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
2013-02-11陈璇
陈璇
童年的苦味
孩子本该拥有心爱的玩具,但是九岁的梦婷却像一件随时可能被扭坏的玩具。
梦婷趴在地上,双腿绕过后背,脚伸到头顶。大部分时间,她与其他几个孩子靠折叠自己的身体博取别人的欢笑。他们在上海一间酒吧里表演柔术。
从河南开封农村漂泊到上海,梦婷甚至都记不清是哪年的事情了。她和同伴是被父母“租出去”的,连带被“租”出去的还有金子般的童年,就像他们被折叠的身体,已经变形。
“家里孩子多,穷,养不起,就想给孩子找个活路。”孩子的父母似乎有足够的理由。
在贫穷的借口下,亲情扭曲成租赁关系。父母在合同上签字画押,孩子的童年就成了可以置换的商品,沾上了铜臭味儿。在这场交易中,甲乙双方都是获利者,他们甩开天然的抚养义务,或者赚得盆满钵溢。只有童年在折损,以及童年应有的附加值——健康、自由和享受教育的权利被轻慢。快乐和亲情显然是奢侈品。
儿童节就要来了,但对于这般童年来说,可以想见最可悲的庆祝方式是,在原本属于他们的节日当天,这些孩子却在为取悦别人而扭曲自己。大上海深夜的酒吧里,酒味和烟味弥漫的半空中,还有童年的苦涩在暗暗发酵。
城市的怪味
一座城市究竟有什么味道,按理说最有发言权的是市民。因为他们生活在这里,每天都在咂摸着其中滋味。但是一直以来,城市却被搬上一个又一个奇怪的菜单,并按照口味分门别类,旁边还注明这道菜的分数和排行。
比如,城市的“人情味”,变成“十大幸福感城市”评选;城市的“文化味”,恰逢“最有文化城市”競争。漫天飞的评比不一定能发掘出城市的品位,反而混杂在各种鼻子里,倒是成了怪味。
在近日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的一百一十七项行政审批项目单子里,十个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也在取消之列。其中释放的信号是,应该给品类繁多的评比降降温,除除怪味,尤其是行政味。事实上,这股清风不是现在才开始吹起来。早在2007年,在一次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风暴中,六十七个国务院部门和各地区共清理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七万两千八百六十个。
仅看这些已经取消的行政评比达标表彰项目,数目是巨大的。各类民间的评比也是不计其数。被评比的对象,不仅有城市,还有乡村,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评比表彰的美好初衷是激发政府和社会的动力。不过,如果评比只是为了评比,城市争着戴帽子,官员赛着挣脸面,其中消耗的金钱和人力,甚至被权力捞走的油水,就像变怪的气味一样,淹没在评比的口号声里。
【原载2013年5月22日《中国青年报·新闻眼》本刊有删节,标题为本刊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