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2013-02-02王吉花
王吉花
内丘县第二中学 河北内丘 054200
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工具学科要面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优势: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能增加课堂容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相当于延长了学习时间。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血液。
1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教学手段,优化了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场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和感知的材料,而且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新的生机。
多媒体信息技术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和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视频资料,学生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诵读,如身临其境,融入苏州园林美景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鼓励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站在大屏幕前介绍苏州园林,学生颇有新鲜感、成就感。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将真实、生动的情景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能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过去陈旧的传道授业教学方式,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这就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营造这种学习环境。
2.1 用优美的音乐来优化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维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一张一弛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讲说明文《活板》时,课文对活板的制作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但对没有见过的初中生学生来讲,由于抽象思维缺乏,对活板的制作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该课的多媒体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技术,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课文中原本生涩的术语变成具体、形象的感性认知,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火花和爱国主义精神。
2.2 用精美的图片去美化学习环境
一幅幅图片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通过展示与课文相联系的不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教《黄河颂》时,大多数学生没见过黄河,备课时收集了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和图片,以及气势雄伟的歌曲《黄河颂》,授课时进行配乐诗朗诵,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运用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里互读,课堂的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在朗诵中,学生赞美了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更感到一股如黄河般汹涌澎湃的民族力量。让学生去读、去说,并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3 用视频动画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
学生喜欢视频动画。若将学习内容制作成视频动画,再让学生对视频动画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必将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训练。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到深远的影响。在讲授《荒岛余生》时,通过播放电影《荒岛余生》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荒岛上的生活艰辛,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鲁滨孙身上拥有务实肯干、勤于创造的精华,这种“鲁滨孙精神”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较好地表现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学科的课程整合时,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静态的课本、呆板的板书和枯燥乏味的口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状况。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学习《观沧海》时,若运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朗诵,那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会使学生体会到诗人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这样将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就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随之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培养。只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去精心搜集、认真制作,并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多媒体课件,语文课堂教学就能达到最佳的效益和最好的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整合,能够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