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探讨

2013-02-02吴经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3期
关键词:类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菌素

吴经云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探讨

吴经云

收集近年来国内关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对当前发现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予以总结,旨在后期临床更加合理的用药,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抗生素;合理用药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前两代头孢菌素比较显示出了较强的杀菌作用,且抗菌谱广的功效,临床显示对革兰氏阴性菌活性尤为显著[1],且其耐药菌株的发生率与现有其他头孢菌素发生率低,但随着应用的普及,除常见的皮疹、静脉炎、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外,一些罕见或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ADR)报道也逐渐增多,目前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关注。现对近几年临床相关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报道做如下分析,旨在为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提供依据。

1 常见不良反应

1.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为当前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最主要的ADR,以哮喘、药物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5%~10%,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位居当前头孢菌素ADR相关报道之首[2]。罗玲[3]的报道还显示,11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休克患者中,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占3例(27.3%),头孢哌酮占3例(27.3%),头孢噻肟钠占3例(27.3%),头孢曲松钠占2例(18.2%),25岁以下病例4例,属于多发人群。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体内吸收时,还可透过眼部房水,何平[4]于2009年曾报道1例应用头孢曲松钠致过敏致间歇反复失明的案例。头孢菌素还可与青霉素发生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报道显示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患者同时对头孢菌素有过敏反应[5],且对头孢菌素过敏者高于对青霉素过敏者,临床使用中需严格注意。

1.2消化系统反应 胃肠道消化系统反应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最为常见的ADR之一,约有3.6%~10.8%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全心荣[6]对70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ADR进行分析发现,发生胃肠道反应的有15例(21.43%),相关报道还显示头孢哌酮腹泻发发生率为3.0%、头孢他啶发生率为1.2%、头孢噻肟钠发生率为1.3%[6]。头孢哌酮同时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7],这与其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正常菌群应有直接或间接性关系,影响了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合成,引起VitK消耗的增加,使VitK凝血酶原合成受阻,进而导致继发性出血的发生。因此,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医生必须细心观察PT变化,看其是否有出血倾向,一旦有其倾向,应立即给予维生素K,以此来避免或减少患者继发性出血的可能。

1.3神经系统反应 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常规剂量下使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不合理的使用,大剂量的滥用,就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大剂量的应用可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头孢曲松可透过血脑屏障,在体内不被代谢,加之婴幼儿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很容易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也有报道显示[8],头孢曲松钠的可致婴儿颅内压增高,因此使用时必须高度重视。

1.4血液系统反应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急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一方面它在人体内可称为免疫介导物,引起患者免疫反应,对外周血中血小板形成直接破坏的作用,或导致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它还可作为半抗原先吸附于血小板膜表面,其可以同时与靶细胞作用,引起血小板的破坏。朱颖辉[9]就曾报道1例患者,在应用头孢唑肟钠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发生急性血小板减少,在停用头孢唑肟钠后,患者血小板1周内逐渐恢复到正常,因此考虑是由使用头孢唑肟钠引起的的血小板减少。邓云峰等人[10]对1996~2006年国内307例报道的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发现,其中18例(5.86%)是因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包括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钠等,其中9例(50%)是由头孢哌酮钠引起。这可能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与药物使用剂量关系不大,即便是小剂量使用也可触发,较为少见,予以及时停药后可消失。

2 预防措施

2.1掌握第三代头孢菌素抗生素适应证 充分严格的掌握其适应证,药物选择及剂量运用中合理规范,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影响作用因素,防治过量或滥用的发生。用药前做好病史询问工作,有药敏史,尤其是高敏体质患者应慎用,使用前应以药物原液作皮试,做好用药期的观察工作[11]。

2.2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长疗程、大剂量使用该类药物,一些抑制凝血过程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不易与其同用,以此来预防因应用该类药物引起的凝血障碍。另外,儿童、肾功能不全者、老人应慎用该类药物,必要时应按生肌酐清除率来合理调整药物使用剂量,以此来避免因应用该类药物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当患者需要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过敏试验(皮试)才能够进行使用[12]。进行皮试的皮试液浓度一般为300 mg/L,在进行皮试的过程当中护士要加强巡视,做到严密的观察[13],如果发生任何不良过敏反应应及时的进行抢救。当两种药物需要进行连续的输注的时候,在输完一种药物之后加输空白溶媒或者是对输液管进行反复的冲洗,或者是更换输液器并且对输液管进行冲洗才能够对下一种药物进行输液,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总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抗感染治疗显示其优越性外,其临床中遇到的不良反应也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临床中只有合理、规范的用药,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治疗的优越性。

[1] 曾洪辉,王勇,汤佩莲.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79-1280.

[2] 李惠新.浅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4):75-76.

[3] 罗玲. 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致过敏性休克11例抢救及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10,5(26):754-755.

[4] 何平,郭小春. 头孢曲松钠过敏致间歇反复失明1例.临床荟萃,2009,12:1019.

[5]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

[6] 全心荣.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70例分析. 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31-32.

[7] 尹维林.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8):72.

[8] 明雄,黄健.头孢曲松/舒巴坦钠注射液致精神障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3):199.

[9] 朱颖辉. 头孢唑肟钠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中国药物应用于监测,2011,12(8):389-390.

[10] 邓云峰,陈丽芳.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307 例分析. 天津药学,2007,19(1):33-35.

[11] 刘玉丽.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同品种的不良反应.职业与健康,2007,23(14):89-90.

[12] 胡四海,刘成亮,姜广林,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附100例报告).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512-3514.

[13] 张鲜利,王小虹.头孢松钠静滴致双硫仑样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1):68.

556000 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类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菌素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清肺化痰汤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美罗培南与头孢曲松钠国内外药品说明书对比分析
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克肟胶囊序贯治疗成人下呼吸道感染42例效果观察
头孢曲松钠导致儿童泌尿系损伤临床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鸡肉中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