有清真遗意。”这些珍贵的批语是研究刘麟生词学批评思想的主要文献。刘麟生手稿与藏书的入驻,无疑更加光大了南师大词学研究之门楣,亦必将为民国词学研究领域的拓荒与积薪增光添彩。

3 图书馆对名人赠书的收藏管理与研究利用

捐赠者将图书资料捐给图书馆后,希望图书在专门的收藏单位得到妥善保管和流传,实现图书价值的最大化。著名学者、名人的赠书,其收藏与学术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因此对图书馆而言,收藏管理与研究利用名人赠书尤为重要。

首先, 对名人赠书要有所选择地设置捐赠陈列室或者书柜,编目处理时宜设立专门赠书目录。许多图书馆在处理赠书(尤其是名人赠书)的入库排架时,一般采取专柜专架甚至设立专门的阅览室陈列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珍贵的赠书较为妥帖,既能保持专家学者学术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有利于读者集中检索、利用赠书。但不宜一刀切地采用专室、专柜陈列的方式,因为赠书单独存放,读者容易遗漏赠书阅览室或赠书专柜专架。而且不同文种、不同专业的赠书存放在一起,不便于读者利用。“违背了图书馆‘藏以致用,以用促藏’的藏书建设方针,给读者利用图书带来诸多不便,降低了赠书的利用率,而且也增加图书馆管理上的压力。”[2]因此,赠书量小的名人赠书则不宜采用专门的书柜保管。有些图书馆在名人赠书的编目处理上,没有赠书的专门目录,赠书分散入库后,就很难再找出来,不利于名人赠书宣传和赠书利用情况的了解。上文中所举两位教授的赠书,因系珍贵文献且较为系统专业,南师大图书馆即采取了专柜保管与专号编目的形式。如对徐复的赠书,南师大图书馆专刻印章“徐复教授赠书”一枚,钤于每种书之卷首首页,以彰显赠书的特殊来源和收藏历史。在管理方面,南师大将这些赠书按经、史、子、集、丛分类编号收入古籍线装书库,设专柜保管收藏。

其次,图书收藏单位宜根据名人赠书的规模和质量定期举办著名专家学者赠书专题展,可以采用书展、书影图片展以及专题报告或者出版图录等形式,在报纸、网站等多媒体上做宣传。这样既为赠书者的楷模作用做了宣传,以此吸纳更多的专家学者赠书;同时又扩大了图书收藏单位以及赠书的社会影响力,为社会文化建设做贡献。如凤凰传媒集团2012年12月即在南京规划展览馆举办了“过云楼藏书”回归江南特展,并计划与南京图书馆共同举行过云楼藏书合璧展,使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的过云楼藏书集中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是收藏界更是文化界一大盛事,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展览期间很多市民慕名前去参观。

第三,图书馆宜建立专门的赠书网站或资源库,包括网上赠书系统以及读者检索阅览系统,甚至进一步建立有关名人赠书的专题全文电子资源库,以彰显图书收藏单位的特色,扩大社会影响力。赠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使捐赠者有荣誉感,让图书馆有自豪感,还可以让社会提升对图书馆的认知度;同时还能方便读者,有利于专题珍贵文献资料的保存和利用。在名人赠书系统建设方面,中南大学图书馆开发设计的“湘雅赠书文库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清华大学开发的“毕业生赠书系统”[3]可以借鉴。在此方面南师大图书馆也有不少举措,如建立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捐赠”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在后台将赠书信息直接录入系统中,摆脱了传统电子表格的记录方式, 既规范又不易丢失[4];再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专门设立“李旭旦、陆漱芬数字阅览室”,用来集中存放、展示两位先生的著作、手稿等珍贵资料。但是迄今专门的赠书系统在很多图书馆并未得到普遍重视,其推广和应用还需要加强。进一步建立专门的名人赠书全文电子资源库,理应成为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图书馆在数字资源购买和竞争中的优势和话语权,更是未来图书馆自身资源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其四,图书馆应加强对名人、专家学者赠书的宣传、整理以及研究、利用。图书收藏单位可以召开赠书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会,学科馆员还可以根据赠书为相关学科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及将名人赠书整理出版等。专家、学者个人精心收藏的文献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兴趣爱好而专门搜集的书籍,专业性强;而且许多书籍中记录了学者名家的批语题跋,手稿本亦未经刊行,更具研究价值。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应该基于这些珍贵文献,发挥积极作用。如可以在跟踪了解相关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为科研提供有价值的课题科研,指导研究者“从学者角度出发研究其学科研究的方向、重点,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全面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等”[5]。另外,将名人赠书整理后出版发行也是一种有效的扩大名人赠书影响力的手段。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著名史学家、暨南大学教授陈乐素先生引荐,章氏后人将章太炎先生生前藏书分批捐赠给暨南大学,由暨南大学永久收藏。2012年齐鲁书社即出版了王彦坤、李恩庆、易淑琼整理的《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精选了章太炎藏书中有着重要学术价值的太炎先生题签手迹、少量与太炎先生交往的名人手迹等成果,非常有研究价值。暨南大学还计划建立章太炎藏书及研究文献数目数据库,整理研究章太炎秘藏,公之于众。这些举措促进了学术研究、扩大了社会影响,值得有名人赠书的图书收藏单位学习和借鉴。

4 结语

鉴于名人专家学者赠书具有重要的文献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图书馆应当大力宣传引导、说服动员各类专家、学者(尤其是那些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各类学者,他们所藏的图书专业性很强,这类型的图书资料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往往很高)在他们离休退休之后,将自己收藏的图书资料或科研成果,无偿捐献或部分折价出售给图书馆,使这部分书刊资料、科研成果得以妥善保存,流传后世,为更多的读者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1] 本刊记者, 李致忠. 中国古籍保护与利用[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1):1-3..

[2] 吴建平. 高校图书馆赠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 图书馆杂志,2006(11):37-38.

[3] 韦庆媛,张 蓓,陈杰渝,等. 网络环境下接收赠书模式探析——清华大学图书馆毕业生赠书系统设计实践[J]. 图书馆建设,2007(5):101-103.

[4] 冯 青. 高校图书馆接受赠书工作探讨[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05-107.

[5] 肖 卓. 私人赠书与图书馆发展[J]. 新世纪图书馆,2007(1):80-82.

(责任编校 田丽丽)

StrategiesforOptimizingtheEffectsofCelebrities’DonatingBookstoLibraries:TakingtheCaseofProfessorLiuLinsheng’sandProfessorXuFu’sDonatingBookstoNanjingNormalUniversity

Zong Ruibing, Liu Dong

Library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Celebrities’ donating books to the libra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the library, but also to the donators themselves and the readers. Taking the case of Professor Liu Linsheng’s and Professor Xu Fu’s donating books to the Library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present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collect, manage, study, exploit and utilize the donated books from four aspects.

celebrities’ donating books; library; Liu Linsheng; Xu Fu

G253

宗瑞冰,女,1978年生,馆员,发表论文6篇;刘 栋,男,1982年生,馆员,发表论文4篇。

猜你喜欢

赠书藏书名人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严肃 热烈 履责 收获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
赠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