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本能透视下的心智结构——试析Pinker 的语言本能与心智模块学说

2013-02-14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方红

首都外语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本能心智大脑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方红

一 引 言

自从15世纪笛卡尔提出身心二元论以来,人们曾从心灵主义、物理主义、行为经验主义、功能主义、人本主义等诸多方面对心灵思维做了探究及描述,①成晓光编:《西方语言哲学教程》,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而现代哲学研究出现‘语言转向’之后,对语言的重新认知也为探析人类的心智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心智主义代表人物Chomsky②Chomsky,Noam.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and Us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指出,研究语言必须要研究大脑/心智,只有研究心智内部的语言规则体系即普遍语法,才能揭示语言运用的性质及使用问题。由此,人们对语言的关注从外化语言转向内化语言,开始探讨语言产生的本源及其运作模式,以此来透视人的心智结构,从而得以一窥人类的本性特征。

Steven Pinker 是继Chomsky 之后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也是认知科学领域的世界级领军人物。Pinker 在其《语言本能》一书中提出了‘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这一大胆假设,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和Chomsky 普遍语法的启示下,分析了语言的本能属性及心智模块的共性特征,加深了对语言的思索和理解并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心智结构的相似性基础。在肯定后天环境具有一定影响的前提下,Pinker 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普遍本能,是一种预置在大脑中固有的进化性适应机制。人脑中的神经基因提供了语言本能的硬件设施,而内在的普遍语法规则则构成了心智工作的软件程序。承认语言是一种本能是探索人类心智结构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的心智活动则是语言本能得以激发和外显的必要保证。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对Pinker 的语言本能和心智模块学说加以细述和分析。

二 语言本能说

长久以来,受行为经验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语言一直被认为是后天习得的。人生来大脑就是空白的,人类能够习得语言不过是受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的熏陶和影响,在教育和刺激反应的模仿过程中学会了语言。而且,人类对语言的习得依赖于所处的文化背景,即处在何种文化之中就会获得相应的语言。这种盛极一时的‘白板论’和‘文化决定论’吸收了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一些观点,一度成为知识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相对主义观点。受此影响,语言习得被认为是社会化的产物,与生物性无关,更谈不上普遍的共性。直到20世纪50年代,Chomsky 批判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说并提出了先天语言机制的内在论假说,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认知神经学家等多领域学者开始从内化的角度重新关注和探索语言的本质这一传统问题。上世纪90年代起进化论被引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进化心理学,Pinker 在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内进一步对语言的生物进化性和内在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Pinker 在《语言本能》一书开始就宣称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他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入手断言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进化的适应性机制。语言本能这一概念是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语言不是一个真正的本能,因为它需要习得的过程,但是人类具有语言习得和使用的本能倾向,却没有酿酒、烤面包和书写的倾向。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认为语言不过是‘我们在呼气时通过调控声音来交流信息’的手段,自然选择不但引起人类身体的进化(直立行走),也推动人类本能的进化。与达尔文同持进化论观点的詹姆士(William James)认为,本能并不一定是完全的自动化表现,我们灵活的智能正是源于多种本能相互竞争影响的结果。①Pinker,Steven.The Language Instinct.London:Allen Lane (Penguin),1994,pp.19-20.在此基础上,Pinker 认为人类语言和人能直立行走一样,都不是文化的发明,而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适应性本能。语言不会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本身也没有任何优劣可分(罗贤、熊哲宏2006:72)。②罗贤、熊哲宏:《语言的天赋性与模块性》,《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1 期。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部落,不管多么偏远落后,都有自己完整的语言体系,并且交流表达的功能不亚于文明社会的任何语言。而且,从历时的发展角度来看,任何社会的语言变迁并没有随着其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使其语言优化,变化不等于优化,现世的语言并不一定就比古语发达。

