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对策

2013-02-02张文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抗菌耐药

张文丽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迅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尤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发展迅速,欧洲各国MRSR的比例从1993年的12.8%升至2002年的20%,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医疗安全和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细菌耐药列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人为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难点问题[1-4]。我院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2007~2012年未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和流行,现总结如下。

1 建立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网络

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和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网络,职责分工明确,定期开展质量活动,对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查找危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持续改进。

2 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认真落实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了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制度、监测管理流程及预防控制措施等,以医院红头文件形式下发到全院各临床科室,定期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指导、检查、监督,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3 强化医务人员培训

为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知程度和工作行为,开展了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性、预防措施及相关制度的教育与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重视程度。

4 建立反馈通报制度

监测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登记管理,每月进行数据分析,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总数量、菌种构成比、感染类型、各科室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数量及耐药菌株分布等,在全院医疗质量例会上进行总结反馈。每季度、每年将微生物耐药监测情况在《一汽医院药讯》和《临床检验信息》上向全院发布。

5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5.1 患者 第一时间隔离患者,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在患者床头卡、病例夹封面标识“接触隔离”,警示医护人员高度重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无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进行床旁隔离。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高危人群进行主动筛查,是做好预防控制的有效手段,如新入院存在感染症兆的患者、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且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及进入ICU的患者,在入院(科)后48 h内送检相关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以便第一时间监测到输入性病例,评估暴露风险,科学指导预防与控制工作。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连续两次病原学检查结果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并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5.2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标准预防原则,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或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戴口罩或面罩、眼镜、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诊疗,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5.3 医疗用品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要专人专用,用后及时消毒处理。轮椅、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用双层医用垃圾袋盛装,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执行。必要时对消毒过的医疗仪器、周围环境及医护人员手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以监测临床科室消毒隔离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5.4 周围环境 在常规清洁消毒的基础上,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次数,重点是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部位,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环境或物品被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抹布、墩布等物品要专用并有标识,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备用。病房经常通风换气,常规进行空气消毒,必要时增加消毒次数。

5.5 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每天适时知晓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结果,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第一时间到达科室进行现场指导。专职医生详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目前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病原学检查和药敏结果等,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适当调整抗菌药物,督导临床科室准确及时填写“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登记表”,24 h内通过信息系统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护士重点督导科室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如患者隔离、医务人员手卫生、无菌操作及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检查医疗器械消毒、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和医疗废物等管理情况。专职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连续跟踪管理,不间断的监测,直至有明确的转归。持续不断的监测非常重要,可以明确选择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其他的额外措施[5]。专职人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向科室下达督导检查反馈单,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6 规范抗菌药物使用

我院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与临床科室签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和《关于临床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规定》等管理措施,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陈华栋,张尚鹏,徐星娥,等.细菌耐药性发展与抗菌药物使用的量效关系.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538-1540.

[2]Voss A,Milatovic D,Wallrauch-Schwarz C,et al.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Europe.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1994,13(1):50-55.

[3]Tiemersma EW,Bronzwaer SL,Lyytikainen O,et al.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Europe,1999-2002.Emerg Infect Dis,2004,10(9):1627-1634.

[4]曹晋桂,何晓锋,崔霞,等.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技术环节与战略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244-5246.

[5]胡必杰.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最佳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7.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抗菌耐药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让基层医务人员重拾改革信心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