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转化的三种模式

2013-02-14首都师范大学徐东辉

首都外语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乔姆斯基同义句法

首都师范大学 徐东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语言转化”是普遍存在于语言中的一种运动现象。

一 语言转化的表现

“语言转化”即语言的动态变化,表现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所谓“历时”(диахрония)是指语言系统的历史发展,即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在时间中研究语言。①Ярцева В.Н,Больш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языкознание,Москва:БЭС,1998,с.136.而“历时的语言转化”是指语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语言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历史演变。 “共时” (синхрония)是指语言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相关制约而同时存在的成素的系统以及该系统在其发展的某一时刻的状态,在上述状态中研究语言,即抛开时间和(或)语言的变化因素,把语言看作是具有一定关系的系统。①Ярцева В.Н,Больш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языкознание,с.451.“共时层面的语言转化”是指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语言的持有者——人出于交际的需求而主动对语言实施的同义、同指、功能等值等意义上的转化。

二 语言转化问题研究的历史

2.1 历时语言转化研究

“语言的历时转化”是语言学于成立之初为自己所确定的最早的研究对象。以俄语和俄罗斯语言学界为例,俄语在历时层面的演变表现在语音、构词、词汇、语法等各个层级上。其中,词汇(组成及其语义)是语言变化中最明显,也是最易受语言外部因素影响的一个领域。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变革都会对语言的词汇产生巨大影响。总体而言,俄语词汇的发展经历了标准语的建立、俄苏政权更迭以及苏联解体等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俄罗斯语言学界 (В.В.Виноградов、С.И.Ожегов、В.Г.Костомаров 等)针对这几个阶段对俄语词汇的影响作了详尽的研究。而从不同维度针对俄语语言其他层级变化的研究则贯穿了自18世纪罗曼诺索夫建立俄语语言学起直至今日语言学发展的整个历史。Ф.И.Буслаев 的历史语法研究,А.А.Потебня,Н.Ю.Шведова 等人的句法学研究,А.А.Шахматов,П.С.Кузнецов 等人的词法学研究,Д.Н.Шмелев 的语义学研究、В.В.Колесов 的语音学研究以及О.А.Лаптева 的口语学研究、А.Д.Шмелев 的概念化及语言世界图景研究无一不说明语言的变化是永恒的,对语言变化的研究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2.2 共时语言转化研究

一般认为,“共时语言转化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日内瓦学派的代表人物Балли,Фрей 以及О.Есперсен,Теньер,Е.Курилович 等一些欧洲语言学家开展的句法构词法研究(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ое 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е)以及后来所形成的“句法(功能)易位”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ая транспозиция)学说(Теньер 称其为句法转位)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ая трансляция)是“语言转化理论”领域所开展的最早研究。①Апресян Ю.Д,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Синонимические средства языка,Москва:Наука,1995,с.316.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提出了“句子转换”原则,其学生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理论,从而开启了转换生成语法的时代。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语言学家А.М.Пешковский 在《Принципы и приемы 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 и оценк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прозы》一文中首次把“同义”术语引入语法领域,称其为“语法同义现象” (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ий синоним)或“句法同义现象”(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й синоним),由此在俄罗斯语言学界所发展起来的“句法同义”学说与乔姆斯基的转换理论非常接近。20世纪60年代初起,随着现代语言学语义学转向的开始,学者们开始从句子的深层语义角度研究语言转化问题。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代表人物Ю.Д.Апресян 在其1967年出版的《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семантики русского глагола》一书中对海里斯的思想进行了推广,将其运用到俄语词汇的研究中,他所提出的表层句法语言可以把用“海里斯转换” 原则无法描述的转化形式化。А.К.Жолковский 和И.А.Мельчук 于1965年提出了语义综合模式理论。该模式除涉及到词法和句法知识之外,还运用了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知识,二人所提出的深层句法语言——Basic 语言则为语言转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②Жолковский А.К.,Мельчук И.А,“О возможном методе и инструментах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го синтеза”,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6 (1965),с.23—28.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结构语言学学派代表所倡导的“以不改变语句的词汇组成为原则的句法转换”是20世纪前半期语言转化理论的主要特点,而20世纪后半期,语言学则转向研究词汇组成发生改变的句法转换。

