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库全书》焦公资料集录
——兼谈《四库全书》及类书的使用

2013-02-15

图书情报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类书四库四库全书

汤 水 源

(江苏大学图书馆 镇江 212013)

·古籍研究·

《四库全书》焦公资料集录
——兼谈《四库全书》及类书的使用

汤 水 源

(江苏大学图书馆 镇江 212013)

以“焦公资料搜集”为例,详细列举搜集到的原始与引用资料,介绍《四库全书》及类书的编制体系及使用,并论及读书治学方法和读者服务技巧。

焦公 四库全书 类书 读书治学 读者服务

焦山是江苏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旅游胜地之一。去过焦山的人几乎都知道焦山之名的来历和焦公的故事。从史料可知,北宋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二月四日,当朝皇帝宋真宗特颁“诏令”-《赐汉故隐士焦光明应公敕》,“朕临御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yì]安,元元蒙福,四海恬然,颇称隆平之世。迩者染疾未瘳,忽梦老人入殿,自谓‘东南隐者焦光,持丹奉献。’梦觉即愈。询之近臣,曰:光乃汉末高隐,遨游天堑,洞隐樵山,甘贫乐道。昔以三诏不起,廉节自持,虽万锺而难移,抚川流以自得,观泌水以陶情。不但福佑于国,抑且惠及于民。封功报典,理之所宜。凡本山田地、差役,一概优免;有司春秋祭奠,以为永锡之报。无负朕意,副所愿焉。”[1]252-253

焦公果真是位经常“出入宫殿”,甘愿为帝王“奉献”的人吗?1999年新编《焦山志》(以下简称《新志》)引用史料介绍了焦公其人“奇事”,主要篇目有:(汉)蔡邕《焦君赞》、(晋)皇甫谧《高士传》、(晋)葛洪《焦先传》等。我国清代编纂的最大丛书《四库全书》,不仅收录上述数篇有关焦公的原始资料,还有百种图书转抄、摘录有焦公资料。由此可见,焦公在我国古代,尤其在隐士文化领域,很具有影响力。

《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类书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古籍保护与传承,发挥了重大作用,可谓功不可没。1987年,在海峡两岸有识之士和文化人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以下简称《四库》),国内许多图书馆都收藏有这1500册的“大书”。书是为了用的,《四库》的使用以及如何提高其利用率,为许多图书馆员和专家学者所关注。笔者想通过“焦公资料搜集”这一实例,来探讨《四库》及类书的使用,挖掘古文献的利用价值,开展专题、转置和嵌入式等深层次服务,以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水准。

1 《四库》中焦公的原始史料

例1《蔡中郎集》 汉蔡邕(公元133-192)撰。“焦君赞”:猗欤焦君,常比玄墨。衡门之下,栖迟偃息。泌之洋洋,乐以忘食。鹤鸣九皋,音亮帝侧。乃征乃用,将受衮职。昊天不吊,贤人遘慝。不获一志,并此四国。如何穹苍,不照斯域。惜哉朝廷,丧兹旧德。恨伊学士,将何法则。(《四库》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第1063册,223-224页)

例2《博物志》 晋张华(公元232-300)撰。卷五方士:近魏明帝时,河东有焦生者,裸而不衣,处火不燋,入水不冻。杜恕为太守,亲所闻见,皆有实事。(《四库》子部,小说家类,琐记之属,第1047册,592页)

例3《高士传》 晋皇甫谧(公元215-282)撰。卷下“焦先”:焦先,字孝然,世莫知其所出也,或言生汉末,及魏受禅,常结草为庐于河之湄,独止其中。冬夏袒不着衣,卧不设席,又无蓐,以身亲土,其体垢汗皆如泥滓。不行人间,或数日一食。行不由邪径,目不与女子迕视。口未尝言,虽有惊急,不与人语。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后百余岁卒。(《四库》史部,传记类,第448册,113页)

