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治应用及健康护理
2013-02-02赵亚清肖寒刘淑杰
赵亚清 肖寒 刘淑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首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未曾接受任何药物治疗)患者有98例,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龄30~81岁,根据高血压分级参照,2005年高血压诊断指南高血压一级58例,二级22例,三级18例。
1.1.1 告知方法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建议高危人群,至少半年进行一次体检,定期测量,测量前告知被测1 h内应避免剧烈活动、饮用含咖啡等饮料及吸烟,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等。
1.1.2 监测方法 如首次发现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应进行评估处理,如收缩压≥180 mm Hg舒张压≥110 mm Hg应考虑药物治疗并建议加强随诊监测血压、并在2周内多次测量。测量时应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测量前精神放松安静休息20 mins、测量时不讲话,袖带的大小要合适松紧适宜,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保持肱动脉搏动处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坐位时肱动脉平第四肋软骨、卧位时与腋中线平。重复测量时必须将袖带内气体驱尽、至少间隔1~2 mins再进行测量。
1.2 血压的分级及定义 定义:在未用抗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可诊断为高血压,或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血压低于140/90 mm 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可诊断为高血压。
分级:一级,140~159/90~99 mm Hg;二级,160~179/100 ~109 mm Hg;三级,≥180/110 mm Hg。
2 治疗原则
控制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及死亡危险因素、因高血压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临床治疗时还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策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降压药物以给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2.1 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药物选择应首选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少、可获得靶器官的保护、还应掌握药物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意愿、承受能力选择安全有效合适的药物[1]。治疗期间随时了解患者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通常采用安全性大、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首选长效钙拮抗剂(苯璜酸氨氯地平)除有较好的降压效果,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还具有保护靶器官功能,还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的风险、尤其在脑血管预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2 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提倡合理饮食减少脂肪和酒精摄入,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及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从而达到控制血压及减少并发症危险[2]。如肥胖规律饮食运动、膳食限盐、限制饮酒均可使血压下降。对高血压患者及易感人群无论是否已接受药物治疗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并持之以恒。
3 健康护理
3.1 掌握高血压防治知识技能是控制所有并发症的基础,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氧运功(如步行、快走、慢跑、游泳、气功、太极拳)起居有常、生活规律(音乐疗法、自律训练)。
3.2 心理支持 保持平衡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遇事冷静、避免精神刺激情绪紧张等,克服不良的心理、纠正不良性格、抵制不良社会因素[3]。
3.3 饮食指导 饮食原则[4]: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平时不吃或少吃动物的脂肪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水果含有丰富的VC可降低胆固醇、促进脂肪代谢。多食海带少食糖类甜食、对腥辣刺激食品应少吃或不吃,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对体重超标的要注意节食。
4 讨论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肾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常见的疾病,面对易发高血压危险人群实施控制、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掌握高血压防治知识及技能,是控制高血压的基础[5]。这就需要我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早期预防。对血压在130-139/90-95 mm Hg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进行重点观察。包括定期随诊和监测,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努力使血压达标,可有效的减少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肾血管的发生、对降低自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1]牟建军,杨军,刘治全,等.青少年远期血压变化及高血压发生的影响.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5:400-403.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92005年修订版).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2-37.
[3]孔灵芝,胡盛寿.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2.
[4]赵光胜.高血压发病机理与防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4-115.
[5]于国膺,译.美国心、肺、血研究所的JNC7指南新闻发布会.心血管病研究展望,2003,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