“从对语言体系的研究转到对言语的研究”是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又一大进步,相应地,在同义转化现象方面表现为从研究语言体系内部的同义转化扩大到了对言语同义现象的研究。В.Ф.Ильина,В.Г.Адмони,Т.И.Сильман等人对言语同义手段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此外,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许多语言学家还纷纷从称名学角度、认知学角度等对语言转化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三 共时层面语言转化的三种模式

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В.Г.Гак 指出,根据表示能指(词)、所指(意义)和指称词(референт) (所命名对象)三者之间的语义三角关系,具有转化关系的两个语句,其不变量可以建立在语言形式层面上(词汇和句法关系保持不变)、语义层面上(该语句所表达的义子的总和不变)、情景层面上(两个对比语句所描述的情景一致)。①Гак В.Г,Языковые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Москва: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8,с.410.因此,共时层面的语言转化研究大致运用了三种模式:结构模式、语义模式和情景模式。

3.1 结构模式(文本——文本模式)

结构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语言形式为出发点,并且仅局限于语言形式领域。海里斯的句子转换原则以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该模式的代表。

海里斯于1952年在《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中提出了“句子转换”原则。他提出任何转换都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保留变换表达的所有词汇单位,二是要保留将这些词汇单位联系在一起的句法关系。例如,Рабочие построили дом-Дом построен рабочими-Постройка дома рабочими.海里斯认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变换表达的语义不发生改变,利用该方式才能找到该句子的同义形式。

乔姆斯基于1957年在《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文中指出,语言中的每一个句子不是属于核心句,就是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转换式序列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核心句为基础的符号链推导出来的。语言的核心由一些最简语言结构构成,由核心可以推导出所有其他最繁或最简的语言结构。例如,由核心句They arrive 可推导出1)They can arrive 2)They have arrived 3)They are arriving.②Хомский Н, “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е структуры ”, Новое в лингвистике,изд.Иностра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1962,с.471.由“核心句转换为非核心句”是乔姆斯基早期关于转换的核心思想。乔姆斯基在该文中明确表示,“只有纯粹形式上的根据,才能为建立语法理论提供牢靠而有生成能力的基础”,“语法最好独立于语义学而成为自成系统的研究,成为一个公式系统”。③Хомский Н,“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е структуры”,Новое в лингвистике,с.512.也就是说,乔姆斯基开创的“转换语法”从一开始就将意义排除在外。

1965年,乔姆斯基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 of Theory of Syntax》)中对先前的一些思想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著名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思想。“深层结构”是指“构成某个合格的表层结构的基础的普遍化词组标记”,而“表层结构”是指形式,尤其是语音。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语义解释,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语音解释。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大体上是不同的,把某些称为语法转换的形式方法不断应用于那些比较基本的对象,就可以确定表层结构。表层的相似可能掩盖了底层的具有根本性质的不同。①乔姆斯基著:《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黄长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5、23、137、141 页。乔姆斯基在该文中提出,语法包括句法、语义和语音三部分。句法部分是语法的生成部分,句法由基础和转换两部分组成,基础部分除原有的词组结构规则外,还有词典。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转换部分把深层结构转化成表层结构。

