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地金属管道交流干扰腐蚀
2013-02-14许立宁朱金阳余和初路民旭
许立宁,朱金阳,徐 欣,余和初,路民旭
(1.北京科技大学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腐蚀与防护中心,北京100083;2.北京声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85)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旺盛,输送石油或天然气的埋地管道也加速建设。埋地金属管道如果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等电力设施并行建设,可能遭受交流干扰而发生严重腐蚀[1],国内外已发生多起管道泄漏事故。1991年,加拿大的Kitchener市发现输气埋地管道受间隔14m远的高压线影响,交流干扰电压达8V,运行四年后出现腐蚀失效[2]。交流干扰腐蚀已成为腐蚀研究领域的热点,每年有大量文献报道。早期试验研究集中于交流电位或电流极化对金属腐蚀速率的影响上,普遍认为随着交流峰值电压的增大,腐蚀速率加快[3]。后来研究发现,交流腐蚀速率并不直接受交流电压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的是交流电频率和交流电流密度[4]。Gummow[5]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对交流腐蚀案例的调查得出,面积为1~3cm2的缺陷具有最高的交流腐蚀速率。Nielsen[6]根据案例调查和现场试验,认为埋地管道涂层缺陷处局部环境碱性化和交流电压在金属/介质界面的振荡作用诱发埋地管道发生交流腐蚀。目前,腐蚀产物特性对交流干扰腐蚀的影响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工作搭建了交流干扰腐蚀模拟试验装置,研究了腐蚀产物沉积随交流电流密度的变化规律,并观察了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初步探讨了交流干扰腐蚀规律。
1 试验
采用图1所示的装置来进行交流干扰试验,利用交流电源,在试样上施加交流电流,模拟管道上感应的交流电。虽然埋地管道实际服役环境中,多是由于电感耦合而产生交流腐蚀,但是在实验室进行模拟试验时,为了能够准确控制交流电流的加载,选用了电阻耦合方式来施加交流电,这种方法也能很好地反映交流干扰腐蚀规律。
图1 模拟交流干扰腐蚀试验装置示意图
交流电源型号BP6005,苏州沃森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选用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使用碳棒作为辅助电极。工作电极为X70管线钢,加工成φ3mm×15mm的圆柱形试样,如图2所示。试样工作面为圆柱的底面,试验前将试样表面逐级打磨至1 500#砂纸,去离子水清洗,丙酮除油,冷风吹干后对试样进行标号,称量见图1。连接导线后,除工作面外用硅胶封涂,保证其余部分不发生腐蚀。腐蚀介质为模拟土壤溶液,成分及含量见表1。
图2 模拟交流干扰腐蚀试验所用的试样
表1 模拟土壤溶液成分 %
具体试验条件见表2。试验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记录试样的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值,试验周期为96h,每组试验采用3个平行样。表2中给出的交流电流密度值是试验开始时的加载值,随着试验的进行,由于腐蚀产物沉积等因素,电流或电流密度可能下降,在试验过程中,未对交流电源的输出进行调节。
试验结束后,对试样表面腐蚀产物进行体式显微镜观察、拍照,然后利用SEM观察腐蚀产物表面形貌。酸洗去除腐蚀产物后称量,并利用SEM观察试样表面形貌。酸洗按照GB/T 16545进行,酸洗液配比为HCl(500mL,ρ=1.19g·mL-1)+去离子水(500mL)+六次甲基四胺(3.5g)。
表2 交流干扰腐蚀试验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腐蚀失重
不同初始交流电流密度下腐蚀失重如图3所示。当初始电流密度为21×103A·m-2时,试样的腐蚀失重是初始电流密度为14×103A·m-2试样的20多倍,说明加载于试样上的交流电流密度增大后,腐蚀速率可能会显著增大,与文献[7]结论相符,交流电流密度是影响交流干扰腐蚀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3 未施加阴极保护电位下交流电流密度对腐蚀失重的影响
2.2 宏观腐蚀形貌
图4 为上述两电流密度条件下去除腐蚀产物后表面宏观形貌,电流密度为21×103A·m-2试样除了腐蚀状况更严重外,表面不同部位的腐蚀深度差别也较大,圆柱试样中心发生了严重的腐蚀,形成深坑,可能是中心部位主要发生阳极反应所致。
