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历史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研究
2013-02-15李莉
李 莉
(白城师范学院 图书馆,吉林 白城 137000)
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史,在草原文化中凝聚着草原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历史底蕴,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对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研究,有助于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图书馆作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强化图书馆文化建设,构建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将能够为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发扬提供平台、媒介,提升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的实际应用水平.
1 “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内涵
吉林西部草原是指位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交界处的地域,历史上,在这片广阔的大草原上,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围绕畜牧业而发展的文化,被学术界称之为吉林西部草原文化.草原游牧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通常来讲,草原游牧民族文化是指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地区的部落和民族持续、创造出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包括了草原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文学和艺术成果等等,总体来讲,草原游牧民族文化是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一种综合性文化.
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就在于他的融合和包容,中华文化是在不断构建的过程中发展和发扬的.
2 “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1)将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推上新台阶.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不仅长期有效地积累和保存地方史料,而且有利于形成馆藏特色,促进特色资源建设.
(2)特色数据库因利用网络为管理平台,建立了完备的检索系统,在提高用户满意率、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发挥地方文献资源更大的社会效益及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策略和实现
3.1 特色数据库建设策略
(1)从图书馆文化建设角度看构建特色数据库的策略.构建特色数据库是传承和发扬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记载和人文记载.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加以研究和推广,进而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平台框架,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来讲是非常有益的事情,同样当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被更加广泛的加以研究,获得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后,通过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合理开发利用,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和反复循环的模式.
(2)全面打造网络图书馆数据库,丰富区域特色馆藏文献.目前对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主要有实地考察和人文研究、文献研究等几个方式,现阶段对于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框架已逐步形成,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并不能称之为丰富,现有图书馆馆藏资料并不能完全满足于开展创新研究之用.一方面,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并没有能够实现数字化,虽然联机编目已经能够实现快速查询文献功能,但大部分的文献资料并没有被有效的网络化,既无法通过在线阅读去获取相关文献资料,这对于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项目来讲,在文献查阅的阶段就会浪费很多时间,无法有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资源,没有被有效收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非常普及,当前还有很多图书馆并没有将网络文献作为收藏的对象,这也就导致了一些有价值的网络文献资料,无法被研究和使用.
全面打造网络图书馆数据库对于丰富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馆藏文献来讲意义重大,当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文献被有效的数字化,人们想要查阅相关资料,只需要登录网络图书馆就可以实时查看到相关的文献资料了,使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利用价值被大大提升.
(3)突出特色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数据库.为进一步构建特色数据库,打造具备特色的数据库,可以考虑,首先在馆藏文献中加大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研究书目的引进,使草原文化的相关文献成体系,便于读者阅读和加以研究.同时以图书馆文化建设为契机,在区域范围内定期举办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研讨会和交流会,营造一个文化氛围,促进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当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融入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对传承和发扬这一历史文化来讲是意义非凡的,同时特色数据库得以应用,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2 特色数据库的建构和实现
(1)建构原则.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以馆藏信息资源科学化、合理化的组织为核心,以信息集成与服务集成、资源建设三位一体为显著特征,以资源共享为目标.将实现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为技术支撑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将实现以开展更完善、更深层次的、知识化服务,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得所需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相关资源.将实现建设完整的区域特色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图书馆的桥梁作用.在特色数据库中,使读者获取最新的第一手资料,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从而逐步地将深层次的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全过程中.
(2)特色数据库类目建设目标.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资源以游牧民族为主题,围绕草原畜牧业经济生产、生活方式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草原物质文化,草原精神文化,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文化,草原文化史论,草原文化区域分布,草原考古学文化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文化涵盖面积广泛,各文化间交错杂糅,因此,通过构建多学科相互交融的馆藏特色数据库对草原游牧民族进行深入研究来探索凝结千百年来草原民族智慧的历史创造,发掘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揭示其中个性化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数据库的类目结构可以分为: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类目、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物质文化类目、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类目、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文化类目、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史论类目、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宗教文化类目.