海里斯的句子转换原则以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表明语言具有灵活性,运用该模式可以演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同义结构的数量,确定同义词的差别。但这一模式仅局限于语言的一个层面,仅以抽象形式表明语言结构具有同义性,并没有确定这些同义结构与一定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转换在这里被定义为是两个组合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其中,组合体的特点是词位不发生变化,句法关系具有直接性,因此文本——文本模式无法解释同一种意义的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虽然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对机器翻译理论、模式化语言教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该理论不能表明语言的动态性质,而只能表明静态结构的相互关系,而且该理论不但回避了语义和名称结构的一般问题,在研究语言结构时,忽略了这一结构在具体交际条件下是如何被现实化,也就是“说话人如何从该语言系统所允许的各种同义表达手段中做出选择”这一问题,因此它不是“在语言的日常运用层级上对说话人的直觉所作的完全相符的描述”。②Гак В.Г,Языковые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с.298—299.于是,语言学界开始从结构模式转向语义模式的研究。

3.2 语义模式(意思——文本模式)

所谓“语义模式”是指“以某种意义或某些意义之和为出发点,反映语言形式与时间范畴间联系的模式”。③Гак В.Г,Языковые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с.300.该模式源自Л.В.Щерба,О.Есперсен,Ф.Брюно 的思想,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代表人物Мельчук,Жолковский 提出的《意思(文本》模式以及Апресян 等人所进行的同义手段理论研究是“语义模式”的代表。

该模式引入了语义“参数”(例如:态、使役性、强度、行为的开始、状态等)概念,取消了对“词位在转换过程中不变”的限制。规定同一个语义参数既可以用词法表达,也可以用句法(在词组中)表达。在该模式中,充当同义转换常体的不是词(词位),而是意义单位(义素),因此,该模式允许在转换时使用不同的迂说形式 (例如,Я постоянно читаю в этой библиотеке-Я постоянный читатель этой библиотеки; Фильм произвел настоящую сенсацию-Фильм был настоящей сенсацией;Она притворялась глухой-Она прикидывалась глухой;У нас вышли все деньги-Мы истратили все деньги;Он перестал соблюдать правила-Он начал нарушать правила;Я питаю к ней уважение-Я питаю к ней чувство уважения 等)①Апресян Ю.Д,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Синонимические средства языка,с.157.。

语义模式还取消了结构模式对“转换时需保留直接句法联系”的要求,允许在语义关系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句子成分之间的句法联系发生改变。如此一来,就可以解释结构模式无法解释的诸如Книга пленяет нас юмором和Юмор книги пленяет нас 这两个句子具有语义同义性的问题。

“语义模式为从积极角度研究语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该模式揭示出不同的物质外壳下面掩盖着相同的基本意义。该模式还表明在表达某种意义时,语言不同层面的手段是可以相互渗透和相互替换的。在教学中运用语义法来分析语言事实可以克服拘泥于形式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掌握所研究语言的特点”。②Гак В.Г.Языковые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с.304.

然而,语义模式对一些具体言语行为中的同义表达仍然无法作出解释,换言之,其解释力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在于,具体的言语行为在表示某个要素或者现实片断时,不但同范畴的表达形式可以发生变化,而且组织语句时所运用的不同的意义范畴也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在语义层面无法确定Он сюда редко приходит 和Он здесь редко бывает 这两个句子具有不变性,因为其基本意义(义子)是不同的:第二个句子里没有动词приходить所表达的“приближение”和“движение пешком”的意义,而只有在情景层面上才能确定上述语句是同一的。情景是任何言语片断建构的出发点。就如同结构模式因其具有局限性(词位和句法联系不变化)而促使语言学家转向语义模式研究一样,语义模式的局限性(义子在表示情景时保持不变)使语言学家意识到有必要从情景本身出发研究语言的使用模式。③Гак В.Г.Языковые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с.304.