图4 交流腐蚀后试样去除腐蚀产物表面形貌
此外,由图3可知,初始电流密度为14×103A·m-2时(2#试样),试样的腐蚀失重小于电流密度为7×103A·m-2的试样(1#试样),为了找到初始腐蚀电流较高而腐蚀失重较低的原因,监测了不同时间下1#和2#两试样的腐蚀电流,如图5所示。2#试样的初始交流电流(100mA)是1#试样的一倍,但在腐蚀中、后期,交流电流急剧降低(至0.8mA);而1#试样虽然腐蚀后期交流电流也下降,但试验结束时仍保持9.6mA,因而交流电流密度降低是导致2#试样比1#试样腐蚀轻微的主要原因。而交流电流的降低与表面沉积的腐蚀产物密切相关,因此对交流干扰产生的腐蚀产物进行了深入分析。
图5 3个试样交流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3 腐蚀产物分析
对交流腐蚀后试样表面沉积的腐蚀产物进行了体式显微镜观察,结果如图6所示。2#试样的腐蚀产物呈火山口状堆积,而1#试样表面均匀覆盖着较为致密腐蚀产物。在去除腐蚀产物过程中,发现2#试样腐蚀产物的致密度高于1#试样,因此认为电流密度为14×103A·m-2试样(2#)腐蚀失重下降的原因可能与腐蚀产物的保护性有关。
对比1#和2#试样的腐蚀产物沉积过程可知,1#试样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没有观察到宏观气泡从表面逸出,腐蚀产物均匀堆积,逐渐变厚。而2#试样腐蚀初期表面有大量气体生成,随后气体逸出量变小;腐蚀中期腐蚀产物形成中间有孔的火山状堆积,之后表面不再有气体生成,同时交流电流急剧降低接近零,说明此时火山口处也被腐蚀产物堵塞,因而去除腐蚀产物后试样中心腐蚀深度与周围差别不大,见图4(a)。图7为1#和2#试样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在1#试样表面沉积的腐蚀产物中,存在一定的孔洞和裂纹,而2#试样腐蚀产物连续完整,内部缺陷较少。因此,交流干扰腐蚀的严重程度,除了与初始电流密度直接相关外,还与表面腐蚀产物的沉积有关。当腐蚀产物沉积较为致密时,会使腐蚀电流下降,腐蚀速率有降低的倾向。
3#试样的试验结果也基本上体现了这一规律,试验完毕后,3#试样表面覆盖的腐蚀产物宏观形貌如图8所示,腐蚀产物较为疏松。3#试样的电流随腐蚀的进行,逐渐增大(见图5),最大时为247mA(初始电流为150mA),而1#和2#试样的电流随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因而3#试样腐蚀失重明显高于1#和2#试样的原因是电流的升高,而电流的升高与腐蚀产物特性可能存在一定关联,这将在后续试验中重点加以研究。
图8 3#试样表面腐蚀产物宏观形貌
本工作所采用的试验装置较为简单,可能无法真实还原埋地管道所处的交流干扰环境,但试验结果中所反映出的规律,有助于深化对交流腐蚀的理解。交流干扰可能会使管道附近土壤中pH发生变化,此外,不同条件下生成的腐蚀产物,其成分也会变化,这些将在后续研究中重点进行分析。
3 结论
(1)利用电阻耦合的方式施加交流干扰,腐蚀的严重程度与交流电流密度直接相关;
(2)如果不对交流电源的输出进行调节,交流电流密度会随着致密腐蚀产物的沉积而显著降低。
[1]Martin B.A history of stray current corrosion[J].Corrosion &Materials,2006,31(3):12-14.
[2]Wakelin R G,R A Gummow,S M Segall.AC corrosion-case histories,test procedures and mitigation[C]//Houston:NACE,1998,Paper No.565.
[3]李自力,杨燕.金属管道交流腐蚀研究新进展[J].石油学报,2012,33(1):164-171.
[4]胡士信,路民旭,杜艳霞.管道交流腐蚀的新观点[J].腐蚀与防护,2010,31(6):419-424.
[5]Gummow R A,Wakelin R G,Segall S M.AC corrosion-a new challenge to pipeline integrity[C]//Houston::NACE,1998,Paper No.566.
[6]Nielsen L V,Galsgaard F.Sensor technology for online monitoring of AC-induced corrosion along pipelines[C]//Houston:NACE,2005,Paper No.375.
[7]Xu L Y,Su X,Yin Z X,et al.Development of a realtime AC/DC data acquisition technique for studies of AC corrosion of pipelines[J].Corrosion Science,2012,61(1):21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