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一片绿水青山

2013-02-12/陈

中国西部 2013年13期
关键词:汶川大熊猫灾区

文 /陈 敏

100年前的四川汶川县绵虒镇附近的一段岷江河谷,由于干旱少雨,两岸生长的植被多为低矮的灌丛和草丛。威尔逊摄于1908年5月27日。

100年后,河谷两岸植被变化不大,岷江上架起了三座公路大桥,村庄里新建了不少房屋,右边坡上修建了一条公路。印开蒲摄于2007年8月26日

这张照片摄于汶川大地震后10个月,河谷两岸像是外星人用刀叉划过,可以想象出地震时的惨剧景象。印开蒲摄于2009年3月19日

汶川大地震3年后,2011年11月13日,印开蒲第三次来到拍摄点,从照片上可看出,短时间内河谷两岸的植被已明显恢复。由此看出大自然有很强的自我疗伤能力。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强灾后生态环境重建是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5·12”地震灾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其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等主导生态功能的地位十分突出。

地震灾区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各地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灾区从满目疮痍到面貌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走进都江堰,你能看到清澈见底的河水,鸟儿在树上纷飞的场景,俨然一幅生态健康的画面;走进汶川,映入眼帘的是那碧蓝的天空、葱郁的植被、潺潺的流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行走在四川安县高川乡天池村,一排排“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栽植的人工林整齐有序,山体重新穿上绿衣;看到了这些,也许你很难联想到五年前那场灾难,河流被阻断,群山伤痕累累。

植被恢复 灾区重现满目青山

“5·12”汶川大地震中,大面积山体垮塌、滑坡,导致全省灾区林地损达493万亩,2万多亩林木种苗基地和近200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遭到重创。林草植被恢复成了四川林业部门的重头戏,为了使山体穿上绿装,该部门及时编写了《汶川地震灾害植被恢复重建主要模式和技术措施》等技术标准,组织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动员了大量当地受灾群众,在灾区各地开展了一场让绿色重返群山大地的行动。

5年来,汶川县围绕建成全省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县目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地质灾害治理、震毁生态恢复工程,稳健实施岷江两岸生态披绿工程、灭荒造林工程、见缝插绿工程,扩大森林绿化覆盖面,使植被得以有效地恢复,对预防山体滑坡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悉,为进一步巩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的绿化建设,汶川预计在2013至2015年发展核桃产业50000亩,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扩大森林覆盖率。

位于川、甘、陕3省结合部的四川省青川县,因“其水清美”得名,这里风景秀美,物产丰富。五年来,青川县大力实施“绿色增长”工程,绿地率、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全县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这与青川植被恢复工作的有效推进密不可分。

高山、丘陵和平原有机相连,流水潺潺,林水相依的自然风光,给彭州注入了更多的“生态本底”。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彭州的田园民居,徜徉于彭州的自然山水间,“生态”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通过多方的努力,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看到郁郁葱葱的灾区新貌,感慨这五年灾区山体的巨大变化,用我们的行动重塑了植被环境,再现灾区青山之貌。

还野生动物一个栖息地

汶川、茂县等地拥有大熊猫、金丝猴、红腹角雉等国家保护动物,但是随着所处环境植被的破坏,这些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生态平衡也受到相应程度的威胁。保护野生动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举措,对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来到位于青川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扭角羚悠闲地在山坡上晒太阳,一群短尾猴在高高的树杈上嬉戏玩耍,游客正忙着记录下这一刻,这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为了不隔断扭角羚的生活环境,保护站采用了半覆土式建筑。“新保护站的后墙将全部铺上泥土、种上植物。从后山看,整体是一片绿色。”保护区副处长鲜方海介绍说。2012年,唐家河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青川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据《四川日报》报道,针对地震导致大熊猫栖息地受损严重的现状,专家建议:切实保护好大熊猫食物资源竹类,采取人工措施恢复受损竹类资源分布面积;修复和完善受损的种群交流通道,例如在茂县土地岭、平武县—九寨沟县公路两侧建设大熊猫关键走廊带,增加种群基因交流和采食几率,促进大熊猫种群增长。

生存环境改善了,野生动物愿意出来活动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在地震后多次发现了野生大熊猫活体。

发展林业产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

灾区生态重建,核心是恢复优化环境,目的是促进山区林地可持续发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就此指出,四川灾后生态重建,必须突出强调绿色循环发展。生态重建应该遵循生态文明要求,按照生态治理路径力求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参与、绿色安全的有机结合。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四川,竹资源丰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帮助灾区农民利用身边丰富的竹资源,发展竹产业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灾区竹业可持续发展,花旗基金会、国际竹藤组织与四川省林业厅合作,实施了“四川竹加工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

据介绍,建立竹加工示范点,有效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崇州、北川等地农民已参与到竹材栽培、原材料运输、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中来,初步形成了一条产、供、销的产业链。同时,项目注重对灾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官员、技术员和农民参加相应培训与实地考察。这样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灾区环境还得到可持续发展。

在汶川县草坡乡,当地政府引导群众建起花卉种植、食用菌和兔子养殖等产业,让兔子的排泄物用于种植食用菌,把食用菌的栽培废料用于种植花卉,从而形成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就是靠这样以建设生态农业的方式,草坡乡群众逐步实现重建家园的梦想。

生态建设不仅为灾区铺满绿色,也为曾经贫瘠的山林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为无数受灾群众赢得了未来。

猜你喜欢

汶川大熊猫灾区
云上远眺新汶川
我们都爱大熊猫
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