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敏锐嗅觉
2013-02-11单士兵
单士兵
如今,人类嗅觉已严重退化。我说的这种嗅觉,主要是指对气味的捕捉能力。比如,猎犬会循着气味去追踪猎物,大鲨鱼对血腥味特别敏感,还有一些暗夜飞行的蝙蝠也具备极其发达的嗅觉器官。
与自然界这些有着敏锐嗅觉的动物相比,人类因为丢掉强大嗅觉这种生物本能,生活也失去太多滋味。
不过,有一些人,又似乎拥有了另一种敏锐嗅觉,那就是在政治氛围、经济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迅速找到敏感点,来作出是机会还是危险的判断。这种嗅觉敏感,如果是正当的,理性的,带来的结果是正向的,那当然是好事。问题是,有一些人嗅觉敏感的触点找错了地方,结果令人遗憾,有时还会害人害己。
举些例子来说。在经济环境中,擅长把握商机的人,往往都对市场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在社会生活中,擅于交际的人,对人际关系也有敏感嗅觉。有人对领导一个表情一句暗示,都能准确捕捉,所以混得顺风顺水。
这些敏锐嗅觉,容易说清。不太好说的,是在政治语境下的敏锐嗅觉。那就再强调一下,我说这种政治嗅觉,不是贬义。毕竟,在这个时代,就算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也在时时关心你。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都能有正确的、正当的、正向的政治嗅觉,那对公共运转肯定能够起到良性作用。
最近,有个文化事件颇受关注。很多读者发现,自己购买的《自由的界限》一书,其中汪丁丁的序言被撕掉了,此事引来热议与猜测。对此,汪丁丁公开回应,这与主管部门无关,撕书是出版社和编辑室所为,这种行为令其“感到可气又可怜”。汪丁丁说,小地方的文宣部门自以为政治嗅觉敏锐,才犯了这样的荒唐错误,以致要被将来的历史学家嘲笑。
也就是说,“手撕序言”是一次政治嗅觉過度敏锐闹出的莫须有的文化笑话。这个事情,据说还“开了出版界的先河”,被视为一种文明的耻辱。可以说,这种过度敏锐的嗅觉,让浙江大学出版社及其编辑室颜面扫地,被指摘为“愚蠢胆小而且自私”,同时也造成文化形象上更大范围的受损。
不难想象,如果不能祛除这种错位的敏锐,在现实中还会造成多大的伤害与损害。问题是,这种错位的敏锐嗅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年头,大家活得都不容易,相互多体谅吧!”浙江大学出版社工作人员这样解释。对此,我不以为然。把什么都推给时代与社会,都推给体制与制度,都推给外部环境,太容易了。为什么在同样问题上,有的人可以选择开放宽容,有的人却在选择过度敏感?
来自《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那句“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后来曾被广泛引用。最近,学者崔卫平也由此谈到人应以什么样的尺度来抵达自己。她说:“我们不应该是从黑暗中来,经历了很多很多的黑暗之后,再回到黑暗中去。相反,我们需要有亮光,这个亮光源自我们自身,由我们自己带来,带给这个世界,带给中国。”诚哉斯言。如果你自己内心不够开放没有光亮,又怎么可以传递自由与温暖。
人类失去太多生物本能的嗅觉,无法享受原本存在的新鲜丰富的滋味,却掉进过度政治化、商业性与社会化的泥潭中,把自己的人格变得扭曲,形成另一种可怕的敏锐嗅觉,这是一种悲哀。改变这些错位的敏锐嗅觉,显然不是科学界能做的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应该充分尊重多元价值与文化,展现出更多的开放与宽容,来对这种敏锐嗅觉进行纠偏。
【原载2013年5月16日《晶报·生活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