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治疗纵隔肿瘤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3-02-02王通王述民许世广童向东刘博
王通 王述民 许世广 童向东 刘博
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由3个部分组成:外科医师操作的控制台、由双光源组成的三维摄像系统、三个机械臂和一个摄像臂组成的患者平车,三部分部件都通过电缆联系在一起,协调动作,完成手术任务。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占位性病变,包括胸腺瘤、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心包囊肿、脂肪瘤、神经原性肿瘤、食管囊肿等,以良性者居多。目前有关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为胸腔镜辅助手术或传统开胸手术切除,但这两种方法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时间均较长。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安全、可靠,手术视野的暴露优于常规开胸及电视胸腔镜,且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已经成为治疗纵隔肿瘤的发展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或传统开胸方式治疗44例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8.15±13.64)岁;其中胸腺瘤12例、囊肿12例、畸胎瘤3例、神经原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5例、精原细胞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其他6例。
2011年3 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57例中,男29例,女28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45.28±16.21)岁,其中胸腺瘤16例、囊肿20例、畸胎瘤6例、神经原性肿瘤6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其他7例。
1.2 手术方法 入路选择:如肿瘤明显位于胸腔某侧,容易选择该侧为手术入路;如肿瘤位于胸骨后,则根据肿瘤主体偏向某侧选择其入路。操作孔及光源孔的定位主机的中轴线、光源孔及肿瘤在患者胸廓表面的投影大致成一线。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的光源孔定位于入路侧第6肋间(腋中线),置入机器人镜头,探查胸腔,判断病变部位、胸膜粘连情况及术侧肺是否塌陷满意。在机器人镜头的引导下,两个操作孔分别位于入路侧第3肋间(腋前线)和第6肋间(锁骨中线),操作孔与光源孔间的距离约为8~10 cm。机器人右臂配备单极电凝钩,左臂选用双极电凝钳。沿瘤体一侧(近胸壁侧)用电凝钩切开纵隔胸膜,对瘤体进行钝性结合锐性分离。创面进行充分的电凝止血。术后创面喷洒生物蛋白止血胶。延长第6肋间(锁骨中线)操作孔至2 cm,将标本装入取物袋取出。进镜孔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术后住院天数、引流管拨除时间、可下床活动时间、有无肺部并发症。
2 结果
达芬奇机器人组57例均治愈,术区疼痛明显减轻,下床活动时间早,胸管引流量明显减少,术后(4.19±2.35)d,2~12 d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6.66±2.70)d,3~15 d。无肺不张发生。对照组术区疼痛时间长,卧床时间长,术后(8.09±3.26)d,3~17 d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12.25±8.50)d,4~51 d。其中1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术中伤及无名静脉引起大出血,改开胸手术修补血管,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3 讨论
正中纵劈胸骨开胸手术,皮肤切口长20 cm左右,创伤大,疼痛重,对呼吸影响大,术后渗血(液)多,带管时间长,恢复慢[1]。对于老年患者及长期应用激素致骨质疏松者可能影响切口愈合,因疼痛不敢咳嗽至排痰不畅易并发呼吸问题。对于年轻患者达不到美观的要求。
常规侧开胸手术切口较长,多损伤肋间血管、神经,术后胸壁切口渗液多,疼痛重且持续时间长,年长及骨质疏松者易导致肋骨骨折加重胸痛程度,因患侧胸壁疼痛使呼吸受限,不敢咳嗽或咳嗽无力,气道易被分泌物堵塞,易发生肺炎、肺不张等术后并发症,影响呼吸功能,并可进一步影响到全身其他系统功能。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较以上两种术式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呼吸功能[2,3],可缩短卧床时间,提前下床活动,缩短拔除引流管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术后并发症、手术创伤和失血明显减少[5],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效果及美观性明显提高[6]。尤其对于某些高龄患者及高危患者,通过机器人手术可避免开放手术带来的创伤,明显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发生,利于安全渡过围术期。
缺点:价格昂贵,相对手术费用高。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表着精确微创技术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一定会越来越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和接受。
[1] 倪旭东,唐震,李小军,等.前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国临床医学,2001,(05):513-514.
[2] 周海榆,陈刚,肖朴,等.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907-3908.
[3] 罗运成,汤服民,熊健,等.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实用医学杂志,2008,25(3):292.
[4] Thomas P,Doddoli C,Yena S,et al,VATS is an adequate oncological operation for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2,21:1094-1099.
[5] Rea F,M arulli G,Bortolotti L,et al.Experience with the“da-Vinci”robotic system for thymcctomy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report of 33 cases.Ann Thorac Surg,2006,81(2):455-459.
[6] 陈秀,韩冰,郭巍,等.Da Vinci S手术机器人胸腺瘤切除3例.中国肿瘤临床,2010,37(13):77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