例4《三国志卷十一·管宁传附焦先》 晋陈寿(公元233-297)撰,宋裴松之(公元372-451)注。注引二:《高士传》曰:世莫知焦光所出,或言生乎汉末,自陕居太阳,无父母兄弟妻子。见汉室衰,乃自绝不言。及魏受禅,常结草为庐于河之湄,独止其中,冬夏恒不著衣,卧不设席,又无草蓐,以身亲土,其体垢污皆如泥漆,五形尽露,不行人间。或数日一食,欲食,则为人赁作,人以衣衣之,乃使限功受直,足得一食辄去,人欲多与,终不肯取,亦有数日不食时。行不由邪径,目不与女子逆视,口未尝言。虽有惊急,不与人语。遗以食物皆不受。河东太守杜恕尝以衣服迎见,而不与语。司马景王闻而使安定太守董经因事过视,又不肯语,经以为大贤。其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不以为病,人莫能审其意度。年可百岁余乃卒。

或问皇甫谧曰:“焦先何人?”曰:“吾不足以知之也。考之于表,可略而言矣。夫世之所常趣者,荣味也;形之所不可释者,衣裳也;身之所不可离者,室家也;口之所不能己者,言语也;心之不可绝者,亲戚也。今焦先弃荣味、释衣服、离室家、绝亲戚、闭口不言,旷然与天地为栋宇,暗然合至道之前。出群形之表,入玄寂之幽,一世之人不足以挂其意,四海之广不能以回其顾。妙乎!与夫三皇之先者同矣。结绳己来未及其至也。岂群言之所能仿佛,常心之所得测量哉!彼行人所不能行,堪人所不能堪,犯寒暑不以伤其性,居旷野不以恐其形,遭惊急不以迫其虑,离荣爱不以累其心,损视听不以污其耳目。舍足于不损之地,居身于独立之处。延年历百,寿越期颐,虽上识不能尚也。自羲皇已来一人而已矣。”(《四库》史部,正史类,第254册,229-230页)

注 皇甫谧《高士传》,《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六卷,《旧唐书·经籍志》为七卷,《新唐书·艺文志》增至十卷,《宋史·艺文志》亦录十卷。可今存本仅三卷,而“四库本”只有上下两卷共28页。该书经历由不断发展壮大到逐渐缩减的过程。对如此变化,学界有其共识,史籍在传播过程中,变则远大于不变。因而这就要求专家学者必须充分搜寻、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比较、鉴别后作出正确选择,从而获得可信可靠的结论。

从例3和例4可知,《高士传·焦先传》二个版本差异颇大。《新志》选载的是例4。这一史料约620字。有人又将其分为两部分:从“世莫知”至“百岁余乃卒”这300字为“焦先传”,后320字则为“焦先论”。通常所见皇甫谧《高士传》仅有传而无论。

例5《神仙传》 晋葛洪(公元284-364)撰。卷六“焦先”:焦先,字孝然,河东人也。汉末关中乱,先失家属,独窜于河渚间,食草饮水,无衣履。时太阳长朱南望见之,谓之亡士,欲遣船捕取。同郡侯武阳语县,此人狂痴人耳,遂注其籍,给廪,日五升。人皆轻易之,然其行不践邪迳,必循阡陌,及其抢拾,不取大穗。饥不苟食,寒不苟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至乃出。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而草蓐其上。至天寒时,构火以自炙,呻吟独语。太和、青龙中,尝持一杖南渡,河水泛涨,辄独云:未可也!由是人颇疑不狂。所言多验,佥谓之隐者也。年八十九终。(《四库》子部,道家类,第1059册,290页)

例6《太平广记》 宋李昉(公元925-996)等奉敕编撰。卷九◎神仙九:焦先者,字孝然,河东人也,年一百七十岁。常食白石,以分与人,熟煮如芋食之。日日入山伐薪以施人,先自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负薪以置人门外,人见之,铺席与坐,为设食,先便坐。亦不与人语。负薪来,如不见人,便私置于门间,便去,连年如此。及魏受禅,居河之湄,结草为庵,独止其中。不设床席,以草褥衬坐,其身垢污,浊如泥潦。或数日一食,行不由径,不与女人交游。衣弊,则卖薪以买故衣着之,冬夏单衣。太守董经,因往视之,又不肯语。经益以为贤。彼(后)遭野火烧其庵,人往视之,见先危坐庵下不动,火过庵烬,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又更作庵,天忽大雪,人屋多坏,先庵倒。人往不见所在,恐已冻死,乃共拆庵求之,见先熟卧于雪下,颜色赫然,气息休休,如盛暑醉卧之状。人知其异,多欲从学道,先曰:“我无道也。”或忽老忽少,如此二百余岁,后与人别去,不知所适。所请者竟不得一言也。出《神仙传》。(《四库》子部,小说家类二,异闻之属,第1043册,51页)

