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不应仅是“消费黄金周”

2013-02-07

环球时报 2013-02-07
关键词:年俗人情味神圣

慕朵生每到年头岁尾,总会听到身边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春节越来越没意思了!”更有民俗学家惊呼:“春节正在消失!”个中缘由,值得深思。所谓“年味少了”,从表面上看多是指传统年俗正在消失或者变异。例如祭灶神、逛庙会、包饺子、拜大年、除夕守岁等过去各地年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今多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即使有所残留,也都变了“味”。正如许多民俗学者所说,传统年俗与农耕社会联系紧密,如今中国已步入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部分传统年俗的消失和变异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年味”要通过各种春节年俗等形式化的东西来表现,但是它并不完全依赖于各种繁琐甚至陈旧的传统年俗仪式。“年味” 过去之所以厚重,是因为那时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较小,人们在家庭、宗族血缘关系下,积蓄了一年又一年的“人情味”、“亲情味”在年末发酵,从而渗入人们对过年的回忆。现在随着人员流动性变大,旧的社会关系已经逐渐被消解,“人情味”变淡,自然年味也随之减少。对这种情况,有学者指出,中国春节不像西方宗教节日那样具有很强的神圣性,无法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在需求,衰落是迟早的事。但笔者认为,这种论调纯粹是一种文化自虐倾向。2500多年以来,中国人就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把精神超越的对象从人格化的最高神转化为道德性的文化精神。其中,重视家庭是这一传统的核心,而充满浓浓亲情味的春节则是集中体现。所以,绝不能说春节没有神圣性和吸引力,只能说其神圣性与西方宗教节日有所不同。事实上,尽管传统年俗在迅速消失,但 “家”作为春节的精神核心并未发生改变。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春节——哪怕只有一个问候亲人的电话,一顿从超市里买回来的速冻水饺,一张贴在门窗上的大红春联!人们虽然感叹“少了年味”,但在现代社会,家仍是众多漂泊心灵的温情港湾,是娱乐、游玩、吃喝等活动所不能取代的——有关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将有近35亿人次的旅客奔波于回家过年的路上。在这些返乡者心中,年的味道并未消减,有的甚至越储越香。亲情淡漠、年轻人家庭观念不强将让我们逐渐失去传统文化的特质。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曾说:“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虽然不可能成功,但传统依然是人们依恋的对象之一,也是生活和思索的出发点之一。”如果我们能重建传统年俗,甚至复活已消失的部分习俗,势必会使春节更具有年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鼓励人们用更多时间陪伴亲人享受春节,不让“年味”被“春节消费黄金周”那样的纯粹商业化、娱乐化甚至是庸俗化的节日气息所取代。▲(作者是旅美学者)

猜你喜欢

年俗人情味神圣
FOR YOU, O DEMOCRACY
依托年俗学数学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
富强、文明:年俗变迁的主旋律
人情味
包头传统年俗与现代年俗对比初探
我们神圣的职业
年俗教育在言传身教中传承
不讲“人情味”的荷兰人
华住酒店集团:有“人情味”的IT微创新
完形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