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对早期不典型乳腺癌影像探讨
2013-02-02李红敏张倩倩
李红敏 张倩倩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女性第一杀手,且逐年飙升。临床早晚分期,会影响到预后和治疗。所以治疗乳腺癌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早期不典型乳腺癌病灶本身无特征,甚至乳腺内未发现病灶,易致漏误诊。随着全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应用,对早期不典型乳腺癌诊断能力大大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我科自2012年1月以来58例乳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临床资料,女性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46岁,其中25~29岁3例,30~39岁11例,40~49例25例,50~59岁17例,60岁以上2例。
1.2 方法 采用意大利giottoCR乳腺机,钼靶采用专用IP板,全数字化乳腺机进行常规头尾位和内外侧斜位投照,必要时加摄侧位片和局部点压放大片等。
1.3 诊断分析标准 认真分析乳腺的CR影像,参照美国放射学会国际上公认的应用规范的描述病变性质标准BIRADS分级,影像所见分为肿块,局限性非对称性致密影,结构扭曲结节,成簇钙化及伴微小钙化等基本改变,根据影像的有关特征而诊断分级。
2 结果
病理结果:部分临床未触诊肿块均在钼靶定位下行外科手术病理活检,58例中小叶原位癌6例,导管原位癌10例,癌前病变17例。58例隐形乳腺癌中呈弥漫分布多形性钙化,铸型钙化、针尖泥沙样模糊钙化较多见,呈线样段样分布,其中乳头Paget病2例,浸润型导管癌10例,导管内乳头状癌20例,黏液癌1例,髓样癌1例,小叶原位癌6例,微结节并浅分叶9例,其中6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导管原位癌,呈局限性非对称性致密影12例,其中5例小叶性原位癌,7例浸润性导管癌,微结节并钙化10例,其中癌前病变2例,导管原位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结构紊乱1例,为浸润性小叶癌。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大多在40岁以上。如今钼靶摄影、彩超、MRI已成为乳腺病变的“黄金三组合”。对于40岁以上妇女多为脂肪型腺体,数字钼靶摄影仍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大多数乳腺癌病例具有典型直接征象,即肿块和(或)恶性钙化灶,较易诊断。而少数乳腺癌病例仅表现为局限性非对称性致密影[1],星状影,结构紊乱等易误诊为乳腺囊性增生,慢性炎症以及其他良性病变。有人提出在针对早起不典型乳腺癌钼靶检查时应高度重视鉴别局限性非对称致密影,局部结构紊乱,成簇多形性细小模糊钙化,星芒征等征象,对于病灶X线影像不典型甚至隐匿,间接征象的出现对引导寻找病灶,分析病灶性质十分关键。各种间接征象产生的实质就是肿瘤周围各组织浸润或引起的某些异常改变在X线影像上反映。常见间接征象有大导管相,漏斗征,异常血管相,厚皮征,晕圈征,彗星尾征[2],腋下淋巴结肿大等排除创伤瘢痕、炎症等情况外,预示着病灶恶性可能,结合病灶本身边缘模糊或密度高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活检或手术治疗。
临床中,发现很多乳腺癌由于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又没有定期检查意识,钼靶X线临床推广,使乳腺癌检出率大大提高,高质量高对比以及辐射剂量比传统X线减少25%~75%。尤其高质量对比度及数字化处理功能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但对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小癌灶易于漏诊,对于腺体致密区结合超声检查十分必要的。
总之乳腺癌特有高发、好发人群、加之全数字化钼靶X线影像表现提示重要特征,极大提高了乳腺癌的检出率,在早期诊断、治疗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必要时结合超声或MRI检查,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病变,能有效地提高早期不典型乳腺癌诊断准确率。
[1] 刘佩芳.影像诊断手册.乳腺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9.
[2] 胡永生.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