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紫砂壶的起源和发展
2013-02-15王益平
王益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在陶瓷茶具的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不断进步,虽然瓷器是茶具最初尤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但是在千百年来的过程中,紫砂茶具逐渐取代了瓷器茶具的地位,这也与紫砂茶具的特点有关,紫砂茶具最大的优点就是泡茶的性质好。所谓“暑天越宿不馊”就是因为紫砂壶的透气性能好,用其泡茶不易变味。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在长期泡养之后,紫砂壶内不放茶叶,依然有茶香,这是因为紫砂的泥料特性。作为名扬天下的紫砂壶,最关键之处就是紫砂的泥土。正宗的宜兴紫砂泥料在做成壶后,进窑烧制成器,具有双气孔结构,吸水率高,透气性强,因此作为紫砂茶具,泡茶品茗弥足珍贵。
紫砂泥被称为“五色土”,又雅称“富贵土”,其原因是紫砂泥料色彩丰富,故称五色,并且“色不艳、质不腻”,古雅,柔和。而这种特殊的泥料在经过当地人的创造后,就成为创造财富的富贵土了。所以在宜兴人的心中,紫砂泥是独一无二的。
饮茶之风盛于唐,兴于宋。因饮茶而兴起的茶具文化,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的发展演变,茶具的功能与造型、质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从而使得紫砂茶具应运而生,在现今紫砂壶已闻名世界。因此,宜兴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唯美而实用的奇葩。在茶文化普及的今天,紫砂壶艺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茶文化,从饮茶习惯的形成到发展,再到根据饮茶方式而形成的礼仪风俗等,都在不断变化。茶文化与陶瓷饮茶器皿的渊源也由此展开,此外茶具的发展和推广,不但推进了陶瓷茶具的市场,有力的发展了紫砂事业,也将茶文化弘扬世界。
从一些古籍《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霁园丛话》等书中,我们可知紫砂的发展大致在元明之时,至于宋代是否出现过紫砂壶,还不好断定,虽然在一些窑的遗迹中发现过紫砂残片,却无法真正得到证实。
1976年的宜兴蠡墅羊角山发现的宋代紫砂古龙窑和宋代紫砂陶器残片,而与之相关的一些诗句,从另一个方面,成了紫砂器的相反论点的分歧点,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米芾等人的诗作中,都有写到“紫瓯”、“紫泥新品”、“砂罂”等,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但是据一些学者专家指出,这些并非指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蔡襄的《试茶》中有这么一句:“兔毫紫瓯新,蟹眼轻泉煮。”这一句把人们所认为的紫瓯是紫砂陶器的说法,完全打破,紫瓯即为建窑“兔毫天目碗”,是北宋年间斗茶名品,建窑瓷器在斗茶史上有着较高的历史评价。
公认的紫砂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而供春则是紫砂壶的鼻祖,一把供春壶,成为不朽的杰作。供春偷师金沙寺僧模拟银杏树做壶,由此推断紫砂壶的创作年代可能早于金沙寺僧和供
春。众说纷纭的紫砂壶起源的故事中,惟有吴经提梁是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1966年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出土的明代嘉靖年间司礼太监吴经的墓中,出土的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紫砂提梁壶,称之为“吴经提梁”。当然宜兴陶业发达,又独产紫砂泥,其起源似乎还应更早,到底紫砂的发展出于何年代,是否早于明代,产于宋代,还需要依靠考古发掘来作为佐证。此外,明代王问的《煮茶图》中也可知道,早期紫砂陶茶壶是作为烧水煮茶之用的,并不是用来泡茶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紫砂是从明代开始,因饮茶泡茶方式的改变而形成的。
自古以来,紫砂茶具就是茶文化发展重中之重,在紫砂茶具多样化的形式下,紫砂茶具无时无刻不在演变着其文化与内涵,经历过时代的转变与饮茶方式的转变,从瓷器茶具到紫砂茶具,这样大方向的转变,也将紫砂文化推向了历史的前端,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陶都宜兴》 陶都宜兴编写组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3年版
[2]《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陈祖规、朱自振 农业出版社 1981年版
[3]《中国陶瓷文献指南》 徐荣编著 轻工业出版社 1988年版
[4]《宜兴县志》韩霞辉主编 江苏省宜兴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