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
2013-02-02徐明慧张文明
徐明慧 张文明
老年椎体退行性改变等导致腰椎滑脱是老年人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患者的高龄性,使该病的治疗又有其特殊性,作者现将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我科对该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体会进行了回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共25例,所有病例均行腰X线片、CT和(或)MRI检查确诊,诊断标准参考《骨科诊疗常规》[2]中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70.3±23.6)岁。病史6个月至10年,平均3.2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站立和行走后出现间歇性腰部钝痛,疼痛频率逐渐增加,并伴有间歇性跛行;椎旁压痛明显者18例;右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13例,左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16例,双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7例;合并大小便失禁4例。滑脱程度及类型:轻度(Ⅰ度)滑脱6例,中度(Ⅱ度)滑脱16例,重度(Ⅲ度)滑脱3例;L3向前滑脱2例,L4向前滑脱12例,L5前滑脱11例。合并L4~5椎间盘突出16例,L5~S1椎间盘突出14例,L4~5、L5~S1间盘同时突出9例;继发椎管狭窄5例。本组病例排除腰椎峡部不连致腰椎滑脱患者。
1.2 治疗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后,后正中入路充分显露椎板、关节突及横突根部。牵开硬脊膜及神经根,显露椎间隙,摘除髓核并去除部分软骨板,切除峡部瘢痕组织、增生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活动的全椎板。直视下将钛棒按照滑脱程度弯曲呈30°~35°不等植入并固定,达理想位置后再拧紧螺帽。所有患者术后卧床3周~1个月,随后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术后第1周即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
1.3 评价标准 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3]:优:JOA评分术后改善率>75%;良:JOA评分术后改善率50% ~74%;可:JOA评分术后改善率 <25% ~49%;差:JOA评分术后改善率<25%。
2 结果
2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1个月(4~24个月),其中3例为非手术疗法仍无症状改善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本组病例术后改善率20例优,良2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8%。22例滑脱基本复位,2例滑脱明显改善。随访中4例因骨质疏松,局部固定差,活动度增大后出现钉棒松动现象,1例并发感染;4例复位部分丢失患者仍感腰痛,但目前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
3 讨论
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始动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椎间隙变窄,纤维环向椎管内膨出,周围韧带亦相应地退变松弛,造成椎间的异常活动导致椎体向前滑移侵占椎管和侧隐窝,随着病情的进展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内聚黄韧带增生肥厚,进而引起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多发生在L4-5,脊柱生理弯曲改变大,椎体骨质疏松性改变明显,脊柱易失衡,且多合并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因此椎体滑脱造成的临床症状较重且缠绵不愈,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因此要和非老年患者区别对待。解除腰椎滑脱症状的关键在于手术彻底减压和牢固融合[4]。本组病例中4例因早期活动多,未用腰围保护,术后腰部旋转屈伸活动频繁出现内固定松动现象,1例并发感染;4例复位部分丢失患者仍感腰痛,但目前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术中进钉要尽量一次性完成,提拉复位用力均匀,以减少术后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时刻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制定最佳康复治疗方案,和患者沟通术后注意事项相当重要,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要患者切记避免内固定松动的注意事项等。
总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手术治疗技术必将迅速发展,当今腰椎滑脱症手术方式研究已比较清楚,而对于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仍应不断研究总结针对性治疗及远期康复方案,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合并症,切勿和一般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等同视之。
[1] 贾龙,郑燕平,刘新,等.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近期疗效观察.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4):1808-1811.
[2] 邱贵兴.骨科治疗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2-124.
[3] 姜洪丰,叶保国,刘乃杰,等.uss椎弓根钉系统结合后路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定的l临床体会.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9):874-875.
[4] 郝占元,魏运栋,孔建军,等.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河北医药,2010,32(14):1924-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