注 从例5和例6可知《神仙传·焦先》也有二个版本。例5《神仙传》介绍焦先仅有234字,而《太平广记·焦先》则用了376字;这不仅字数增长了1.6倍,焦公年龄也从89岁延长至200余岁。对此,《神仙传·提要》已经告诫人们,对“转相沿用”传说或小说,“不必一一核其真伪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人对《太平广记》有过较高评价,鲁迅先生认为其收集古代小说较全,且有取材完备和分类清楚两大好处。

《新志》选载的葛洪“焦先传”是《太平广记》本。

例7《三国志卷十一·管宁传附焦先》 注引一:时有隐者焦先,河东人也。《魏略》曰:先,字孝然。中平末,白波贼起,时先年二十余,与同郡侯武阳相随。武阳年小,有母,先与相扶接,避白波,东客扬州取妇。建安初来西还,武阳诣太阳占户,先留陕界。至十六年,关中乱。先失家属,独窜于河渚间,食草饮水,无衣履。时太阳长朱南望见之,谓为亡士,欲遣船捕取。武阳语县:“此狂痴人耳!”遂注其籍。给廪日五升。后有疫病,人多死者,县常使埋藏,童儿竖子皆轻易之。然其行不践邪径,必循阡陌;及其捃拾,不取大穗;饥不苟食,寒不苟衣,结草以为裳,科头徒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去乃出。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至天寒时,构火以自炙,呻吟独语。饥则出为人客作,饱食而已,不取其直。又出于道中,邂逅与人相遇,辄下道藏匿。或问其故,常言“草茅之人,与狐兔同群”。不肯妄语。太和、青龙中,尝持一杖南渡浅河水,辄独云:未可也!由是人颇疑其不狂。至嘉平中,太守贾穆初之官,故过其庐。先见穆再拜。穆与语,不应;与食,不食。穆谓之曰:“国家使我来为卿作君,我食卿,卿不肯食,我与卿语,卿不应我,如是,我不中为卿作君,当去耳!”先乃曰:“宁有是邪?”遂不复语。其明年,大发卒将伐吴。有窃问先:“今讨吴何如?”先不肯应,而谬歌曰:“祝衄祝衄,非鱼非肉,更相追逐,本心为当杀牂羊,更杀其羖邪!”郡人不知其谓。会诸军败,好事者乃推其意,疑牂羊谓吴,羖谓魏,于是后人佥谓之隐者也。议郎河东董经特嘉异节,与先非故人,密往观之。经到,乃奋其白须,为如与之有旧者,谓曰:“阿先阔乎!念共避白波时不?”先熟视而不言。经素知其昔受武阳恩,因复曰:“念武阳不邪?”先乃曰:“已报之矣。”经又复挑欲与语,遂不肯复应。后岁余病亡,时年八十九矣。

注 例7和例4原本为一篇章,笔者为比较版本、文字之差异而拆分。《新志》将例7加标题为“鱼豢·焦先传”。这一史料曾被《中国经济通史》和“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作引证使用。

2 《四库》“类书”所引焦公资料

《四库》子部“类书类”,从第887到1 034册,共148册,有63种之多,平均每种为2.35册。其实类书所占篇幅远超《四库》的十分之一。原因是许多“类书”被分入了其它类属,如被赵含坤编著的《中国类书》视为类书的《文选》《太平广记》《补注古文苑》等匀被分入它类。我国古代先贤圣哲十分重视类书的编纂和使用,除“辨章学术、考竟源流”和保存文献资料外,其工具性确能为阅读欣赏、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所利用。介绍《四库》和类书的文章资料很多,我们在此仅选用唐代《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太平御览》,清代《御定骈字类编》和特选《古文苑·章樵注本》等书,就其所收“焦公资料”作一呈现,以便增强我们对类书的感性认知,进而有兴趣深入了解或探究其结构体系等。

