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创建少数民族原典阅读品牌的理性思考

2013-02-15杨昌斌欧阳佩瑾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1期
关键词:原典馆藏少数民族

●杨昌斌,欧阳佩瑾

(1.凯里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贵州 凯里 556011;2.黔东南州图书馆,贵州 凯里 556000)

1 少数民族原典阅读的价值意义

少数民族原典是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原典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对繁荣我国民族文化事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研究与交流、培养民族人才、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伴随着少数民族原典所蕴藏的文化知识在世界多元文化建设、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方面的作用,民族地区图书馆积极地开展了对少数民族原典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积累了许多好的方法和经验。更为可喜的是,经典阅读推广委员会于2010年将对民族原典的鉴赏和阅读推广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来开展,给予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很大的激励和鼓舞。作为民族图书馆人积极参与少数民族原典阅读的研究回顾和总结工作,其意义是深远的:必能更加彰显少数民族原典在保护、研究、传承和弘扬本土民族文化以及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建设等方面的价值;提升民族原典流布区域的图书馆工作者对民族文化信息的保护自觉,将民族原典的搜集作为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生命资源,同时能发挥开展少数民族原典阅读活动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图书馆资源建设途径和服务功能,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撑。

2 少数民族原典阅读共享空间的建构

由于少数民族原典的载体特征表现十分丰富,如载体的语言性(如侗族大歌)、载体的物质实体性(如侗族鼓楼)、载体的符号性(侗族大歌原始曲谱)、载体的文字性(如水书)、载体的习俗性(如瑶族药浴)、载体的仪式性(苗族议榔活动)等,[1]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在建设民族原典特色馆藏的进程中,针对少数民族原典的实际表达形式,在注重采用复制、购买、交换、受赠、征集等常规方式获取、收集已经加工物化了的原典外,不断打破传统思维和工作方法,主动走进田野,充分利用照相、录音、摄像等现代视音频技术对通过常规收集方式无法得到和加以保存的尚散存于民间的有价值的传统知识进行收集、编译、加工、整理、收藏以及数字化。积累的结果是,少数民族图书馆普遍形成了纸质民族原典馆藏、图片民族原典馆藏、音像资料民族原典馆藏、实物民族原典馆藏、数据库民族原典馆藏等多元表达形式有机结合的物理和虚拟“混合型图书馆”特色馆藏。不可否认,这种多层面、多渠道、多手段的少数民族原典特色馆藏的建设,从更宽的范围、更深的角度构筑起内容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宽泛性、分散性,载体具有多样性的民族原典资源体系。

然而,也正是少数民族原典载体形态的多样性使民族原典的保存、整理和利用较为分散和无序。纸质型文献形态原典、光电型文献形态原典、实物型文献形态原典各居其位,各领风骚,原本同一的民族文化内涵,也因其表达形式的不同而被人为分割,这与民族文化保护的“整体性”要求极为不符。民族原典所承载的民族传统知识的整体性决定了知识的活态性,即“生活即知识,知识即生活”。对民族传统知识的保护、搜集、传播和利用不能离开民族地方本土生活。因此,收集已有民族原典资源和收集活态的民族传统知识资源两者不可偏废。一些已固定下来的文献,可能已经失去当时的情境,零散而不能提供内在联系,需注释和分析。在对隐性民族地方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尽量整合各种形式的文献信息,通过不同文献的相互印证,还原其情境,[2]从而得到完整的显现。

笔者在对诸多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了解得知,几乎所有的图书馆在对少数民族原典的整序和保管过程中,都是按照载体形态和保存的便利性来分别管理,使得同为一项民族传统文化事项的表达形式的“物”和文化内涵研究成果的“民族原典”被人为地分开展示,提供给大众读者的要么只是外在表达形式的“物”,是空空外壳的视觉冲击,毫无内涵可言;要么只是专家学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外在表达形式的“物”的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让读者感到深奥、枯燥和难以理解。对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此,借鉴目前图书馆界追求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即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3]调整、建设民族原典阅读共享空间,不仅是民族原典特色馆藏建设的需要,更是民族图书馆实现民族原典有效阅读的需要。民族原典阅读共享空间的建立,要充分考虑民族原典表达形式的“物”和民族文化事项内涵研究成果的“物”的紧密结合,考虑民族原典承载民族传统知识保护的“整体性”。对民族原典的保护、搜集、传播和利用始终要融入民族本土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切实构建一个良好、和谐的民族原典大众阅读环境,真正让读者在完成一项阅读的同时,对这项民族原典所蕴涵的文化精髓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 少数民族原典阅读之文化内涵解读

民族原典载体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决定了其表达形式的复杂性,可以是特定的物,可以是特定的空间,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因此,有时通过其表达形式是难以认知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的。比如苗族服饰被喻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侗族的祭祀仪式被认为是两个民族历史变迁发展的昭示,但作为普通的读者是无法通过这些原典的表达形式,诸如实物、图片、影像等去认知这两个民族的生存主题文化的。因此,对民族原典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髓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揭示和报道是开展好民族原典阅读的最为重要的工作。通过这样的解读活动,可以使图书馆的广大读者在视觉感受外在表达形式美的同时,能够深入、透彻地了解民族文化“生命长青”的原由,认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潜在发展价值,感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民族文化中的创新、发展和复兴,以及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需求的源泉意义。

