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2013-02-02杨红照
杨红照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杨红照
目的研究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25例)、未通组(20例)和非溶栓组(45例),比较三组急性期和远期运动耐量。结果急性期,再通组的运动耐量指标明显高于未通组和非溶栓组(P<0.05),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或血压下降≥10 mm Hg的比率明显低于后两者(P<0.05)。远期随访,三组的运动耐量指标及运动诱发心绞痛或血压下降的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再通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运动耐量,但对远期运动耐量改善不明显。
心肌梗死;尿激酶;运动试验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血管重建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左心室功能[1],左室功能的改善直接影响预后及生活质量。但对AMI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目前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均为本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我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符合WHO有关AMI的诊断标准[2]。共90例,男5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8±13.8)岁,符合以下溶栓条件[3]:①剧烈胸痛时间>30 min且应用硝酸甘油不缓解。②心电图上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 mv。③发病时间<12 h。④无溶栓绝对禁忌证。⑤年龄≤72岁。共45例归入溶栓组,根据临床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间接指征[3],分为再通组和未通组。再通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平均年龄(56.2±12.8)岁;未通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0.2±11.8)岁。选择同期非溶栓治疗的AMI患者45例作为非溶栓组,其中男22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7±10.3)岁。
1.2治疗方法 ① 溶栓前,记录常规18导联心电图、血常规、血凝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血糖、电解质、血型、肝及肾功能等指标。②溶栓方法,入院后口服阿斯匹林300 mg,立即用(150~250)×104U尿激酶,溶于100 ml生理盐水,30 min内静滴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次/d,5~7 d后停用。常规口服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等药物、
1.3观察指标 发病后3~4周,采用日本光电STS-7000运动负荷系统,以改良Naughton方法[4]进行分级运动试验。运动中每3 min测量血压,每分钟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根据终止运动时的运动量,即平板的转速、坡度,查表得到相应的耗氧量及代谢当量[5]。急性期出院者,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托洛尔、ACEI或ARB、阿托伐他汀钙等治疗,心力衰竭时加用地高辛或(和)利尿剂,每3个月门诊随诊1次,在发病后9~12个月重复心电图运动试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急性期 再通组、未通组和非溶栓组分别死亡1例(4%)、3例(15%)和15例(33.3%),未进行运动试验。后者死亡率明显高前两者。再通组24例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心绞痛或收缩压降低≥10 mm Hg者3例(12.5%),而未通组和非溶栓组分别有5例(25.0%)和18例(40.0%)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或血压下降≥10 mm Hg的比率明显低于后两者P<0.05。
2.2急性期 再通组的运动量、运动时间、最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均明显高于未通组和非溶栓组,P<0.05。
2.3远期随访 三组的运动量、最大心率、运动时间、心率血压乘积及运动诱发心绞痛或血压下降的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尽早开通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缩小梗死面积,提高左心室功能,可防止心室重塑,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并可减少AMI后心肌缺血的发作频度,改善预后。
活动平板运动负荷试验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预后以及运动耐量的评价。是评价心肌梗死后有无残存心肌缺血及心脏功能状态有意义的指标[7]。本组运动试验表明,急性期再通组运动中或运动后心绞痛及收缩压降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通组和非溶栓组,运动耐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后两者,说明尿激酶静脉溶栓再通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运动耐量。远期三组的运动耐量指标以及运动诱发的心绞痛和血压下降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再通可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者急性期运动耐量,但对远期运动耐量改善不明显。
[1] 徐成斌.近代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基本经验与新观点.中国循环杂志,1999,14(3):157.
[2]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1.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28-330.
[4]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67.
[5]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920-927.
[6] “八五”国家攻关课题(859150201)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开始时间对疗效的影响.中国循环杂志,1996,11(7):387-389.
[7] Will K S, White H D. Factors affecting outcome after recovery from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n Rev Med,1994,45:325-329.
470000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