例8《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公元557-641)等奉敕撰 (《四库》子部,类书类,第887-888册)

(1)卷二◎天部下○雪雨霁雷电雾虹◇雪 皇甫谧《高士传》曰:焦先。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大雪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

(2)卷三十六◎人部二十○隐逸上◇隐逸上[赞]后汉蔡邕“焦君赞”。见例1。

(3)卷六十四◎居处部四○宅舍庭坛室斋庐道路◇庐 皇甫谧《高士传》曰:世莫知焦先所出,或言生汉末,无父母兄弟,见汉衰,乃不言,常结草为庐,冬夏袒露,垢污如泥,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大雪,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

(4)卷八十◎火部○火烽燧灯烛庭燎灶薪炭灰烟◇薪炭灰 《神仙传》曰:焦先日入山伐薪以布施,先从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

注 《艺文类聚》100卷,所引多为文学作品,故名。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武德七年(624)成书。全书分46部类727子目。“事居其前”,均注出处;“诗文列后”,均注时代、作者和题目,并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文体类别。所引古籍有1431种。

例9《初学记》 唐·徐坚(659-729)等撰 (《四库》子部,类书类,第890册)

卷二◎天部下·雪第二事对【焦寝袁门】《高士传》曰:人莫知焦先所出,野火烧其庐。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熟视之如故。李颙《雪赋》曰:焦寝处而不伤,苏餐服以延命。

注 《初学记》30卷,体例有仿《艺文类聚》,分23部313目。书原为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

例10《太平御览》 宋李昉(925-996)等奉敕撰 (《四库》子部,类书类,第893-901册)

(1)卷十二◎天部十二○雪 皇甫谧《高士传》曰:世莫知焦光所出,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

(2)卷二十六◎时序部十一○冬上 皇甫谧《高士传》曰:焦先,字孝然,冬夏不着衣,卧不设席。

(3)卷一百八十一◎居处部九○庐 皇甫谧《高士传》曰:世莫知焦先所出,或言生汉末,无父母兄弟,见汉衰乃不言,常结草为庐,冬夏袒露,垢汗如泥。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

(4)卷四百七十七◎人事部一百一十八○施恩下 葛洪《神仙传》曰:焦先日日入山,伐薪以布施,从西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

(5)卷五百(零)三◎逸民部三○逸民 三轲神体颓然,无惊怒之状。于时咸以为焦先之徒,未有能量其深浅也。

(6)卷五百(零)九◎逸民部九○逸民九曰:焦先字孝然,世莫知其所出。或言生汉末。及魏受禅,常结草为庐于河之湄,独止其中。冬夏袒不着衣,卧不设席;又无草蓐,以身亲土;其体垢污,皆如泥滓。不行人间,或数日一食,行不由邪径,目不与女子迕视。口未尝言,虽有惊急,不与人语。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后百馀岁卒。

(7)卷六百六十九◎道部十一○服饵上 葛洪《神仙传》又曰:焦先,字孝然,河东人也。常食白石,以分人,熟如煮芋。

(8)卷七百八◎服用部十○褥 《魏略》曰:焦先字孝然,河东人也。高尚不仕,自作蜗牛庐。净扫其中,荣木为床,布褥其上,天寒构火以自炙。

(9)卷八百二十四◎资产部四○捃 《魏略》曰:焦先行不践邪径,必循阡陌。及其捃拾,不失大穗。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结草以为蓑裳,被头徒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至(去)乃出。

(10)卷八百四十九◎饮食部七○食下《神仙传》曰:焦先者,字孝然,河东太阳人。乡里累世云:百七十岁。常煮白石以与人,熟如大芋者。日日入山伐薪以布施,先从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担薪以置人门外。人见之时,即铺席与坐,为设食,先便就坐食,亦不与人语。若人不见其担薪往时,乃置薪于人门间便去。连年如此。结草庵于河渚,或数日一食。欲食,则为人赁作,人以衣衣之,乃使限功受直,足得一食辄去。人欲多与,终不肯取。亦有数日不食时。