正因如此,图书馆界在民族原典阅读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编辑出版了许多指导性阅读书目,如国家民委主持编撰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省图书馆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特别是经典阅读推广委员会自2010年开始着手编辑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原典鉴赏丛书》,将民族文献中值得鉴赏的东西予以介绍推广,便于每一个中国人,既能了解主体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能系统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以及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积极推进阅读教育课程化。民族地方高校图书馆为高校民族原典阅读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原典支持,如凯里学院侗族歌谣赏析、黔东南作家作品赏析、民族学人类学名著选读、苗族民间美术鉴赏、民族民间艺术欣赏、民族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等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与该校图书馆苗族、侗族原典特色馆藏建设分不开的。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为支撑地方中小学或社会传承培训机构举办民族传统文化进教室的教育培训活动提供了民族原典保障。图书馆在将民族原典阅读的推广与学校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主动调研学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及受众的阅读需求,并据此设计服务阅读方案,打造浓厚的民族原典阅读氛围,创建和谐的阅读环境,促进民族教育公平,促进终身教育学习型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是开展民族原典解读专题讲座,这是图书馆在推广民族原典阅读活动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一种方式。如凯里学院图书馆早在1997年就紧紧结合本馆苗族、侗族原典特色馆藏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创办了“知识窗”专题讲座,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50余讲。2002年“知识窗”被学院提升为院级学生素质教育平台,并更名为“苗岭论坛”,为民族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具民族特质的民族原典阅读平台,逐步成为凯里学院大学生阅读品牌。四是开展民族原典作者读者对话活动,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图书馆多年来一直以“黔东南籍专家书屋”特色馆藏建设为基地,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民族原典作者读者对话”活动,不仅促进了作者的创作热情,而且也有效引导了民族青年学子对民族原典的热爱、研读和创新,在壮大民族文化研究、创新、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民族原典阅读之文化内涵解读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特别是要积极吸收人文经典阅读、专业经典阅读,甚或“时尚”阅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实现民族原典阅读与人文经典阅读、专业经典阅读及“时尚”阅读的交流与融合,切实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强民族原典阅读文化内涵解读的过程中,切忌有“井底之蛙”之嫌,切忌只在民族原典所承载的知识范围内打圈圈,一定要有批判地接收的态度,积极把引进的多元文化优秀成果应用到对民族原典阅读文化内涵的解读活动中,在突出本土社会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的民族传统知识外,更能给予民族本土人民一个比较宽广的认识视野和对各种知识体系进行比较、鉴别的机会,增强他们对于每一种知识体系在分析和解决本土问题时的独特价值和固有缺陷的认识,特别是要增强他们对于运用民族传统知识解决本土问题时的独特价值与固有缺陷的认识自觉,适时调整典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4 少数民族原典与多元文化经典阅读的融合

今天,我们大力推广少数民族原典的保护和阅读,是因为我们已逐步认识到了民族原典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且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和文化多样性建设提供基因、源泉和动力。因此,民族原典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认识的自觉,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多元文化经典的阅读,充分利用多元文化知识来弥补本土知识创新的不足,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所以,图书馆在推崇民族原典阅读的时候,切莫走入骄傲自大或自卑自弃的死胡同。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倡导民族原典阅读,除了对民族本土人民生活根基的关注和对民族本土历史的尊重和保存外,更重要的是培植起与文化他者沟通、交流的文化资源资本,实现特定民族地区与其他民族社会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图书馆在积极开展民族原典阅读服务的同时,充分调查、了解和记录民族原典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知识在解决民族地区理性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不足和需求,积极融入和推动其他民族人文经典和专业经典的阅读活动,建设起一个包容多民族、多文化、多语种的典籍阅读平台,从而实现通过各民族文化的阅读、整合、重组、传递与利用,达到知识创新的互补与和谐发展。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在典籍阅读服务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民族本土的社会和人文生态环境,注重民族原典的揭示、传递和阅读,也要考虑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知识作用的整合,积极融入其他民族经典的服务、传播与阅读,使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能够兼顾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不同族群人们的需要,实现图书馆“民族原典阅读服务”“人文经典阅读服务”及“专业经典阅读服务”的良性互动。打造民族原典阅读品牌,满足特质需求。实现民族文化认知自觉,更好地阅读和吸收先进多元文化精华,为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以完成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创新。

[1] 杨昌斌,欧阳佩瑾.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特征与图书馆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探析[C]//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238-241.

[2] 胡立耘.本土知识数字化的伦理考量及建设原则[J].宁夏社会科学,2009(1):146-148.

[3] 信息共享空间 [EB/0L].[2011-06-04].http://baike.baidu.com/view/1050643.htm,

猜你喜欢

原典馆藏少数民族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从“教材”到“原典”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可替代?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