与此同时,Pinker 也继承了Chomsky 的语言内化观,认为人天生就赋有语言习得机制,人的语言能力的获得和形成是人脑固有的属性和后天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唐再凤、范秀华2007:145)。③唐再凤、范秀华:《语言本能——进化论里的语言本能说》,《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5 期。人发出的每个句子都是词汇的全新组合,人类能够利用有限的词汇生成无限的句子,决不仅仅是外部环境刺激形成的,而是因为人的大脑包含一种内在的习得机制。而且,儿童能够迅速掌握复杂的语法,即使对没有遇到过的生难句,也能正确理解,这恰恰证实语言并非通过经验传授获得,而是一种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在起作用。但Chomsky 并不认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可以解释关于语言器官起源的看法,而且Chomsky 的研究对象多是对词和句子的技术性分析,主要是抽象的形式主义,太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语言运用的证据。因此,Pinker 在认定了语言机能的先天预设之后,运用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语言进行了宏观研究和微观剖析,进一步假设语言拥有专门而独立的神经基础,即“语法基因”(奚家文2009:243),①奚家文:《从乔姆斯基到平克—语言心理研究的模块化之路》,《心理科学》2009年第1 期。论证了语言进化的生物学基础。Pinker 认为语言并不是后天运用符号的普遍能力,而是天赋的内在机制。人脑并不是空白无物的,人从出生开始就具备了语言习得机制,而这种内在机制的生物基础就是人脑进化了适应语言运做的基因。因为这种基因具有进化遗传性,所以语言基因的普遍存在也就决定了人类语言本能的普遍性。

Pinker 坚持了进化语言观,他认为语言的习得并不是“天生铸就”或“后天培养”这样简单的两分法。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都对语言习得有影响,但是种种影响都是通过人的内在习得机制起作用的。②邓劲雷、余健明:《〈“语言本能”讨论〉(修订版)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 期。失去了人本身这个主体,也就失去了习得的载体和受影响的客体,语言的习得也就无从谈起。人类具有普遍的内在习得机制,而这种内在机制正是进化过程中适应生存和繁衍需要的一种适应性结果。人们在历史的进化中,不断从自然中总结规律、避开危险、求得生存的过程就是习得机制进化、选择的过程。人类文明化、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种习得机制进化并形成的过程,在这一习得过程中,文化被内化成为一种共有的认知模式并固定成为人脑内部的机制。那么,在认同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进化性本能之后,在人脑中为这一本能机制锁定相应的功能区和神经束无疑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神经科学领域的众多实验和临床观察为探定大脑内的语言基因提供了有利的证据。早在1848年,建筑工人盖奇(Mr.Gage)的意外受伤事件(失控的铁管从他左上颊经额头上部穿过并飞出50 英尺外,结果对语言和意识没有任何影响)就让人们意识到,如果大脑中有掌控语言的区域,那一定不在大脑正前方。③Yule,George.The Study of Languag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p.162.科学家在实验中甚至发现人脑的区域对于语言的反应已精确到了词性,即加工名词和动词的区域都有所区别。尤其明显的是大脑特定区域受损的病人会表现出言语能力丧失的特殊性:大脑布洛卡区(Broca)受损的病人只能说出断续无语法的句子,也不能识别有语法错误的句子;而威尔尼克区(Wernicke)受损的病人能够说出语法正确的连续的语句,却没有交际的意义。虽然现在还无法对大脑中的语言区域准确定位,但是,语言作为人类进化的一种适应性本能至少已经具备了生物学存在的基础。

如果说语言是人的本能,而且这种本能也有大脑神经系统的基因支持,那么语言究竟怎么从大脑内部产生并外显出来的呢?在这里,首先要区别一下大脑(brain)和心智(mind)。如果把大脑看作是一个实在的载体,有其自身的功能区划,它就是人类心智活动的硬件;内在机制的抽象运转规则,即心智的工作模式,也就是软件。他们二者实为一体,却有各自分工,语言的习得正是通过心智的运作实现的。正因为语言是人类的内在本能,所以与心智的关系最为密切,语言本能奠定了心智运作模式的基础,而心智运作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语言。在驳斥了“语言决定论”假设后,Pinker①Pinker,Steven.The Language Instinct.1994,pp.81—82.指出,语言不能决定思维,也不能完全反映思维,人们是“用一种思想的语言(Mentalese)进行思考”而非某一具体的自然语言,获得一种语言就是知晓如何把思想语言和一系列的具体的词相互转换。人类进化而来的语言本能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思维语言,它是语言与心智交融的有力证明,由此,语言也就成为透视心智结构和其运作模式的最佳途径。

三 心智模块说

心智结构的模块理论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Jerry A.Fodor)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心智结构由认知器官组成,这些分工明确的心智机能构成了不同的认知模块(王秀丽2009:45—51)。②王秀丽:《心智结构的模块性理论对普通语言学的启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0 期。Pinker 则通过对失语症患者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进一步概括了语言模块在大脑中的定位(罗贤、熊哲宏2006)。如前所述,大脑中语言功能区域和语言基因的存在为心智运作提供了硬件基础,那么语言本能的普遍性存在规则则是心智运作的软件程序。语言在其表面差异的掩饰之下存在着单一的计算设计模式,即普遍语法。普遍语法适用于所有的语言,任何自然语言不过是元语言的一种变体,所有语言都具有共性的核心特征。普遍语法作为语言本能的认知模式,奠定了心智结构的基础;心智活动在普遍语法的调节和运算下,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认知模块。