注 《太平御览》1000卷。此书始编于977年,成书于984年。全书共分55部5363类,各类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皆先具书名,次录原文,可谓包罗万象。它引用古书及各体文章2579种。在我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本书以分类合理和卷帙浩大,备受称誉,是古文献学家必备工具书之一,清阮元曾说:“存《太平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

例10-(9)“及其捃拾,不失大穗。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不失”代“不取”甚好,作者原想用“不取大穗”表明焦公不贪之品行,然此例只能让读者疑信其“痴”,撒落田野大小谷穗,不捡取便是损失,故拾取“以与人”或“置人门外”更好。“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可”难解,其它本均为“苛”。

例11《御定骈字类编》 张英、王士祯、王惔等撰 (《四库》子部,类书类,第994-1004册)

正文例句用“丨丨”代所标“骈字”。

(1)卷十二◎天地门十二○雨露雷等◇露【露寝】《魏志·管寜传》注:时有隐者,焦先,河东人也,野火烧其庐,先因丨丨,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

(2)卷十三◎天地门十三○霜雪虹等◇雪【雪下】《神仙传》:焦先,天忽大雪,人屋多壊,先庵倒。人徃不见所在,恐已冻死,乃共拆庵求之,见先侧卧于丨丨,颜色赫然,气息休休如盛暑醉卧之状。

(3)卷十九◎天地门十九○田场泥等◇泥【泥漆】《魏志·管寜传》注:焦先结草为庐冬夏恒不着衣卧不设席又无草蓐以身亲土其体垢污皆如丨丨五形尽露

(4)卷二十一◎天地门二十一○火【火过】《神仙传》:焦先者,野火烧其庵,人往视之,见先危坐庵下不动。丨丨庵烬,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又更作庵。

(5)卷三十二◎时令门十一○晨午昼等◇冻【冻死】《神仙传》:天忽大雪,人屋多壊,焦先庵倒,人往不见所在,恐已丨丨,乃共拆庵求之,见先熟卧于雪下,颜色赫然,气息休休如盛暑醉卧之状。

(6)卷一百八十八◎草木门十三○草【草庵】《神仙传》:焦先居河之湄结丨为丨独止其中,不设床席,以草褥衬坐。

(7)卷一百八十八◎草木门十三○草【草裳】《魏志·焦先传》注:先,饥不苟食,寒不苟衣,结丨以为丨,科头徒跣。

(8)卷二百二十四◎虫鱼门七○蚁(蚁同)蚓蝼等◇蜗【蜗庐】《魏畧》焦先自作一?牛庐。裴松之注:当作蜗,蜗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先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丨牛丨。

(9)卷二百二十六(补遗) ◎人事门○喜庆荣等◇荣【荣味】 魏志管寜传注或问皇甫谧曰焦先何人曰夫先弃丨丨释衣服离室宅絶亲戚闭口不言旷然以天地为栋宇岂羣言之所能髣髴哉!

(10)卷八百二十四(补遗) ◎人事门○喜庆荣等◇荣【荣味】 魏志管寜传注或问皇甫谧曰焦先何人曰夫先弃丨丨释衣服离室宅絶亲戚闭口不言旷然以天地为栋宇岂羣言之所能髣髴哉!

注 《骈字类编》240卷。此书有别其它类书,有人说它是查找词语典故的工具书,专收“骈字”,即两字相连的词语。它按词语首字的义类编排,所收单字1604个。这些单字分入13门中,即天地、时令、山水、居处、珍宝、数目、方隅、采色、器物、鸟兽、虫鱼、人事。

例12《古文苑》 宋章樵(公元?-1235)注 (《四库》,集部,总集类,第1332册,673-674页)卷十三 赞:“《蔡邕·焦君赞》。镇江焦山寺有‘焦征君赞碑’,僧了元跋云:《丹阳旧图经》言,焦山,以焦先所隐故以为名。按皇甫谧《逸(高)士传》曰:‘世莫知焦先所出,或言生汉末。无父母兄弟,见汉衰,乃不言。常结草为庵,冬夏袒露,垢污如泥。’居于海岛之上,三召不起,飞升洞中。今录蔡邕赞以附于石,元佑四年己巳正月十三日。按:伯喈遇害于汉末,《魏志》载焦先青龙间事,兼不及征召之说,未知孰是?”

