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2013-02-02曹桂芳
曹桂芳
精神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曹桂芳
胃食管反流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呈然,多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通过药物治疗,使反流症状缓解,但症状完全消失的比例很小。本文研究精神心理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住院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1]。
1.2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24 h胃食管PH值监测和胃镜检查,并填写SCL-90个性评分表。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共随机访150例患者,男70例,女80例,平均年龄(52±15)岁。
2.2胃食管反流病患者SCL-90评分分析:躯体化(1.89±44),强迫(1.95±0.5),抑郁(1.64±0.61),焦虑(1.51±0.57),异常项目数(34.27±19.82)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
2.3随访症状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平均随访时间(19.0±5.1)个月(12-37)月,随访时80例(53.3%)无反流症状。50例(33.3%)症状较初诊时好转,但仍有症状,20例(13.3%)症状无改善。
2.4随访时用药与精神心理异常的关系 随访期间有39例(26%)非药物治疗,间断药物治疗49例(32.6%),持续药物治疗62例(41.4%),持续用药组SCL-90的躯体化(1.99±0.72),抑郁(1.83±0.79),强迫(1.65±0.78)、焦虑(1.55±0.57),明显高于非药物组:(1.49±0.46、1.07±0.65、1.32±0.56、1.28±0.38),P值均<0.05。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慢性、易复发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胃食管反流病中大多数患者,常合并有精神心理因素的,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发生反流的症状与应激、精神心理异常有关联[2]。
本研究结果表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以及异常数目高于正常人群,提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存在多种精神心理异常。心理因素通过脑-肠轴引起食管内脏的高敏感性,从而导致轻微的刺激就会引起反流的症状,且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患者对于常规的抑酸治疗效果差。目前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主要是因为反流的症状困扰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同时,心理因素也影响患者的治疗以及转归。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3],从而介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素,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症状加剧,或疗效不显著,长期的心理因素也影响其转归。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能显著改善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的症状、提高疗效。
[1] 叶任高,陆冉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373.
[2] 刘静,张海燕,尚文瑶.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症候与胃食管动力学实验室指标相关分析.时诊国医国药,2009,20(6)450-458.
[8] Nunez-Rodriguez.M.H.A Miranda Siveln,Paychological faclors in gaslruesuphgeal reflux disease measured by sel-90-R queslion-naire.Dig.Dis Sei,2008,53:3071-3075.
450007 郑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