标准社会科学模式下的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一个普遍的多功能习得机制,通过从经验事例中归纳相似性(similarity)不断地获得各类知识。但是,客观事物真的会有相似性吗?问题的关键是相似性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而是存在于观察者的心智中,是一种天生的内在机制,这是行为主义者也认可的“内在相似性决定机制”。人的心智中有一个“相似性空间”,指导人类做出正确的概括和选择,这一过程的实现都要通过心智计算,即根置于习得机制内部的普遍语法的运算。蒯因著名的“gavagai”例子形象地解释了“相似性空间”的有效性:我们的相似性认知空间不仅仅与其他某个个体对应,而且还与整个世界宇宙相匹配,因为我们内在的相似性空间认知模块是与进化基因相关联的,在进化过程中通过优胜劣汰存留的是成功的归纳能力。①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在相似性认知过程中,内在的普遍语法计算机制保证了人类的习得具有灵活性。否则,没有计算过程的协调,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是相似的,也就失去了习得的意义。而且,相似空间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类心智模块的多样性,不同的模块适合不同类型认知空间的计算和加工,比如有艺术认知模块、生物学认知模块、社会交往认知模块等。具备这些模块,人的相关认知能力就强,反之则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习得一些事又快又好,而在其他方面会略显愚笨,都是因为相应心智模块有无的缘故。此正所谓“得‘心’”才能“应手”!

人类心智模块的认知差异还体现在对自然事物和人工事物的区分上。人类对自然事物的习得机制是天生的,相应的心智模块也是预置好的;而对人工事物的识别则是通过经验获得的,依赖于后天形成的范畴概念。比如,石器时代的狩猎者和采摘者就是相当渊博的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他们对于动植物的种属分类已经非常精细。这种未经过教育仅凭直觉对生物做的分类,与一些重要的生物学事实不谋而合。给儿童展示火烈鸟和蝙蝠喂食幼鸟的图片,火烈鸟是咀嚼食泥而蝙蝠则是喂奶,再拿出一张山鸟的图片问:它可能用什么方式喂幼鸟?虽然山鸟在外表上与蝙蝠更为接近,但是儿童在归类时仍会选择把山鸟与火烈鸟归为一类,即给幼鸟喂食泥。可见儿童的认知模块并不仅仅依靠于外表的相似性,而是取决于其内在相似空间的计算模式。但是,对于人工事物的识别则无法依靠心智模块。比如对于一系列区分碗和杯子的图片,断定是碗或杯子的口径和高度判断往往取决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儿童看到咖啡杯用来喂鸟,会马上接受它就是用来喂鸟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把浣熊装扮成臭鼬,儿童拒绝承认那是臭鼬)。因此,对于自然事物的区分有赖于本能直觉,即内置的心智模块,所以比较稳定不易改变;而对于人工事物的认知则依赖于经验和环境,所以具有易变、灵活的特征。基于直觉的民间生物学与基于科学试验的专业生物学在种属分类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处,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人的本能直觉不但不会阻挡科学的脚步,反而成为源于人类内在机制的一种认知动力,变成科学的灵感。

如果说语言是人类的普遍本能,心智模块也是在普遍语法的计算模式下运作,那么人与人就具备了共性的心智活动基础。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只是表面的量的差异,而人的认知模式的相似是绝对的质的同一。内在差异和内在相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人们对此混淆是因为行为遗传学家偷换了可遗传性和遗传性的概念内涵:人的大脑结构当然是可遗传的,但是它不会显示出遗传性;一个社会里只有红头发的人能当牧师,于是就声称牧师这一职位具有遗传性,但是其实这是不可遗传的。因此,把外显的差异当作是遗传的、内在的品质就是生物决定论的论调,通过掩盖人类共性的本质,让差异成为社会级阶差别的借口和托辞。另一方面,语言本能和心智模块的普遍性特征也是基于人的共性而言的,而与个体遗传差异无关。探讨生物性特征时个体的差异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总体的共性趋势才能有助于我们识别特征。人类的外在差异不是本质上设计的差异,而只是量的区别和设计的选择性表现,我们以往夸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其实人与人的相似点远远多于差异。正如人们站在X 光机后面时,所有表面的差异都消失了,呈现的只是完全相同的结构。人种与种族引起的差异也是最微不足道的,同一种族内部的个体差异占到人与人之间遗传差异的85%,而相当一部分种族间的差异特征是适应外部气候的进化性表现。皮肤中的黑色素能够更好地保护皮肤不受热带太阳的炙晒,这种对抗气候条件进化而来的外在特征在我们看来却成了最明显的差异,这实在是“肤”浅的认识。