“猗欤焦君,常此玄默。衡门之下,栖迟偃息。泌之洋洋,乐以忘食。(诗: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注:泌,泉水也,洋洋,广大也。可以乐道忘饥,《魏志》云:先或数日不食。)鹤鸣九皋,音亮帝侧。(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毛氏注:言身隐而名著也。)乃征乃用,将受衮职。(衮衣之职,谓三公也)昊天不吊,贤人遘慝。(诗:不吊不昊,不宜空我师。吊,愍也。言天不愍下民,而夺之贤人也。)不惟一志,并此四国。如何穹苍,不诏斯或。(再呼天以诘其故,非天诏之,此岂适然乎?反复推究,以见痛念之深。焦山石刻作:不照斯惑。)惜哉朝廷,丧兹旧德。恨以学士,将何法则。(言善人云:亡士,夫失其师式。)”

注 例1“焦君赞”无注,一般读者欣赏其作品有难度;例12有注解,为读者“答疑解惑”。尤其是“题目”后的介绍文字,说明“镇江焦山寺有《焦征君赞碑》”,元佑四年(1089年)己巳正月十三日,佛印了元法师曾为此碑作跋文,这符合史实。《新志》记载:“元佑三年(1088年)法师至焦山。”然这一宋碑至今已无踪影,也无记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宋时的章樵对焦君是否就是焦光持有怀疑。“按:伯喈遇害于汉末,《魏志》载焦光青龙间事,兼不及征召之说,未知孰是?”这些史料,对关注和研究镇江掌故的学者专家十分重要。

3 《四库》及类书使用

3.1 《四库》的使用

《四库》共收录著作3 500种,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中找到所需要的图书,必须对其分类体系及类属关系有所了解。

《四库》按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有10大类,其礼类又分6属,小学类又分3属;史部有15大类,其诏令奏议类又分2属,传记类又分5属,地理类又分10属,职官类又分2属,政书类又分6属,目录类又分2属;子部有14大类,其天文算法类又分2属,术数类又分7属,艺术类又分4属,目录类又分3属,杂家类又分6属,小说家类又分3属;集部有5大类,其中别集类再以朝代分:汉至五代、北宋、南宋、金元、明代和清代五时段,词曲类又分5属。

古人为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这部大书,编制了许多目录以满足不同的检索需求。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我们尤其要学习和掌握与《四库》配套发行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索引》。如已知书名或著者,就可利用上述工具书很快找到所需图书。

3.2 《四库》中类书的使用

《四库》收录类书和清代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一起,汇集成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古代优秀类书。这是我国古代颇具特色的工具书,它将群书中可供参考的资料辑录出来,大多采用分类编排,有少部分按字形或音韵编排,使其成为一定时代和范围的知识总汇。依据其采辑资料范围的“博与专”分,有综合性和专题性两大类。我们所选四部均是综合性类书。

古人对知识和文献资料的分类方法,大体上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认识水平。如《艺文类聚》“46部类727子目”的分类表,就反映了唐代初年知识界的认知水平,而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它显然十分陈旧,但为了熟练地从这部类书中检得有用资料,我们还得学习、熟悉其分类体系。此外,还要注意掌握如同《艺文》“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等各种类书之特点。

时间相隔久远,类书品种众多,编制体系各不相同,这确实给古籍有效利用带来许多困难。好在我们已经处在网络化和云计算时代,有些类书已经被改造成为数字化产品,如《古今图书集成》等。然而,在搜索引擎还无法满足人们所有阅读和科研需求的今天,我们还需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和有效利用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3.3 《四库》及类书与现代出版物