①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类目:金代文学研究、宋辽夏金元时期政权关系研究、蒙古学研究、科尔沁博文化研究.②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物质文化类目:吉林西部草原回族清真寺建筑文化研究、吉林西部草原民族游猎文化研究、马头琴文化研究、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美术资料·文物考古.③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类目:蒙古文字词论文资料汇编、蒙古语语言文字计算机信息化论文汇编、清朝与蒙古各部的关系研究、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居住研究.④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文化类目.⑤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史论类目:东北回族文化参考资料、中国东北草原文化汇序、契丹语言文字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研究资料.⑥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宗教文化类目:蒙古族萨满信仰研究、满族萨满祭祀及相关习俗、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的产生、演变、发展历程研究
3.3 科学建库
(1)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首先以为学校草原文化研究中心文献信息资源为依托,加强纸质资源转化电子资源的转换力度,使电子资源量逐级增长,形成有特色的自建数据库资源体系.
(2)在数字资源逐渐增多的同时,针对单一检索系统对资源揭示不足、不利于资源利用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一个数字资源整合利用平台,将学校所有馆藏电子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统一检索,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
(3)深化服务.依赖图书馆信息门户网站,通过特色数据库和图书馆门户网站,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得所需的相关资源,了解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沿动态信息.
(4)建设完整信息更新制度,发挥图书馆员的桥梁作用.
特色数据库在资源利用方面整合各类自建、网络、数据库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根据不同读者的要求,深层次对资源进行分析,向基于不同需求的各类对象提供服务;为读者提供连续的、专题性质的资源,形成集成化的特色数据库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中发挥特色优势,充分挖掘特色资源的潜力,以特色资源带动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数据库信息推送界面中,通过构建和推送最新学术研究热点和学科导航等联系相关资源,使读者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
3.4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使用规范
(1)优先处理读者需求.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这样的特色决定了它以研究草原文化的相关研究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比如高等院校师生、研究草原文化的专家、从事草原旅游行业的人员、草原旅游政府部门职员等等,但是这些服务对象的知识水平、工作性质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在文献信息的需求方面一定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个情况,数据库相关的建设一定要把读者需求作为工作导向,以展开深入调研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各类读者各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以提高数据库的使用价值,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
(2)吸取特色信息,保证文献信息资源质量.吸取特色信息主要是要做到两点:首先对于有特色的信息资源要优先开发;其次在选择特色数据库文献信息时要有自己的重点以及特色,并尽可能做到开发信息要规模化、标准化;提高特色数据库的网络点击率.
(3)注重使用的方便性和实用性.特色数据库里面所能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还要提升能用户使用时的方便性和及时性.要做到这一点,在一开始建设数据库的同时,就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用户在实际使用数据库时会遇到的一些具体情况.数据库建设者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比如设置多种检索途径等,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查询、发挥数据库应有的功用.
(4)加强数据库管理和维护,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数据库系统开始运行并不等于工作结束,此时,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系统的工作要及时开展,确保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作也是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工作内容具体包括:及时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及时维护数据,通过不同用户的各类反馈信息,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替换、删除、修改和整理.数据库能否安全运行,是建设数据库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必须要做到能够同时保障系统运行及信息的双安全.
4 结语
草原游牧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历史的瑰宝,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播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好的事,从实质意义来讲保护传统文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将图书馆文化建设与传播和传承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是发挥现有图书馆资源效应和丰富图书馆功能的合理选择.依托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技术,能够使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获得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并使公众能够通过图书馆这个公共性共享平台获得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相关知识,当广大文化爱好者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吉林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后,这一文化资源将获得更为深入的挖掘和更为广发的传播.
参考文献:
[1]Dimosthenis.L.Giokas,Glen.T.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empirical zone settling velocity parameters based on sludge volume index using a unified settling characteristics database[J].Water Research,2003,37(16):3821-3836.
[2]刘德林.草原文化的现代化挑战[C]//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10.
[3]裴微微,聂华,马芳珍.北京大学图书馆英文网站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03).
[4]赵芳志.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广阔舞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