人生来并不是标准社会科学模式所称的一块“白板”或一台“多功能计算机”,而是一把多功能瑞士军刀。①参见Pinker 专著评介网页:http://pinker.wjh.harvard.edu/books/tli/index.html,2011年10月20日。人不但具有语言的本能而且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计算模块,这奠定了人的普遍认知基础和人类的共性。语言模块是内置在人类心智中的一种认知本能,受外部经验的刺激而外显为对某种具体语言的习得;语言习得在本质上并不是用来交际的工具,而是人类心智运作思考的模块。正如人的各种生物机制在不同时期会有此长彼消的趋势,心智模块的计算加工能力也有所区别,婴儿期卓越的语言能力正是以成人学习语言的困难为代价的。生物进化的规律为人类设计好了特定的心智发展模式,每一模块都有其最佳的运作期,把握规律、了解自己,才能顺乎天性最大激发人的潜能。正如Pinker 引用19世纪著名剧作家契诃夫(Anton Chekhov)所说的话:“人类只有看清了自己才会表现更好(Man will become better when you show him what he is like)”。②参见演讲稿Steven Pinker chalks it up to the blank slate (2003),源于网页:http://www.ted.com/talks/steven_ pinker_ chalks_ it_ up_ to_ the_ blank_ slate.html,2011年11月2日。

四 结 语

Pinker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语言本能是人类的内在进化性适应机制;在心智计算理论的框架内揭示了人类心智是由各种认知模块组成,心智的活动就是普遍语法计算基础上的模块运作和加工过程。“语言本能”的命题拓宽了语言本体研究的视阈,如罗忠民(2003:52—53)①罗忠民:《〈语言本能〉译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2 期。所说,“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强调对语言的描写,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内部形式,而平克则侧重对元语言本能的研究。平克的语言本能论是继乔姆斯基后美国语言学研究出现的一个新思潮和新转折”。这种语言本能论和模块论的观点超越了以往规定式和描述式的研究范畴,从本源上对语言的性质和发生做出了解释。

但是,也有人对Pinker 的本能论提出质疑,②参见Language Instinct?Gradualistic Natural Selection is not a good enough explanation(1995).—— Paper for Language Origins Society,University of Pecs,Hungary.源于:http://www.percepp.com/pinker.htm,2011年10月22日。认为自然选择并不能解释语言的本质,应该把语言的进化看作是能够反应和表达大脑中内在认知和运动系统综合作用的一个体系。Sampson (2005)针对语言本能假设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在《“语言本能”讨论》一书中他对语言天赋假说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大量天赋假说的反证,来反对Pinker 的观点。他认为心智的创造性决定了其机制的不可预知性,如果把语言看作本能并定位了相应的物质存在基础,那么就意味着语言的表现可以被明示且有了限定,也就失去了其无限创新的可能性。人的心智不可能有物质实体,人的身心相互分离又相互作用(2005:168)。Sampson 反对Pinker 语言本能论的观点,但对其后来的《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等一系列书却表示赞赏:“Pinker 在写出一些好书之前,先用一本糟糕的书让自己出了名”。③Sampson,Geoffrey.The‘Language Instinct’Debate.(Revised Edition).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5,p.18.

尽管Pinker 的语言观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语言本能说和模块说已经深入人心。他用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把抽象的语言问题具体化,让人们在幽默之中领悟到了心智的奥秘。语言本能就好比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张写好暗语的纸,浸在不同的液体里就会显示出不同的字,而这液体的差异正是所处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在认可内在认知模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纵然我们天生就具备了许多潜质,那么也要依靠后天的外部经验把它们激活。如果说内在的心智模块使我们具有习得能力的可能性,那么外部环境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习得的质量。人类具备普遍共性的认知模块是人类能够交际的基础;但是认知能力的最终表现却取决于心智模块的激发程度,即心智与环境的协调程度。不管外部如何刺激,如果没有触动相应的心智模块,就不会表现出良好的认知能力。只有二者在人的心智模块内形成对接,才能真正获得并提高相应的能力。佛家有语:“做事要看‘机缘’” (“机”在外,“缘”在内),细细品来,讲的也正是如此吧!

猜你喜欢

本能心智大脑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