图书馆员面对的读者有老师和学生,他们的学识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利用和阅读古籍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我们要采用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予以区别对待。对于读惯横排书、少见繁体字和没有标点就无法阅读的学生,在为其查寻古籍的同时,还应向其推荐新近出版的简体本或点校本。查阅例4和例7《三国志卷十一·管宁传附焦先》的内容,如用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点校本《三国志》参照阅读,会省时省力许多;且有1985年出版,张忱石、吴树平编著的《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供检索使用。例5葛洪《神仙传·焦先》共有234字,与“中华书局点校本”相校有四处改动:“太阳”改为“大阳”,“抢拾”改为“捃拾”,“须至乃出”改为“须去乃出”,“而草蓐其上”改为“布草蓐其上”。这些改动为读者的阅读理解提供了很大帮助。

《四库》中的类书多有“整理校订本”出版。如《艺文类聚》,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汪绍楹整理校订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艺文类聚·附索引》新1版,平装四册,又于1999年5月出版新2版,精装二册。《初学记》,唐·徐坚等编修,司义祖点校,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1989年9月第3次印刷,全三册;《初学记索引》许逸民编,中华书局1980年1月第1版。这些书的出版,对古籍的有效利用有着很大帮助,因此,收藏一部《四库》并不意味着从此不必再购任何古籍,相反,我们更应关注与《四库》相关的图书的出版信息。

3.4 《四库》及类书使用的知识准备

传统古文献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为: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目录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而懂得版本、校雠之学,能使我们的读书治学事半功倍。

专家学者认为:读书治学、写论文,尽可能多用原始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注重工具书、参考书和有关论文等“第二手材料”。搜集资料要在“全”的基础上求“实”,全的资料才能反映其完整而真实的面貌,然后才能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并作出正确选择;换言之,只有可信可靠的资料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成果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或阅读标点古籍,或翻译古文,都需选择善本,辨其真伪,这些都需要古文献学作基础。

利用《四库》及类书,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古汉语知识。研读古籍是利用的前提,否则就会困难重重。古籍是用古代汉语书写而成,它显然不同于现代汉语,古汉语的字体、语音、语义、词汇和今天的汉语体系有着巨大的差异。刚开始接触古籍的读者,在阅读时遇到一些困难很正常,只要我们对古代史籍有兴趣、想学习,在网络化的今天,学习环境十分优越,上网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很方便。如我们能识其文字、晓其音韵、通其训诂、明其语法,并了解古时的典章制度和民情风俗等等,利用古籍的之门就已经开启。有人视古代类书为“二手材料”,就是源于其所征引资料因辗转抄袭而失真欠准,出处标注体例各不相同等弊端。图书馆员和学者要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收集相关的专题资料,知晓不同版本古籍的优劣和特点,对古汉语基础不很扎实的读者,就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利用方便而言,应尽量推荐其使用加注现代标点符号的最新点校本。

4 “焦公资料搜集”的收获

历史上对焦君、焦公(焦先或焦光)其人“奇事”进行研究并持质疑者甚多。如例12的宋人章樵,他是怀疑“焦君”和“焦公”关系第一人,“伯喈遇害于汉末,《魏志》载焦先青龙间事,兼不及征召之说,未知孰是?”。元代《至顺镇江志》编者俞希鲁:“以此(焦君赞)考之,光固卒于后汉时矣。旧志题‘魏人’,不欲辄改,然光、先岂有二人耶?”[2]清代学者冷士嵋(公元1627-1711)“谒焦先生祠堂记”曰:“《京口志》载先生尝处是山,三聘不起,殁后陈留。蔡邕为之《赞》,……据史及传,结庐诏聘,当在河东安定间,不合在是。且司马景王时,京口已为吴地,不知兹山,何以有是说!岂先生既结庐河上,后又去河上来江东,复遁迹于此耶?”[3]学者焦循(公元1763-1820)著《蔡中郎<焦君赞>考》曰:“《赞》非为孝然无疑。惜乎!焦君元墨之德,传自中郎,而里居、名字,则至今莫可考也!”[4]杨棨(公元1787-1862)在《京口山水志》中也有所疑:“然中郎未言焦君隐于何所,各传亦不言焦光隐居焦山。《图经》所云,不知何据?宋敕焦光之名,更不知何本?”[5]《新志》“焦公祠”言:“虽经历代史学家及编纂方志者反复考证,迄今仍未释疑。”[1]48