3.3 情景模式(情景——文本模式)

“以情景作为出发点,全面反映语义三角的三个方面的模式系情景模式”。④Гак В.Г.Языковые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с.300.语言学中的“情景”分为“言语情景”(речевая ситуация)和“实物情景” (предметная ситуация)两大类。前者指交际的环境和条件、说话人与受话人及周围环境的关系、语句的总指向性。后者指语句所描述的实物及其相互关系。Гак 认为,“实物情景”是同义语句的终极不变量,研究这种情景可以在内容相同的框架内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语句变化形式。并且他认为这种模式才真正符合洪堡特的语言动态思想①Гак В.Г.Языковые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с.305.。

Гак 指出,情景如每一个称名对象一样也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因一定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在建构语句时,这些特征和关系并不能,而且也没有必要被全部反映在语句中,至于具体选择哪一个特征作为称名的基础则有可能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也就是说,描述同一个情景所使用的两种语言符号,其最基本的词法形式有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同一个情景(一个女人在说她已到达某地时)用英语和俄语可以分别表示为:I have arrived-Я пришла。这一情景包含许多不同要素:时间、地点、女人的名字、年龄等。但只有少量要素在语言学上是本质性的,也就是被用于语句中,并且反映在不同语言中的本质性特征的数量是不同的。两个语句一共反映了7 个特征,其中,英语反映了4 个,俄语反映了6 个,而只有3 个特征是一致的,其余意思没有被表达出来。每一种语言分别从所有可能出现的特征中,选择出在用该语言建构语句时或多或少有必要表达出的某些特征。

在词位的选择上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任何位移都有运动方式和运动方向的特性。在具体的情景中,运动行为有可能只根据上述第一个特征来称名(Он идет к нам ),或者根据第二个特征(Он приближается к нам),或者同时根据这两个特征(Он подходит к нам)。在这里,不同语言也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比如,法语倾向于用第二种方式(方向)来表示运动,而俄语通常选用第一种或第三种方式。由此不难看出,情景模式尤其适用于语际翻译转化。

总体而言,一些情景要素在语句形成时可以被表示出来,也可以不被表示出来。例如,四个不同的意义:“状态”、“运动”、“知觉”、“积极行为”在具体情景中可以相互替代,因此,这一情景可以借助其中任意一个要素来描述。任何知觉都必须有感知主体,任何结果—状态出现之前都有一定的行为发生。如果某个物体摆在桌子上,那么就意味着,有人看见这个物体摆在桌子上,有人将其放到了桌子上。因此,在同一个情景中可以用Я вижу книгу на столе (知觉)或Книгу положили на стол (积极行为)来代替Книга лежит на столе (状态)。换言之,借助情景的不同要素描述同一情景的语句在情景模式中是同义关系,可以相互替换。②Гак В.Г,Языковые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с.304—307.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结构模式和语义模式仅表明了语言的构建过程,而情景模式则将人的因素考虑在内,准确地反映了人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运用语言的实际情况。不但如此,而且该模式还揭示出在对同义形式的表达手段进行选择时有何规律。所举例句表明,对情景要素(客体、其特征和行为)作出选择是语句形成的基础,对情景要素和要素特征的选择决定构成语句语义结构义子的选择。但需要指出的是,对情景要素,也就是对意义所作的选择不是完全偶然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该规律由操该语言的说话人主体所特有的程式化意向决定。所选择出的义子组合在一起,并按照该语言的结构规律表达出来。了解现实的哪些层面在建构语句时可以作为命名的基础,有助于准确地掌握语言,建立所谓的“语感”。需要指出的是,语义模式向情景模式的转变是语言学研究从句子层面向语句层面、由语内模式向语际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 结 语

语言转化的三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三种模式的产生与语言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历史时刻(生成语法的诞生、语义转向和语句转向)密切相关。鉴于三种模式各自所具有的特点,我们认为,三种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学的不同阶段。一般而言,结构模式适用于语法教学和外语初学者,语义模式适用于词汇和同义句教学,情景模式则适用于提高阶段的外语教学,尤其适用于写作和翻译教学。当然,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视实际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上述三种模式,尽量将其整合,使其相互补充,最大程度为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

乔姆斯基同义句法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句法二题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Teaching methods in a Chinese Classroom
中国媒介环境下乔姆斯基新闻过滤器模式意义探究
跨越政治批评与学术研究的疆界——乔姆斯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