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示范区创建中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以苏州图书馆为例

2013-02-15苏州图书馆江苏苏州215002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
关键词:分馆苏州市服务体系

●刘 鑫 (苏州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002)

近年来,苏州图书馆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加快构建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1 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背景

苏州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的起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据苏州图书馆档案记载:1935年10月,苏州图书馆已经拥有2个分馆、7个流通点、一辆流动图书人力三轮车。到90年代初,苏州就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万册图书馆。但早期的基层图书馆服务,在获得一次性投入后,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模式以及长效的运营机制,加之没有政府的有利扶持,所以到90年代后期,大部分的万册图书馆逐渐失去读者,走向萎靡,举步维艰。

苏州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万册图书馆建设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于2004年开始对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2005年初形成《苏州市城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方案》,并上报市政府。同年10月,苏州图书馆与沧浪区政府合作建设了第一个直接委托管理的分馆——沧浪少儿分馆。[1]苏州图书馆从失败的步履中摸索到一条被业内称为“苏州模式”的总分馆体系建设道路。

2 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现状

2.1 完善总分馆体系建设,构建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苏州图书馆作为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抓示范区创建的有利契机,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多样化,确保按照创建要求完成总分馆体系建设。

(1)加快总分馆建设步伐。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经历了从主动寻找合作方到合作伙伴自行上门、主动要求创建分馆的转变。2010年底,苏州图书馆已建成26个分馆;2011年底已达到36个分馆;截至2012年8月底,苏州图书馆通过基层政府的委托管理和其他合作方式,已建成41个分馆。各区领导多次与苏州馆沟通,从居民密集度、辐射分布度、分馆选址等多方考虑并反复论证,拟建社区分馆,使社区居民切身感受到苏州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2) 共享工程支中心的管理机制。苏州市平江区、相城区、高新区与苏州图书馆已签署了共享工程支中心委托管理协议,我们称其为“一揽子委托模式”。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度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置标准》及《公共电子阅览室标牌样式》的通知,由相关区政府提供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建设和维护经费,苏州图书馆充分利用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负责区级支中心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区下属基层服务点计算机等设备的维护工作。不仅为区政府节省一部分设备建设经费,也丰富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内涵。

(3)苏州图书馆二期工程建设。按照文化部、财政部颁布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东部)》及文化部、住建部和发改委编制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有关要求,苏州图书馆按苏州市区常住人口计算,尚缺馆舍面积13800平方米。苏州图书馆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专门邀请专家领导来苏出席“苏州图书馆二期工程(存储集散中心)建设方案专家咨询会”,解决苏州图书馆馆舍面积和公共藏书空间不足的问题。现已选取相城区高铁新城地块,欲建设集文献采编、保存、调配、周转,以及全市公共文化数据中心、数字图书馆、图书普借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苏州图书馆存储集散中心。此项工程将于2012年底开工,争取2013年竣工,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

(4)继续深化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研究。制度设计研究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是创建示范区验收的前置条件。创建示范区的最终工作成果,不仅体现在按照创建标准完成创建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具体的规划、政策和工作措施。自2011年9月,苏州市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其中苏州图书馆负责完成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研究》和《“四位一体”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均为市级重点课题,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对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2 不断创新服务品牌

苏州图书馆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一系列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社会效益好的图书馆服务品牌活动。“苏州大讲坛”公益讲座已逐渐走入社区分馆,受到社区读者的欢迎;雏鹰管理员、“扶老上网”、流动图书车、少儿家长沙龙、讲故事比赛、童话剧和课本剧比赛等常规品牌活动已深入人心;各分馆分别以片区为单位形成自己的品牌读书活动,比如:相城区分馆开展的“开心果”亲子阅读活动,沧浪区分馆的泡泡故事园,金阊区分馆的百草园读书活动,工业园区分馆的七巧板幼儿活动,平江区分馆的“悦读园”活动以及胥江中学分馆的阅读课。其中尤以相城片区分馆所开展的“开心果”亲子阅读品牌活动,已获得国家、省、市和区级阅读推广案例七项奖励,不仅为到馆的未成年读者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还为其他各分馆在阅读引导方面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2.3 为特殊群体开展多样化的特色服务

苏州图书馆除了开展流动图书大篷车进入社区和农民工子弟学校,为驻苏部队、福利院、收容所和监狱服刑人员开展常规的图书流通服务外,还大力为残障读者开展读书服务。不仅增添盲文打印机等专用设备,还为残疾人读者提供送书上门的服务;不仅积极开展盲文培训,更有志愿者做盲人读者的眼睛,为他们讲述“盲人爱心电影”。

2.4 数字资源日渐丰富

苏州图书馆进一步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逐渐丰富特色数据库。目前,苏州图书馆除了外购的15个资源数据库外,自建有“苏州历代方志库”、“苏州名人库”、“老照片”、“地方文献剪报数据库”、“苏州大讲坛”、“苏州评弹”、“苏州市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民间文艺”、“文化苏州库”、“古籍善本库”、“民国报纸数据库”等27个地方特色数据库,数据量近5TB。这些地方特色数据库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数字资源建设,也更加有利于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 示范区创建与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发展

3.1 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主体

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是一种委托管理模式,由基层政府将自己在辖区内建设和管理分馆的任务委托给图书馆,双方以协议方式来确认彼此的责任,分馆在行政上隶属于总馆,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由此建立的总分馆体系。[2]

2011年,苏州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31个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区)也相应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创建责任书,不定期举办示范区业务培训班与推进会。至此,苏州市政府正式作为市区总分馆的主要建设主体,区政府为次要建设主体。[3]

3.2 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

示范区创建是政府行为,强调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为重点。衡量政府主导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低成本、高效益的核心指标主要有四项:到馆率、外借率、有效读者证数和网站点击率。

近年来,苏州图书馆随着分馆数量的逐年增加,分馆到馆读者总人次和分馆借阅册次呈逐渐增长的态势,2009年,苏州图书馆的21个分馆接待到馆读者191.6万人,占苏州图书馆全馆到馆读者人次的41%;至2011年,苏州图书馆的36个分馆接待的到馆读者人数占苏州图书馆全馆到馆读者人次的64%,超过一半的读者均由分馆接待,大大缓解了苏州图书馆总馆设计接待读者每天3000人的接待能力,进一步显示了分馆持续发展的服务效益。

人均到馆次数由2009年的1.14次增加至2011年的1.48次,远远超过示范区建设所要求的人均到馆次数0.5次;网站点击率和有效读者证数在分馆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大的起色;全馆借阅册次尽管逐年递增,至2011年已达到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52次,但与示范区创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示范区建设要求县级市(区)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因此,在看到总分馆体系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3.3 寻找合作伙伴,加大宣传力度

在苏州市公共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之际,苏州市教育局为下辖的每所学校的每个学生免费发放教育E卡通,此卡除了有学籍管理和免费乘公交车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苏州图书馆借阅证的功能。苏州图书馆转变服务理念,将坐等读者、被动服务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主动沟通,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另外,苏州图书馆与媒体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宣传手段,对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工作取得的成绩或赢得的荣誉等进行及时报道。将本馆举办读者活动的时间、地点及时发送给公众,让市民享受基本的知情权利和读书服务,一旦在民众之间获得良好的口碑,那么,参与受众将成为最好的宣传手段,影响会成倍地扩大,人们就会将公共图书馆视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也将成为他们出门的首选之地。

[1]邱冠华,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107.

[2]于良芝,等.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研究——全覆盖目标下的选择[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68.

[3]邱冠华.示范区创建中深化“苏州模式”的制度设计研究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20-25.

猜你喜欢

分馆苏州市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