通过焦公资料的搜集,对古人所疑便有了自己的看法。

释疑一:先为光所误。此类实例甚多,可谓是古籍中的“常见病”。本文例10-(1)《御览》卷十二引皇甫谧《高士传》曰:世莫知“焦光”所出;《绀珠集》(〈四库〉第872册)卷二“煮石如芋”:焦光服白石,煮熟与人味,如芋;《神仙传·原序》有:子光辔虬雷于玄涂,此“子光”应作“子先”,即“呼子先”,印证《列仙传》“呼子先”条,作“子先”为是。

释疑二,“《图经》所云,不知何据?”。此实有两疑:其一,是谁将蔡中郎“焦君赞”归入隐士资料?初唐欧阳询诸君也!本文例8-(2)《艺文》卷三十六◎人部○隐逸上[赞]:后汉蔡邕“焦君赞”。其二,《图经》的编著者搜集资料时,翻检《艺文》得“焦君赞”而加以收录。唐代所编《图经》引用初唐“类书”合情合理。成书早于《艺文》的《北堂书钞》(我国现存最早类书)没有收录“焦君赞”,它被收录于《艺文》,也为《古文苑》所收,而后者这部诗文总集“相传是唐人旧藏本,北宋孙洙(公元1031-1079)得于佛寺经龛中,所收诗、赋、杂文,自东周起,到南齐止,共260多篇,都是史传和《文选》所不载的。”“它所采辑的文章,更是北宋以前的人所作,在保存文献上有一定价值。所以前人对它相当重视,往往加以征引。”[6]许多不传之作由于“章樵注本”才得以保存。可见初唐之前,“焦君赞”流传并不广泛,自从它被收入《艺文》后,便借助其权威性和影响力,而为广大文人学者所关注和引用。焦先则在当时隐士文化领域,更是隐士的典型人物和“形象大使”,为“士族”阶层所认同。“焦君”和“焦先”同姓;焦和樵山之“樵”音、形相近。《图经》的编著者自然也具有皇甫谧和葛洪般的想象力,让焦君、焦先落户润州樵山很是自然。然而,可惜的是焦公隐居焦山的“户籍簿”,究竟是孙处元所撰《润州图经》,还是了元所云《丹阳旧图经》,因书亡佚而不可得知。

[1] 茗 山.焦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 俞希鲁.至顺镇江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792.

[3] 吴 云.焦山志(卷十三)[M]. 刻本.1865(清同治四年):10-11.

[4] 焦 循.焦循诗文集[M].剑建臻,点校.扬州:广陵书社,2009:212.

[5] 杨 棨.京口山水志(卷三)[M].1844(清道光二十四年):166.

[6] 张涤华.古代诗文总集选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0.

(责任编校 骆雪松)

TheCollectionofLiteratureaboutJiaogonginSikuQuanshu:ADiscussiononHowtoUseSikuQuanshuandItsCategoryVolumes

Tang Shuiyuan

Jiangsu University Library,Zhenjiang 212013,China

By making a cas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about Jiaogong (Mr.Jiao) collected inSikuQuanshu(ImperialCollectionofFour),the present article enumerates the original and cited materials about him to show the editorial system ofSikuQuanshuand its category volumes (reference books with entries arranged in the form of a dictionary or according to subjects) and the ways of using these reference books and it also discusses the reading and researching methodology as well as reader-serving techniques.

Jiaogong;SikuQuanshu; category volume; reading and researching; reader service

G256.4

汤水源,男,1957年生,馆员,研究方向为读者服务和文献利用,发表论文7篇,合编教材2部。

猜你喜欢

类书四库四库全书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家富隋珠 人怀荆玉
——论唐代类书编纂的特点与价值
西夏类书《圣立义海》故事新考三则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四库学研究专辑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